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福,翁 里
(1.北京理工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1;2.浙江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2018年12月11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 For Safe, Orderly And Regular Migration,GCM),又稱《移民問題全球契約》《全球移民契約》(以下簡稱《全球移民契約》),各國第一次通過政府間談判達成關于國際移民的共同認識、責任、目標、承諾和行動,提出了解決國際移民問題的全方位構想,形成了全面規(guī)范國際移民的合作框架文件,成為國際移民問題全球對話和國際合作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聯合國秘書長向第73屆聯合國大會提交了《讓遷徙對人人有益》的報告,說明了《全球移民契約(草案)》和相關的政府間談判。
中國政府深度參與了《全球移民契約》談判,表示歡迎其通過,以及結合本國國情,根據國內法律法規(guī),本著自愿指導原則循序漸進執(zhí)行的態(tài)度。[2]筆者參加了外交部舉辦的《全球移民契約(草案)》論證會、國際移民組織駐華代表處舉辦的《全球移民契約(草案)》國家研討會及國際移民組織舉辦的《全球移民契約(草案)》移民研究領軍人聯盟會議,加深了關于《全球移民契約》背景、內容、執(zhí)行等的理解。《全球移民契約》內容豐富,理念新穎,特點突出,對中國而言,學界和官方的研究還未開始。本文擬梳理《全球移民契約》的重要理念,分析其主要特點,并論述對中國的借鑒,拋磚引玉,旨在為全面發(fā)展中國國際移民事業(yè)提供參考。
誰是國際移民,國際移民具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存在著不同認識。[3]《全球移民契約》確定,國際移民的定義不拘泥于居留時間和國籍,國際移民是指在國外出生的人口或者外國公民、難民和尋求庇護者,以及基于填充算法估計的缺失的有關國家國外出生人口或者外國公民。[4]
《全球移民契約》提出,每一個國家都是移民國家,從全球角度指出國際移民的特征。第10段說明,“國際移民是全球化世界的一個決定性特征,將所有區(qū)域內和跨區(qū)域的各個社會聯系起來,使各國都成為來源國、目的地國和過境國?!钡?段闡釋,國際移民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全球現實,由于人口、氣候等因素影響,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口成為國際移民。2000—2017年,世界國際移民總數增長49%,超過世界人口23%的增長率,估計達2.58億,占世界人口比例從2.8%上升到3.4%。[5]
《全球移民契約》提出,國際移民對所有人都有益,應辯證地詮釋國際移民的作用。第13段說明,“安全、有序和正常的移民如能以充分知情、妥善計劃和協商一致的方式進行,對所有人都有益?!薄蹲屵w徙對人人有益》第1段指出,“國際移民是經濟增長、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每年的遷徙使數百萬人得以尋求新的機會,建立和加強各國、各社會之間的紐帶。”“遷徙引起國內和國家之間以及社會內部和社會之間的分歧,且常常使移民被虐待和剝削?!薄蹲屵w徙對人人有益》第20段、21段分析了國際移民對來源國、目的地國的積極貢獻;同時也指出,迅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量移民可能會短期破壞就業(yè)和工資穩(wěn)定,低工資移民勞工權利受到侵犯,回國移民無社會保障,婦女移民往往受到歧視等。
制定《全球移民契約》的基本考慮體現在《讓遷徙對人人有益》第4段,盡顯豐富的辯證性:旨在盡量擴大國際移民的好處,而不只最大限度減少帶來的風險;加強法治,放寬合法移民的渠道,使移民有序地在國家之間遷移成為可能,不只打擊非正常移民;國家和公民有正當理由要求保障邊境安全,有權決定誰可以入境和居留,但旨在限制移民的政策會適得其反地損害實現這些優(yōu)先事項的能力;遷徙不應出于絕望,而應運用發(fā)展、治理和政治等所有可供使用的工具防止、減輕引發(fā)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的人為和自然力量,照顧出于絕望而遷徙的人。
基于基本考慮,《全球移民契約》第13段闡明的目標宏偉遠大,且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促進和確保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讓所有人都能受益。”具體內容為:減少迫使人們離開原籍國的不利原因和結構性因素;通過尊重、保障和落實國際移民的人權,并為其提供照顧和援助來減少國際移民在不同遷徙階段面臨的風險和脆弱性;回應社區(qū)關于國際移民的合理關切;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使所有移民都能夠通過個人的能力和實力充實社會,對地方、國家、區(qū)域、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
