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
生個火暖暖手
烤火,是古代最普遍的取暖方式,但在室內燃起明火,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為此,古人發(fā)明了各種取暖用具,使得取暖變得安全又方便。其中一種叫作燎爐,歷朝歷代以不同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
春秋
上面這個青銅制成的物件,不是餐盤,也不是水盆,而叫燎爐。據(jù)考古專家推測,它是春秋時期一位高官或王儲的物品。原本它的底部有著二十多個柱形的足支撐,爐壁比較薄,能最大限度地讓炭火散發(fā)出熱量。
戰(zhàn)國
這件由炭盆、銅箕、漏鏟三部分組合的“套裝”,是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的取暖器。
對曾侯乙來說,冬天點燃燎爐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每年第一次使用燎爐時,他總是命人先用銅箕盛裝上好的木炭,再用漏鏟將篩選好的木炭裝進炭盆,當炭火在爐里燒得通紅,整個宮殿便溢滿了融融暖意。
冬天來了,路上人們行色匆匆,都希望快點回到家打開暖氣。晚飯是火鍋?太好了,吃上一口,從內到外都暖和起來了!雖然古代科學技術并不發(fā)達,但古人同樣有很多取暖妙招呢!快和古人一起,生個火暖暖手,吃點兒熱乎的吧!
漸漸地,人們不僅發(fā)明了更大型的燎爐,還想辦法把溫暖近身攜帶。在富庶的唐宋時期,人們用金銀打造出了小型的暖爐,里面不僅盛裝炭火,還添加香料,既能溫暖身體,又讓人心情愉悅。
后來,人們又喜愛上了便于攜帶的手爐,在明清的宮廷中,精美小巧的暖爐幾乎成了妃嬪們的標配。
清
用珍貴材質打造的燎爐造價昂貴,只有官宦人家才有經(jīng)濟實力購置。家境一般的人,常會在屋子里挖一個深坑,在坑里堆滿木柴點火取暖,稱為“地爐”;木炭一般人也消費不起,賣炭翁“心憂炭賤愿天寒”,也只能等著人家把他辛苦燒制的木炭帶走。
唐、宋
宋 帶柄銀熏爐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吃點兒熱乎的
在寒冷的天氣里,同學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上桌的飯菜不一會兒就會變涼,比較好的做法是菜趁熱吃。吃火鍋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了,一口銅鍋,邊煮邊吃,想吃什么就煮點什么,吃到嘴里的食物永遠是熱騰騰的。
古人也和你們有相同的想法,一邊加熱一邊吃,是隆隆冬日里的美好享受。商周時期,人們便發(fā)明了具有加熱功能的器物。比如右邊這件青銅溫鼎——
古時候,用來作為食具或者祭祀用具的鼎體積比較大,無法擺放在桌案之上。溫鼎一般體積小,“肚子”里分隔上下層,下層放置炭火加熱,上層的食物就能一直熱乎著了。
這個方形溫鼎的構造則更為精妙。它“肚子”里也分上下兩層,下層放置炭火,上層放需要加熱的肉羹、肉湯。下層有一扇可以上下開合的小門,還帶有插銷,既能夠保證加熱溫度,又能防止煙灰或者火星散出。
到了西漢時期,另一種加熱的器具流行起來,那便是染爐。它更小巧便攜,中層是炭爐、下層是接炭灰的盤子,上層則是一個可以活動的托盤。
當時的烹飪方法還很單一,人們把肉羹放在托盤中加熱食用,或者先將醬料放在盤子里,再將沒有調味的大塊肉類放在其中加熱,肉類便沾染了醬料的味道,變得鮮香味美了。它多像我們今天的小火鍋呀!
祖國幅員遼闊,大江南北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到了清朝,北方流行口味清淡的涮火鍋,川渝地區(qū)則愛吃麻辣口味的火鍋。它們的共同之處,便是繼承中國人冬天愛吃熱食的特點。
其實,要說起冬日取暖,古代人還有不少妙招:明朝前中國還沒有棉花,人們便用絲綿或者蘆花等填充在衣料里御寒;沒有暖氣空調,人們便想出把花椒摻和進泥漿,涂在房間內壁上增添溫暖,稱之“椒房”;沒有電熱毯,人們便燒煮熱水灌進“湯婆子”取暖……這些招數(shù),處處閃現(xiàn)著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