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雨桐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這里談到的審美與設計的距離實際上也就是指大眾審美與設計者的審美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共通的地方,甚至有背道而馳的時候。在我看來,設計者們常常身處藝術的探索中過于自我而忽視了其本質(zhì)仍然是服務于大眾。是什么原因?qū)е庐a(chǎn)生這樣的情況,以及在發(fā)生了這樣的情況時,作為設計者要如何來應對,是我在文章中要主要闌述的。
人們通過藝術來研究人的審美意識,也就是通過藝術活動來檢驗人們對于事物的好感度。舉個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名環(huán)藝設計師,我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就是給人設計居住與工作或者娛樂的環(huán)境,當我完成設計時,設計結果好與壞,要取決于我的服務對象也就是俗稱的甲方的審美感受來判斷。而審美活動也可以稱之為一種設計方式,它包括對世界與對設計自身的一種理解,也包括對某種行為方式的認同。如果我的設計被認同,就說明甲方的審美與我的設計在絕大部分的地方是相吻合的;反之被否認,則說明我的設計無法滿足其審美的需求,或者我的設計與其審美的標準有許多不能相互認同的地方。
審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實現(xiàn),審美的目的就是審美境界,審美活動一旦發(fā)生,由于其性質(zhì)所致,它必然向?qū)徝谰辰绨l(fā)展,審美的活動是在對象之中的活動,是主、客合一的活動。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作為設計者不光是審美的主導者,同時也要接受審美的客觀性。如果需求不能得以實現(xiàn),再好再優(yōu)美的設計也等同于虛無,是毫無意義的。另外,如果對審美經(jīng)驗具體分析,可看出審美是主體的自我超越,是對對象的投入,在理論上,這種超越與投入,就是審美活動與實踐的本質(zhì)的內(nèi)涵。主體以一個個體,一個與對象相對而立的“我”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對象分為現(xiàn)象與實體、材料與實體、材料與形式,意義與基質(zhì)的情況共生,它和對象合為一體,共同進入一種非功利的狀態(tài),當進入這種境界時,可以說人在“美”之中。這種具體的超越它使獲得的意義更模糊,更豐富,它使獲得的意義雖不明確,但更“痛切”就獲得的意義核心來說。抽象的超越獲得的是“本質(zhì)”,“本質(zhì)”是對事物的陳述,它分離于事物。說得通俗明白一些,當作為甲方的審美者,在欣賞我們的作品時,也同時在審視我們的作品,就欣賞而言是簡單的感情方面的喜歡或者不喜歡,是否符合其審美標準,是否投起所好;而審查則相對比較嚴格了,我們的作品是否能夠滿足他的功能需求,使用需求,心理需求,這就相當于考驗作品是否合格的標準。想要達到既藝術化又商業(yè)化,也就是說既符合客戶的審美標準又滿足其功能需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說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的藝術價值的體現(xiàn),因為時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并不能使大眾的審美跟上尖端的藝術潮流,在審美標準上自然會出現(xiàn)大大小小的差異,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審美境界,是每一個對自身要求嚴格,對作品盡心盡力的設計者都想要追求的。
要做到如上所述的情況,我認為包括三個主要的方面,概闊來講分為,設計前奏,溝通過程,自我的要求。設計者也是藝術家,不僅僅是在做設計,也是做設計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的藝術價值,如果不堅持這一點則不能稱之為設計師了,而應該稱呼為工匠。以上三方面具體闌述如下:
設計的前奏,包括幾個步奏,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設計意圖,設計需要,設計基礎。放到實際運用里來講,就是在設計開始之前,做好準備工作,明白設計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做出什么樣的設計,我們有什么基礎來做這些設計。再通俗一些來表達,也就是通過實踐與溝通,了解甲方的設計要求,設計目的及使用年限,設計基礎經(jīng)費的多少,是否有增項等等。這一步做好了,可以為之后的設計過程省心省力,目的的明確性非常重要,在有一個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做起設計會節(jié)約許多時間,減少許多不需要的繁復過程。就好似修建大樓,地基的牢固是所有之后的過程的最根本的基礎。
溝通的過程,相信許多在外工作過或者實習過的設計者都對這一步驟非常熟悉,當面對甲方時,永無止境的修改過程往往是最讓人頭疼不已的,我雖為藝術的表達者,確干著工匠的活,甚至為滿足甲方的要求而做出不夠合理的設計來,這對設計者來講是很痛苦的。歸根結底,都是在溝通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導致設計者與需求方出現(xiàn)意見上的分歧,在設計中不能達成一致,或者以某一方的妥協(xié)結束溝通,而不合理的妥協(xié)也會為之后的設計工作帶來許多隱患。為什么在現(xiàn)在的許多公司或者設計院中都希望招進有工作經(jīng)驗的人,而排斥新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有經(jīng)驗的人在設計工作中更容易與客戶溝通,能夠在意見上達成一致,自然而然,最后的設計結果也更容易令人滿意了。
自我的要求這一步,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理解,放在設計里無非是對自身要求嚴格,事無巨細,實則不然。我之所以把這一步放在最后,是因為我在外工作的這幾年里頗有感觸,作為一個學設計的人,在學校里的狀態(tài)與在社會中工作完全是兩個概念。當離開了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之后,我們往往忙碌于繁重的工作,無暇顧及自身的素質(zhì)修養(yǎng)是否停滯不前,甚至為了應付工作而草草設計,照搬、抄襲、舊酒換新瓶,一切設計上的偷工減料的手段出現(xiàn)在工作之中在平常不過了。我們迷失了自我,變成了為生存而設計的工匠。因此,這一步看似很簡單,確最難,對自己不斷的提出要求,不放棄任何一個改進設計的機會,保持這種心態(tài)不斷的從各個方面進行學習和自我提升其實是最重要的。
想要用自己的努力來拉近審美與設計之間的距離,不斷提醒自己作為設計者應該具有的素質(zhì),時時刻刻作出努力進步的姿態(tài),不忘初衷,初心不泯,牢記這三個步驟。盡全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我想這就是我在設計藝術的道路上所要做的,懷著感謝和謙卑的心態(tài)堅持自己的設計,我想始終有一天能夠?qū)⒃O計真正做到自然而然,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