制定《全球移民契約》時,以問題引導立法,通過立法解決問題。[6]《讓遷徙對人人有益》從阻礙實現潛力、限制正常遷徙、侵犯移民權利、危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等角度梳理了國際移民給自己、其他國家公民,以及來源國、目的地國和過境國等利益攸關者帶來的問題。
《全球移民契約》提出,采取全面辦法解決國際移民問題是國家責任,第11段規(guī)定,“需要采取全面辦法優(yōu)化移民整體惠益,化解來源國、過境國、目的地國的個人和社區(qū)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钡?5段規(guī)定了貫穿各領域并相互依存的以人為本、國際合作、國家主權、法治和正當程序、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權、促進性別平等、關注兒童問題、整體政府辦法、全社會辦法等10項指導原則。第17~39段規(guī)定了圍繞人權、發(fā)展、治理等軸心的23個目標和承諾,為實現23個目標和承諾需要采取的作為政策工具和最佳做法的187項行動,解決正常移民、非正常移民、海外公民、移民政策制定、移民問題言論、移民服務、移民融合、移民治理等問題。
《全球移民契約》提出,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移民問題是國家責任。第11段規(guī)定,“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國際移民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通過國際合作和采取本全球契約提出的綜合措施減少非正常移民的發(fā)生及其負面影響?!薄俺蓡T國負有共同責任,滿足彼此對國際移民的需求,應對彼此對國際移民問題的關切。”國際合作是《全球移民契約》10項指導原則之一,要求開展國際、區(qū)域和雙邊合作與對話?!度蛞泼衿跫s》規(guī)定的23個目標和承諾中有9個直接與國際合作有關,分別是“收集和利用準確分類數據作為循證政策的依據”“減少迫使人們離開原籍國的不利原因和結構性因素”“在失蹤移民問題上拯救生命和開展協調一致的國際努力”“加強正常移民途徑的可用性和靈活性”“加強跨國對策,打擊偷運移民”“預防、打擊和消除國際移民背景下的人口販運”“以綜合、安全和協調方式管理邊境”“在整個移民流程中加強領事保護、援助與合作”“合作促進安全和有尊嚴的回返、重新接納和可持續(xù)重新融入”“加強國際合作和全球伙伴關系,促進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第42段規(guī)定,“通過加強雙邊、區(qū)域和多邊合作和重振全球伙伴關系執(zhí)行本全球契約。”
《全球移民契約》以國際法為基礎,這主要因為聯合國主導制定和國際合作的要求。序言規(guī)定:《全球移民契約》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指導原則為基礎,還以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1966年《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核心國際人權文件,2000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等有關國際移民的國際文件,以及2016年《關于難民和移民的紐約宣言》等為基礎。
《全球移民契約》的指導原則、目標和承諾、執(zhí)行都不同程度地要求,成員國的理解和執(zhí)行都必須根據、符合國際法。國家主權指導原則方面,各國有權決定本國移民政策的主權及在本國管轄范圍內管理移民的特權,但是必須依據國際法。法治和正當程序指導原則方面,確認法治、正當程序、訴諸司法是規(guī)制移民的根本,但是允許國家、機構、個人只遵守與國際法一致的法律。關注兒童問題指導原則方面,致力于促進與兒童權利有關的國際法律義務。各國實現23個目標和承諾時可以斟酌采取行動,但是斟酌采取的行動應符合國際法。例如,在第7個目標和承諾“應對和減少移民活動的脆弱性”中,第23段規(guī)定,“根據國際法承擔的義務,滿足弱勢移民因遷徙中遭遇的情況或在原籍國、過境國和目的地國面臨的條件而產生的需求,向他們提供援助,并保護他們的人權?!眻?zhí)行方面,第41段規(guī)定,“在國家、區(qū)域、全球執(zhí)行時,既要兼顧不同國情、能力和發(fā)展水平,尊重國家政策和優(yōu)先事項,又要恪守國際法,按照國際法規(guī)定的權利和義務執(zhí)行?!?/p>
《全球移民契約》以人為核心。人權是發(fā)展的根本目標,也是發(fā)展的手段。缺失人權精神的滋養(yǎng),發(fā)展就會喪失方向,失去靈魂。[7]第11段規(guī)定,成員國“首要義務是尊重、保護和落實所有移民的人權,無論其移民身份為何,同時促進所有社區(qū)的安全和繁榮?!?/p>
《全球移民契約》規(guī)定的10項指導原則中的4項都是人權方面的,分別是以人為本、人權、促進性別平等和關注兒童問題。以人為本的指導原則規(guī)定,促進移民福祉,“將個人置于核心地位”;人權指導原則規(guī)定,“以國際人權法為基礎,堅持不推回和不歧視指導原則”“確保在移民進程中的所有階段切實尊重、保護和落實所有移民的人權”“消除對移民及其家庭一切形式的歧視”。促進性別平等指導原則規(guī)定,“確保婦女、男子、女童、男童的人權在各個階段都得到尊重,其具體需求應得到適當了解和滿足”。關注兒童問題指導原則規(guī)定,“促進與兒童權利有關的國際法律義務,始終堅持兒童最佳利益原則”。
