袁 媛
(云南工商學院, 昆明650000)
核心價值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價值判斷標準。隨著市場經濟與全球化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日趨復雜,新媒體在提升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帶來言論無底線的弊端,西方文化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也暗藏著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因此,對于價值觀念尚未形成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極為重要。
1.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新時代的高校學生物質生活豐裕,對祖國強大所帶來的“富強”深感自豪,具有飽滿的“愛國”情懷;高校畢業(yè)生對自己在應聘期間所遭受的不平等、不公平待遇使其開始關注“平等”的內涵;“自由”也同樣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普遍關注,大學生活是邁入社會的過渡期,高校學生開始認識到行使權力的自由,對于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除認同外,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核心價值觀,例如微信公眾號、網絡課堂、微博等,有效彌補了思政課堂教學缺乏互動性這一缺點[1]。經調查了解,高校思政課程的掛科率與到課率始終在合理范圍,可見高校學生對相關理論的學習態(tài)度是積極、端正的,也突顯出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具有一定成效。
2.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新時代的合格大學生應德才兼?zhèn)?,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在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涌現出許多正面案例,以實際行動證明大學生群體的力量與培育成效。例如,2020年3月四川劍閣縣5名大學生手拉手拯救2名落水者,其中兩位大學生不慎落水身亡,被授予“見義勇為公民”榮譽稱號。又如,2019年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學生余濤宏為解救乘客不惜自己受傷,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崔譯文為救同學身中8刀等。
1.多元價值取向造成的困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在接受與學習核心價值觀時,依然保留著多元價值觀的傾向[2]。例如,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依然存在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之中。隨著網絡在校園的普及,大學生的多元價值觀念呈現出一系列問題。以“校園貸”為例,貸款學生只需提供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與聯(lián)系方式即可獲得貸款,但年利率高達36 %。一部分學生因為無法償還而選擇自殺等極端行為,釀成家庭悲劇。多元價值取向也為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只有一元引領多元的價值觀,才能夠堅定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解開多元價值取向造成的困惑。
2.認同感與實踐之間的矛盾。雖然高校學生普遍認同核心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端正,但認同的目的在于實踐。就目前實際而言,還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甚至矛盾[3]。例如,一部分學生缺失考試誠信,替考、作弊現象在高校中頻頻發(fā)生。又如,近幾年頻頻爆出的學術造假事件等,都暴露出大學生群體潛在的誠信危機。
1.社會環(huán)境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不斷攀升,以“95后”和“00后”為主的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選擇與誘惑,以大學生為對象的商業(yè)機構、商業(yè)項目頻頻出現,這類物質消費層面的誘惑干擾著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另外,在全球化趨勢下,西方消極思潮企圖消解我國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思想,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培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加之互聯(lián)網的自由性與隱蔽性,負面輿論容易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輿論導向,破壞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
2.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素。高校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第一陣地”,但高校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培育方式落后。目前對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價值、重要性等內容已經形成較為全面的闡述,但教學中依然需要強化理論知識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培育方式與教學方法上下功夫,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出新的教學內容與形式。第二,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單一。目前,高校對學生思政課程的考核以筆試為主,缺少對學生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沒有重視實踐活動中具體可感、親身經歷的事件,對直接地培育大學生的認同心理的作用,未能把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形象的情感體驗。
3.學生自身因素。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一方面源于學習與生活經歷較少,另一方面源于實踐經驗不足。邁入大學后,學習強度降低,但自由程度提升,容易造成兩種極端狀態(tài)。一種是以就業(yè)為目的,參加各種資格考試或不分主次地從事兼職工作,以此為日后就業(yè)積累工作經驗與資格條件;另一種是懷著“學習無用論”的心態(tài),大學期間渾渾噩噩,在睡覺與網絡世界中度過四年時光。在大學時光中,不同的學習經歷與生活經驗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4]。
1.強化理論學習。高??稍谒颊虒W中加入馬克思主義著作,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通過對經典作品解讀使學生深入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理論來源。同時,加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如“民惟邦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內容,并以此與核心價值觀相對應。此外,還可以與學生的專業(yè)領域相結合,深入挖掘專業(yè)知識中的核心價值觀元素,以馬克思主義著作、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專業(yè)知識滋養(yǎng)核心價值觀。
2.完善培育制度。一方面,整合與完善現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為教學管理、生活管理的硬性指標,同時將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納入教學考評范圍之中,促進大學生價值觀的“知行合一”。此外,還須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與監(jiān)督小組,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思想狀態(tài),不定期抽查學生德業(yè)狀況,建立個人道德檔案,將學生在校期間的道德表現記錄在案。另一方面,高校還須對制度不斷創(chuàng)新,強化制度的約束力與可行性,根據黨的最近綱領與文件調整培育內容與方式。
1.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和諧、有序、健康的社會環(huán)境須從兩個方面創(chuàng)造,一方面加強高校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本地區(qū)內的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以及博物館等場所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利用紅色文化景區(qū)的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教育。同時,利用互聯(lián)網的傳播優(yōu)勢,將暗含核心價值觀的新聞與信息推送給學生。另一方面,對于社會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應及時改造,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學術不端等行為[5]。同時,針對當前西方消極思潮的入侵,須及時把握輿論導向,制作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電視節(jié)目,引導大學生關注傳統(tǒng)文化。
2.營造良好校園環(huán)境。在物質環(huán)境上,將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與內容暗含進硬件設施(書籍、建筑物、基礎設施等)的布局與設計之中,提升校園環(huán)境的隱性教育水平。在精神環(huán)境上,注重對校訓的利用,使其在內容上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保持一致,并以此作為培育工作的一個支撐點,向學生講述本校校訓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內容。
3.發(fā)揮家庭的教育功能。家長應當重視自身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以核心價值觀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重視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關注學生心理與情感上的變化,避免價值觀念的偏離。此外,大學生的生活場景在家庭與學校之間不斷切換,高校應與家長建立密切聯(lián)系,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并向家長詢問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長等,以此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1.提升認同意識。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須經歷認知與認同之后才能轉化為實踐的動力。因此,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至關重要。當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情感和言行存在沖突時,可組織頭腦風暴、班會、學習心得交流會等思維活動,使大學生主動感受到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越性及其對自身的價值,從而自覺提升認同度。
2.強化實踐體驗。高校可通過文明宿舍、先進班級、優(yōu)秀學生社團的評比活動提升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熱情,利用朋輩成員代溝少、相處久、相互熟悉的特點促使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6]。同時,積極促進實踐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例如學術講座、有獎問答、文藝匯演以及演講比賽、書畫作品比賽等,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為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提供機會。
3.激發(fā)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推動力,特別是朋輩榜樣。例如,捐獻器官的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張震鳴,休學參軍的清華大學學生門良杰,致力于環(huán)保與技術創(chuàng)新的北京大學學生王紹鑫,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南京大學學生劉敏,見義勇為、舍身救人的重慶建筑職業(yè)學院學生何鑫等等。高校應積極利用校內、校外榜樣資源,擴大核心價值觀的影響范圍與深度,并對本校踐行核心價值觀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表彰和鼓勵。
現階段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既有成效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其原因在于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干擾,高校培育方式落后、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單一,以及學生自身價值觀念的不成熟。因此,高校應當通過強化理論與制度構建長效保障機制,通過優(yōu)化社會、校園與家庭教育環(huán)境構建聯(lián)動培育機制,通過強化認同感與實踐,結合學生榜樣的力量構建自我教育機制,從而“三管齊下”地推進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