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高橋睦郎
就像撕開面包,無論撕成幾塊
面包都還是面包一樣
無論撕成幾塊
我的臉還能是臉嗎?
就像剖開魚,無論剖成幾片
魚都還是魚一樣
無論剖成幾片
我的心臟還能是心臟嗎?
就像斟上酒,無論斟成幾杯
酒都還是酒一樣
無論斟成幾份
我的血還能是血嗎?
就像那份愛,無論碎成幾塊
愛都還是愛一樣
無論碎成幾塊
我還能是我自己嗎?
薦詩丨 冬至
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很清晰,四小節(jié)結(jié)構(gòu)相同,層層遞進,呈現(xiàn)出一組有趣而復(fù)雜的關(guān)系:部分與整體,或者說數(shù)量與本質(zhì)。
對于日常事物的分裂與變化,人們常常不會困惑,比如面包、魚和酒,無論它們是完整的(整個、整條、整瓶),還是部分的(一塊、一片、一杯),它們?nèi)允敲姘?、魚和酒,是因為它們的作用沒有變化,仍然作為食物供人飲食。
然而,一個人的臉、心(心臟)和血,就不太容易安放進這樣的“整體—部分”關(guān)系之中:無論對方多么誠懇地說“我已經(jīng)給你足夠的面子了”,一個人仍會因自己的“臉/面子”被撕掉部分而覺得受了冒犯;一個人將自己的心分成幾部分送給幾個愛人,很可能會被視為多情、亂情;一個人的熱血若不是完全灑向一處,很可能會被認為“不夠純粹”,甚至還可能被認定為“我們內(nèi)部的敵人”。
全有或全無(All or Nothing),是很多人面對諸多事況時的思維,容不得一個整數(shù)與另一個整數(shù)之間的分數(shù),容不得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可惜的是,人的心靈并非如此清晰有序,而是有著太多曖昧不清。
這倒并非什么缺點,因為現(xiàn)實生活往往也是如此,充滿著不確定性,在不同角度下有著不一樣的面貌,需要每個人時時調(diào)整自身,去努力思考和認識,而不是用一套固化的自我觀念和思維來處理所有事情。
面對這首詩的結(jié)尾:“無論碎成幾塊/我還能是我自己嗎?”我的回答是:“我無我,我非我。我擁有我,只是由于我需要我。即便如此,這個我也并非固定不變的我,而是時時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我。所以,完整也好,破碎也罷,我仍是我,所有碎片也是我。我破碎,乃是我需要破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