《全球移民契約》規(guī)定的23個目標和承諾中的6個都是人權方面的,分別是“及時提供移民各個階段的準確信息”“確保所有移民都有合法身份證明和適當證件”“應對和減少移民活動的脆弱性”“在失蹤移民問題上拯救生命和開展協調一致的國際努力”“提高移民適當甄別、評估和轉介程序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僅作為最后手段采取移民拘留措施并努力尋找替代辦法”。
《全球移民契約》以開展現實的出于尊重的國際移民問題辯論為前提。國際移民問題是安全、社會、經濟問題,更是人權、發(fā)展、國際合作問題。僅從某個角度看待,會形成認識國際移民問題的偏差。[8]《讓遷徙對人人有益》第9段坦陳,“當前關于遷徙的仇外政治言論很泛濫?!薄耙诳朔c遷徙有關的真正挑戰(zhàn)方面取得進展,意味著要消除這種危言聳聽言論的影響?!薄翱紤]到關于國際移民問題的混亂認識,有必要在討論國際移民政策之前,就國際移民問題開展有尊重的現實的辯論?!遍_展國際移民問題辯論,有助于消除關于國際移民仇外言論產生的偏見、誤導,重新定位國際移民問題。
開展國際移民問題辯論應基于現實,以數據為依據?!度蛞泼衿跫s》第17段將“收集和利用準確分類數據作為詢證政策的依據”作為23個目標和承諾中的第一個,“改進和加強開展按性別、年齡、移民狀況和其他國情相關特征分類的準確、可靠和可比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傳播”,“確保數據有利于開展研究、指導連貫一致的詢證政策和充分知情的公共言論。”
開展國際移民問題辯論應出于尊重,尊重所有利益攸關者的感受,給予所有利益攸關者特別是弱勢移民發(fā)言權?!蹲屵w徙對人人有益》第18段提出,促進有尊重的辯論的最終方法是避免使用“非法移民”“移民存量”“人口流動”等輕蔑、物化語言。
《全球移民契約》以權威為約束力。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國際移民規(guī)制,視之為當今時代國際合作的一個最緊迫而深刻的考驗,但是沒有全面達成共識。《全球移民契約》采取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模式,不強調依法求治,運作方式具有彈性,具有軟法特征。這使《全球移民契約》更容易凝聚全球共識,進而增強了生命力,為日后條約類法律規(guī)范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2000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等國際文件說明,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不等于沒有權威,不能被執(zhí)行。[9]《全球移民契約》第15段闡明,“本移民契約的權威在于其協商一致性、公信力、集體自主、聯合執(zhí)行、后續(xù)落實與評估?!薄蹲屵w徙對人人有益》第54段強調,“對移民契約的評判將取決于其是否成功地推動了會員國、地方當局、非國家行為體和聯合國系統采取具體行動。”
《全球移民契約》將執(zhí)行、后續(xù)行動和審查都作為目標和承諾,努力以治成法。第40~42段要求執(zhí)行應按照愿景、指導原則、目標、承諾和行動,在全球、區(qū)域、國家和地方采取有效措施,通過加強雙邊、區(qū)域和多邊合作,重振全球伙伴關系?!度蛞泼衿跫s》第43~47段圍繞支持執(zhí)行,建立了聯合國執(zhí)行能力建設、聯合國與國際移民利益攸關者伙伴關系、聯合國移民問題網絡、聯合國秘書長關于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推動移民問題國際對話的國家主導的進程及全球和區(qū)域平臺等機制、制度和平臺。第48~53段規(guī)定了后續(xù)行動和審查,采取國家主導的辦法,在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參與下審查地方、國家、區(qū)域和全球在聯合國框架內執(zhí)行的情況,從2022年起每四屆聯大舉行一次“國際移民問題審查論壇”討論和分享全球執(zhí)行情況,從2020年起每四年一次邀請有關區(qū)域進程、平臺和組織審查區(qū)域執(zhí)行情況,每年邀請全球移民與發(fā)展論壇為執(zhí)行情況年度非正式交流提供材料。鼓勵各國盡快制定詳細的國家行動計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移民規(guī)模越來越大,層級越來越豐富。目前,中國同時是移民原籍國、過境國和目的地國,主要是移民原籍國。中國為移民原籍國主要指發(fā)達國家對于中國人員,特別是高端人才具有吸引力;中國為移民目的地國主要指對于東南亞等鄰國人員,特別是低技能勞工、低教育婦女有較大吸引力。2017年,中國人均GDP為8836美元,[10]人類發(fā)展指數為0.752,[11]都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卻遠高于東南亞等鄰國。近年來,中國國內出現勞動力成本上升、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環(huán)境污染嚴重、民生領域欠賬較多、移民法制落后等問題。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按照當前發(fā)展態(tài)勢,2022年中國人均GDP將增長到1.2萬美元,從中等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更晚些,人類發(fā)展指數增長到0.8,將從高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到極高收入國家行列。在此背景下,推動移民輸出的動力將減弱,拉動移民輸入的動力將加強,中國將從主要是移民原籍國轉換為主要是移民目的地國。
