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蝶
摘要:不方便法院原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拒絕管轄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分析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衡平價值的思想的基礎(chǔ)上,探討了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特點,就完善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提出了優(yōu)化動議程序、優(yōu)化判斷標準及附加保障條款的建議,認為為了實現(xiàn)個案正義和提高司法效率,在設(shè)計或適用該原則時應當綜合考慮原、被告的訴訟地位,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分配和擴大管轄與司法效率之間的矛盾。
關(guān)鍵詞:不方便法院原則;拒絕管轄;衡平價值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3-0068-03
在規(guī)范管轄權(quán)沖突中,不方便法院原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制度。它旨在以拒絕管轄的方式解決管轄權(quán)的積極沖突問題。本文著重探討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衡平價值,并結(jié)合我國司法實踐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議。
一、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衡平價值
不方便法院原則的精神在于權(quán)衡利益,這體現(xiàn)在制度設(shè)計上就是法條沒有對原則適用提出硬性要求,而是對考慮的因素進行羅列,對法官的裁判起到指導作用。它要求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quán)來平衡各方利益,以保證實現(xiàn)公平正義,提高司法效率。
(一)原告利益與被告利益
盡管一位英國法官在裁定不方便法院原則適用與否時坦言“幾乎看不到能盡力調(diào)解和保障對立雙方利益的可能性”[1],但是為了產(chǎn)生公平、合理的判決,確保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處于勢均力敵的位置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要求,在管轄權(quán)問題上也不例外。原、被告的利益在訴訟中處于對立地位,他們有著不同的利益,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主張。原告擁有的挑選法院的權(quán)利,卻是那些愿意承擔自己責任的被告的麻煩與沉重負擔。被告往往喜歡在自己居住地或者事實發(fā)生地被訴。在自己居住地被訴意味著被告能節(jié)省取證和證人出庭的成本,而在事實發(fā)生地被訴將有利于法院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抗辯。傳統(tǒng)的“原告就被告”原則將訴訟啟動的主動權(quán)交于原告,將訴訟參與的便利交于被告,從而保證了原、被告之間簡單的平衡。
首先,原告很可能會利用這樣的事實將糾紛訴至一個最不方便的法院。為了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和解,原告甚至愿意放棄將糾紛訴至那些能給予他基本保障的法院。[2]此時,被告為了盡可能減小訴訟成本和提高勝訴幾率,就會提出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請求,同時也需要承擔證明存在另一個可替代法院能行使管轄權(quán)的責任?!氨桓娴呐e證是一場艱難的戰(zhàn)斗。法院對原告挑選法院給予了多大的尊重,被告獲得勝利就有多艱難。原告挑選法院的理由越合理,被告說服法官的可能性就越低?!盵3]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引入,將緩解被告在訴訟中所處的不利地位,使得法院能夠基于公平與正義,考慮與案件所有有關(guān)的因素,決定是否確立管轄權(quán)。
其次,除了原告之外,不方便法院原則也有可能會成為被告為了規(guī)避自身責任的武器。盡管是由原告來挑選法院,原告也會受到不方便法院原則帶來的損失。當原告起訴的法院被認為是不方便法院時,他就失去了在該法院就該糾紛提起訴訟的資格。而當他轉(zhuǎn)向被認為是更方便的法院尋求管轄卻也遭遇到失敗時,管轄權(quán)產(chǎn)生了消極沖突,原告的合法權(quán)益將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僅把理論上存在一個更方便法院用于辨別更方便法院是否存在是遠遠不夠的。法院需要判斷是否真正存在一個可訴的更方便法院。法院有必要去辨別事實上和理論上可訴法院之間的區(qū)別。[4]
(二)擴大管轄與司法效率
在國際法的層面上來看,一國的管轄權(quán)往往代表著其國家主權(quán),特別是司法主權(quán)。放棄行使管轄權(quán)往往被認為是不符合國際社會常理的,而擴大管轄則能滿足一國基于國際政治地位、國家經(jīng)濟利益的需要,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傳統(tǒng)的管轄方式受到挑戰(zhàn)。屬地管轄要求對事實或法律關(guān)系進行場所化,判斷其產(chǎn)生和存在的地域范圍,屬人管轄則要求對當事人的歸屬做出判斷。而科技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密切的聯(lián)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便捷,人口流動速度加快,也使得事實或法律關(guān)系的場所化越來越難判斷。[5]因此面對過度管轄帶給本國法院沉重的壓力,不方便法院原則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它在消除寬泛管轄權(quán)影響、避免管轄權(quán)適用的僵硬問題、避免矛盾判決和避免挑選法院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6]
