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梅 百色學院 體育學院
《體育基礎教育改革》是我院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選修專業(yè)發(fā)展理論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必要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適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體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堅定深化體育課程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本課程主要通過對《(最新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解讀,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詮釋課程改革的創(chuàng)新之處,獨特之處。然而光靠一本教材、教參以及教師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課改“新”的涵義,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不知道如何去操作。要讓學生正確理解課改“新”的涵義,在今后體育教學中能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就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是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加快體育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的改革,有利于形成學生現代教育觀念,豐富學生的教育內涵,使學生具備新課程背景下應有的觀念形態(tài),更快更好地融入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
“對分課堂”是2014年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創(chuàng)立的教學新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講授式課堂及討論式課堂的優(yōu)點相結合,一方面,教師遵循傳統(tǒng)課堂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知識;另-方面,鼓勵自主性學習,主張課堂討論,強調生生、師生互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活動劃分為時間段清晰明確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可簡稱為PAD課堂。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最核心的特點是把教師講授知識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做到“隔堂討論”,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的時間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來自主安排學習,產生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學習過程。
筆者以《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第三講“課程內容構建必須要有新思路”為例,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課堂設計。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師講授,課前不要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新授課的內容教師一定要先講。本課的重點是如何選擇教學內容。教師從四個方面進行講解:第一,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的概念,第二,《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提出的具體要求;第三,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原則,第四,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方法。在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不提問學生,讓學生專心聽課,也不回答學生的提問,做到精講留白,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出發(fā),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和沖突。例如,引導學生思考傳統(tǒng)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哪些?新課改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又有哪些變化?
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學生利用課后一周的時間獨立學習和查找資料,借助多媒體、網絡等資源理解吸收教師上堂課教授的內容,并自主完成課后作業(yè)。作業(yè)是連接講授與討論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對分成功的關鍵。有兩種作業(yè)方法,第一,知識的梳理。學生根據教師上堂課講授的內容和書本知識,梳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第二,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對分作業(yè)的獨特之處為“亮考幫”。學生在聽課、看書后總結出學習過程中自己最大的感受、最欣賞的內容等,稱為“亮閃閃”;自己弄懂的問題,覺得別人可能理解不夠,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挑戰(zhàn)別人,稱為“考考你”。準備至少1個問題向組員提問,更多不限;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想要了解清楚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求助同學,稱為“幫幫我”。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提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堂課教師布置作業(yè),一方面要求學生撰寫讀書筆記,另一方面讓學生自編自創(chuàng)教學內容。例如“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設計籃球游戲的教學內容”。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來完成作業(yè)。某一學生完成的課后作業(yè)如下:一、讀書筆記(讀后感),(一)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是指為了實現課程目標而采用的身體練習、運動技能和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總和。(二)《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提出的具體要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年齡和性別特征;運形式活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具有較強的實效性;簡單易行。(三)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原則:堅持“目標引領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符合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實際條件。(四)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的方法:改造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拓展和創(chuàng)新新教學內容;將民間傳統(tǒng)體育活動和新興運動項目引入課堂;自編自創(chuàng)教學內容。二、亮閃閃,選擇和設計體育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做到體育教材化,體育教材化是依據體育目的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針對體育教學條件將體育的素材加工成為體育教學內容的過程。例如改造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可以考慮從簡化技戰(zhàn)術結構,減小運動難度;調整場地器材規(guī)格,修改比賽規(guī)則;降低負荷要求;調整和轉換競技運動特點等方面著手。三、考考你,問題1:如何改造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內容,請同學列舉體育教學中的實例。四、幫幫我,問題1:體育課程內容改革中如何做到堅持“目標引領內容”。問題2:自編自創(chuàng)教學內容(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設計籃球游戲的教學內容),存在哪些不足之處,請同學幫忙指出并給予建議。
“隔堂討論”是對分教學最核心的特點。通過本堂課討論上堂課的內容,更好的檢測學生的“內化吸收”。首先,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通常4人一組,要求學生按照作業(yè)的“亮考幫”進行個人陳述,小組成員相互切磋學習,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提問答疑,形成小組的“亮考幫”,時間為20分鐘。例如對于這一同學提出的問題“如何改造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內容?”,組內同學都發(fā)表了觀點,有的學生提出3人半場籃球賽,有的學生提出降低籃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網高度,縮小足球門,縮小足球、排球、籃球的場地等。學生都能較好的理解這一問題,但是學生對另一問題的“目標引領內容”理解不夠,希望聽取其他組學生或老師的解答,隨后教師抽查,隨機抽幾個組,每組隨機抽取一個學生分享小組的討論,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時間在15分鐘左右。如果老師抽查到本組,“目標引領內容”這一問題將在全班展開激烈的討論。如果本組沒有被抽查到,問題也可以留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請老師解答。接著,教師邀請全班學生自由發(fā)言,小組遺留的問題和個人有疑惑的問題都可以提出,教師給予解答,時間在5分鐘左右。最后教師用幾分鐘時間做簡單的總結,對知識進一步的梳理,讓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體育基礎教育改革課程中的應用,有助于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助于促進教學相長,教師通過教促進自身的學,增強教師的教學熱情。對分課堂讓學生在認真聽講學習內容后充分的復習、吸收內化、然后經過合作討論,從而更好的掌握知識并學會應用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提高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值得我們進一步實踐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