根據公安部、外交部、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發(fā)布的數據,中國移民輸入和輸出形勢都比較嚴峻,尤以輸入形勢為甚。[12]移民輸入方面,來華外國人總體下降;引進外國人才投入產出率較低、不能滿足發(fā)展需要;在華居留外國人、人才極少,增長緩慢;留學回國人員、來華留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在華非法勞工規(guī)模越來越大,在華非婚外籍新娘引發(fā)新問題,在華申請難民人數越來越多;在華外國人融入非常難;等等。移民輸出方面,大量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流失,在其他國家工作、永久居留和入籍,人才外流沒有逆轉;外派勞務人員權益保護沒有根本改善;出國留學人員質量有待提高;海外公民安全保障面臨許多挑戰(zhàn);海外僑胞對國情的了解不全面;等等。中國移民回流形勢基本向好,但引進和回歸的人才質量總體向好尚需時日。
應清醒認識國際移民問題偏差帶來的危害。國際移民有助于解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市場經濟、多元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問題,但是可能在就業(yè)、民族關系、社會和政治穩(wěn)定等方面帶來壓力。盡管成立了國家移民管理局,但是有關政府部門尚未樹立國際移民觀念,如一定程度上將外國人混同于國際移民,將出入境管理混同于國際移民管理,將外國人服務混同于國際移民融入服務,將國籍混同于忠誠,等等。中國關于國際移民問題的認識還不統一,主要視之為安全、社會、經濟問題,民粹主義情緒強烈,如忽視廣州的非洲人對中非貿易和中國經濟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將其進行簡單的“問題化”處理,將對外難民援助、對內保護非正常移民權利冠以“不顧國內民眾死活”“賣國”等不實仇外之詞。[13]需要譴責和反對針對國際移民的民粹主義、種族歧視、暴力、仇外心理和污名化的言論和行為,倡導就移民活動和移民問題發(fā)表有利于形成更符合現實、人道和建設性的且有據可依的言論和行為,揭示國際移民對于促進發(fā)展、增進福祉的益處。
國際移民事業(yè)是黨和國家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吸引人才和資金,維護非傳統安全,增進國際移民融合,保障國際移民合法權益的一項綜合事業(yè)。當國際移民活動成為國家的一項事業(yè)后,便有了完善的組織機構、活動規(guī)章、各項制度規(guī)則、人員責任等,使其具有組織的嚴密性、活動的系統性、人員的規(guī)范性、評價的制度性、時間的秩序性等特征。
國際移民事業(yè)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人文系統工程,要形成多維立體、全方位、持久性的國內外工作格局。根據國際移民的種類、層級和分布狀況謀篇布局,圍繞國家需要和國際移民需求進行規(guī)劃,確定長遠戰(zhàn)略和現階段目標任務。考慮到國際移民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應加強全局性、基礎性、長效性建設投入,逐漸構建起多層次和多方位的國際移民工作體系,既全球性整體運籌,又分領域專項對口。[14]采取更具有整體效應和帶動作用的方式方法,把資源和力量更多運用到涵養(yǎng)和引進優(yōu)質國際移民資源上,用于服務國家戰(zhàn)略需要、保護國際移民權利及便利和促進人員跨國遷徙。
根據1990年《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2009年修正)、2012年《出境入境管理法》、2018年《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送審稿)》、2018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等法律、政策,中國規(guī)制國際移民的基本考慮是國際移民帶來的風險與不斷增加的合理要求,主要目標是規(guī)范出境入境管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這與《全球移民契約》確立的盡量擴大國際移民的好處,不只最大限度減少帶來的風險等辯證的基本考慮,及促進和確保安全、有序和正常國際移民,讓所有人都能受益的目標有一定差異。
中國規(guī)制國際移民,除主要運用政策,從本國出發(fā)應對,最大限度減少國際移民帶來的風險,確保邊境和國家安全,盡力滿足國際移民不斷增加的合理要求外,還可以考慮擴大國際移民給國家、社會、所有人帶來的益處,放寬合法移民渠道,運用發(fā)展、治理和政治等所有可供使用的工具應對非正常移民,使國際移民法律政策的實施效果與制定者的初衷更加一致??梢詫⒋龠M發(fā)展增列為規(guī)制國際移民的目標之一,促進發(fā)展的對象包括所有相關的人、國家和社區(qū),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國際移民的作用,擴大國際移民對所有人、國家、社區(qū)的益處。
