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慧 王建康(指導) 徐 程 鮑平波
1 寧波市鄞州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2 寧波市中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10
3 寧波市海曙區(qū)中醫(yī)院 浙江 寧波 315010
聚證是腹腔內包塊或脹或痛的一類病證,其特點是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F代醫(yī)學的胃腸功能紊亂、不全性腸梗阻等多屬聚證范疇。王建康教授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yī),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筆者跟師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聚證經驗介紹如下。
“聚”之病名首見于《黃帝內經》?!鹅`樞·五變》云“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1]。指出“積聚”的形成與外感寒邪、飲食不節(jié)、過勞、內傷七情等密切相關,且提出正氣虧虛、脾胃虛弱是“積聚”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沒有“聚”的單獨論述,且兩者無明確區(qū)分。其后《難經》對“積”“聚”的區(qū)別有了明確的闡述:“氣之所聚,名曰聚?!盵2]指出“聚”沒有固定的部位,時聚時散,痛無定處,其性屬陽,為腑病,與“積”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朱丹溪認為“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3],認為痰飲、食積、瘀血亦是聚證形成的病理因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積聚論》言“世傳冷病,然瘕病亦有熱,或陽氣郁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4],指出聚證的形成不單是寒凝,亦有熱郁。
王師認為聚證多為腹部氣機病變,其病機關鍵為人體正氣虧虛,氣的功能減退,復因七情、飲食、寒溫所傷,導致氣機郁滯。聚證既成,進一步影響氣的正常功能,或運化水液失司濕聚成痰,或運化水谷失常飲食積滯;或行血攝血失司而成瘀血,或溫煦無力而致寒凝;或氣機郁結化熱,或防御失司而致外感六淫。如此循環(huán),病況日深。聚證病屬本虛標實,本虛在脾,標實在氣,具有復雜病理和證候特點。
與積相比,聚證病情較輕,病程尚短,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通常預后較好。王師在治療聚證上以《黃帝內經》的理論為基礎,參《金匱要略》中的相關論述,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如下治法。
2.1 病屬本虛標實,治宜虛實兼顧:《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5]。王師認為聚證屬本虛標實,治療宜虛實兼顧,臨證需根據病情不同階段,調整攻補的比重。在攻邪上亦需根據病理因素夾雜的情況靈活運用行氣消滯、溫陽散寒、化痰散結、行血散瘀、消食導滯、開宣瀉熱之法。
2.2 補虛以健脾補氣為要:脾氣的運化功能減退,是聚證形成的重要原因。故在聚證的治療上要重視健脾助運。張仲景以大建中湯治療聚證,突出健脾助運在聚證治療上的重要作用[6]。王師臨證治療聚證亦重視健脾助運,常以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苓桂術甘湯為基礎方,在益氣健脾的基礎上加用調理氣機之品。
2.3 行氣注重理、升、散、消:氣滯不暢是聚證形成的主要病機,故治療上應重視行氣。王師指出聚證之標通常非單純表現為氣滯,往往兼見痰飲、食積、瘀血、寒凝、熱郁等,在治療上以理氣為主,并結合升清、散結、消導之法。理氣王師一般選用柴胡、香附、木香、烏藥、佛手、枳殼等;升清多選用白芷、桂枝、防風、羌活、葛根等,一取其主升走上之功以疏暢氣機;二因脾虛者多濕,風能勝濕;三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泄肝散郁。散結多選用威靈仙、莪術、薤白、半夏、全瓜蔞等;消導多選用萊菔子、焦山楂、檳榔、青皮等;兼寒者酌加附子、吳茱萸、干姜;兼熱者酌加黃芩、黃連、紅藤等。
陳某,女,61歲。2017年5月21日初診?;颊?年前因勞作太過,復與鄰里爭吵后現胃納不佳,胸悶,善太息,繼而出現腹脹,臍周有氣塊攻躥,氣躥明顯時伴疼痛,大便時干時溏。服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劑加減,胸悶、善太息稍緩解,胃納稍增,但乏力甚,形體逐漸消瘦。腹部超聲提示:膽囊壁毛糙,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腸鏡檢查無殊。診見:舌質淡嫩、舌苔白膩,脈弦細滑。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腸功能紊亂。中醫(yī)診斷:聚證,脾虛濕阻、氣機郁滯證。治法:益氣健脾,理氣升清,燥濕散結。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生曬參、升麻、炙甘草各5g,生黃芪、焦山楂各30g,白術、枳殼、木香各10g,柴胡6g,威靈仙20g,防風、白芷各15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復診:藥后腹痛未作,腹脹減輕,但氣塊攻躥仍作。此肝強已抑,余證依然,減防風、白芷之泄肝,加烏藥10g理氣,檳榔12g、青皮10g消導。14劑。藥后再診:腹部氣塊明顯減輕,大便轉調。予原方稍作加減,繼服月余,諸癥均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本案患者源于過勞傷脾,復因大怒傷肝,氣虛與氣滯合并,脾弱與肝強同現,脾濕與胃滯共存,發(fā)為聚證。疏肝之劑,肝氣雖得疏暢,然脾氣越疏越虧,故病久不愈。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以益氣健脾,升清助運,燥濕散結。復診時增強理氣消導之力,故能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