以國際法與國內法為基礎,妥善處理國際移民問題,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國際合作,是中國執(zhí)行《全球移民契約》、有效規(guī)制國際移民的新課題。中國國際移民管理改革面臨著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深層次問題,與健全政策、完善法律、優(yōu)化管理制度體制機制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學習和借鑒國際社會經驗,取長補短,以更有效地解決國際移民問題,推動各項國際移民管理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中國解決國際移民問題,較少運用國際法。內容上,以政府行政管理而非規(guī)范市場為指導原則,將行政管理手段當成立法目標,國際移民融入法律缺位。形式上,存在政策化、不公開、不系統等司空見慣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法與國際法沖突方面,2012年《出境入境管理法》、2013年《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1990年《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1980年《國籍法》等國際移民方面法律沒有規(guī)定處理規(guī)則。
中國解決國際移民問題,將國際合作視為補充手段,重視主導性和主動性。外交部發(fā)言人、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代表等就《全球移民契約》發(fā)表講話時都指出,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為共同促進安全、有序、正常移民發(fā)揮積極作用,積極參與移民領域國際合作,為更好保護移民福祉、實現全球有序人口遷徙貢獻更大力量。
中國規(guī)制國際移民的目標,根據2012年《出境入境管理法》、2013年《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2018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等法律法規(guī)政策,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規(guī)范出境入境活動。保護國際移民權利方面的專門法律只有1990年《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2009年修正),限于歸僑僑眷權益,比較陳舊和籠統。2012年《出境入境管理法》、2006年《護照法》規(guī)定了保護中國公民出境入境的合法權益,只是涉及。1982年《憲法》(2018年修正)、2012年《出境入境管理法》規(guī)定了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合法權益,但執(zhí)行制度、措施不健全。
中國是僑務資源和海外公民眾多的國家。6000多萬海外僑胞分布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華僑約600多萬,外籍華人約5000多萬,[15]歸僑僑眷3000多萬。[16]2017年,出境旅游1.29億人次;[17]145.41萬人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十八大以來,231.36萬人學成歸國;[18]2018年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約101萬人。[19]海外僑胞、海外公民在安全等方面的權益保護需求日趨突出。[20]華僑希望享有作為公民應享有的權益,以及獲得作為投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者應獲得的鼓勵和支持,不因國際遷徙、定居國外、沒有戶口和居民身份證等原因而權利受到限制甚至公民權利被剝奪;外籍華人希望受到傷害時能夠獲得祖籍國的庇護;困難歸僑僑眷希望得到更切實的關愛。
保護國際移民權利需要新思路,維護海外僑胞權益、服務海外公民需要新舉措。應該進一步提高保護國際移民權利在規(guī)制國際移民中的地位,實現保護國際移民權利與維護國家安全的有機平衡。借鑒國際經驗,全面維護海外僑胞權益,積極服務海外公民,豐富保護手段,延伸保護手臂,加大保護力度,從而增強海外僑胞、海外公民實實在在的被保護感。加強法治建設,盡快制定華僑權益保護法、領事保護條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地方立法工作。
[注釋]
[1] Louise Arbour:“Closing remarks at GCM: Statement by Louise Arbour,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for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11 December 2018, https://www.un.org/en/conf/migration/assets/pdf/GCMStatements/closingremarksarbour.pdf,4 January 2019.
[2] 侯曉晨:《〈移民問題全球契約〉通過,外交部:中國將循序漸進落實》,2018年12月11日,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812/t20181211_18168829.htm,2019年1月4日瀏覽。
[3] 李明歡:《國際移民政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3頁。
[4]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The 2017 Revision, United Nations Database, POP/DB/MIG/Stock/Rev.2017.
[5] Elisa Mosler Vidal and Jasper Dag Tjaden,Global Migration Indicators 2018: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Migration Data Portal,Berlin Global Migration Data Analysis Cent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18,pp.20,21.
[6] António Guterres,“UN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Adoption of the Global Compact for Safe, Orderly and Regular Migration”,19 December 2019, https://www.un.org/sg/en/content/sg/statement/2018-12-19/un-secretary-generalthe-adoption-of-the-global-compact-for-safe-orderly-and-regular-migration,4 January 2019.
[7]龔向和、袁立:《以人為核心度量發(fā)展的四個維度》,《河北法學》2008年第4期。
[8]張秀明、密素敏:《國際移民的最新發(fā)展及其特點——兼析國際移民與華僑華人的概念》,《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第3期。
[9]何志鵬:《作為軟法的〈世界人權宣言〉的規(guī)范理性》,《現代法學》2018年第5期。
[10] 國家統計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2018年2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9年1月4日瀏覽。
[11] UNDP, 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 and Indicators: 2018 Statistical Update,New York: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18, p.23.
[12] 劉國福:《引進外國人才政策:嚴峻形勢、重大挑戰(zhàn)和未來發(fā)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13] 黨芳莉:《全球化時代中國地方媒體對在華非洲人的媒體報道研究:以廣州報刊為例》,《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14] 劉國福:《中國國際移民的新形勢、新挑戰(zhàn)和新探索》,《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15] 許又聲:《國務院關于華僑權益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中國僑網,2018年4月26日,http://www.chinaqw.com/sqfg/2018/04-26/187402.shtml。
[16] 曹云華主編:《2018年世界僑情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52頁。
[17] 伍策、高峰:《2017出境游大數據:中國公民出境游1.3億人次》,2018年4月27日,http://travel.china.com.cn/txt/2018-04/27/content_50976602.htm,2019年1月5日瀏覽。
[18] 張爍:《1978年到2017年間83.73%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fā)展,十八大以來回流態(tài)勢迅猛》,《人民日報》2018年3月31日。
[19]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2018年1~11月中國對外勞務合作業(yè)務簡明統計》,2018年12月19日,http://hzs.mofcom.gov.cn/article/date/201812/20181202818122.shtml,2019年1月5日瀏覽。
[20] 孫霞:《中國海外利益的政治風險與僑務公共外交》,《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