(三)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
不方便法院原則追求的不僅僅是私人利益的平衡和司法效率的提高,它也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起到衡平的作用。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美國法院在Gulf Oil Corp.v.Gilbert案中探討的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判斷標準。法院將案件中的利益分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予以權(quán)衡分析。公共利益是從法院的角度來討論的,包括維持案件管理的難易程度、地方化糾紛在本地審理的地方利益、本地法院適用非本地法律的精通程度、回避法律問題的沖突與否、由與沖突無關(guān)的本地人擔任陪審團對案件審批的影響。而個人利益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包括獲取證據(jù)的難易程度、迫使證人出庭的能力大小、證人出庭成本等。
當事人可能會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關(guān)注公共利益,但法官才更有可能更加及時更加公正地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它賦予了本國法院根據(jù)實際情況拒絕管轄的權(quán)力。誠然訴訟的目的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實現(xiàn)公平正義,但是也不能忽略司法運行的正常需求。法院對適用法律的了解程度,對案件事實獲取的難易程度都會影響實體正義。在不改變現(xiàn)有管轄權(quán)確立的基礎(chǔ)上,賦予法院拒絕管轄的自由裁量權(quán)無疑是有益于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
但事實上,公共利益較之于私人利益更容易受到保護,因為如果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法官就能在恰當?shù)臅r刻提出并最終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而一旦私人利益得不到保護,尤其是原告利益得不到保護,一旦更方便法院也拒絕管轄,原告的權(quán)益就不能得到保護。為了平衡兩者的權(quán)益,美國法院有所謂的“return jurisdiction clause”。返還管轄條款是指一旦被原法院認定為更方便的法院拒絕管轄時,原告可返回原法院提起訴訟,原法院對本案有管轄權(quán)。返還管轄權(quán)條款保留了原告能夠返回原法院接受管轄的可能性,提醒原、被告在替代法院的訴訟行為將可能影響管轄權(quán)返還,減少基于自由裁量上訴的必要,避免一旦替代法院不可訴原告上訴的情況。[7]
簡而言之,法院在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時候應當兼顧效率與公平,其追求的不是某一項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旨在尋找多個利益之間的最優(yōu)平衡點。
二、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特點
2015年以前,在缺乏立法支持的情況下,我國司法實踐很早就有了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先例。盡管在2007年我國司法仍堅持“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不方便法院原則”(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實務(wù)問題解答(一)》,第7條),但2005年最高院在《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下簡稱“會議紀要”)中對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條件予以解釋。這明確了不方便法院原則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前提,賦予了各級法院一定程度上量裁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與否的自主權(quán),對我國法院合理放棄管轄權(quán)起到了指導作用。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簡稱“解釋”)為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依據(jù)。該解釋第532條規(guī)定了涉外民事案件只有在同時符合六種情形的情況下,法院才可以裁定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和“會議紀要”相比,“解釋”的六項情形更為精簡,也更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和確定性。盡管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已有了一定的立法指導,法院適用該原則的司法活動得到了一定的規(guī)范,但是現(xiàn)實中仍然存在不足?,F(xiàn)階段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司法實踐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以有管轄權(quán)為前提
和“會議紀要”相比,“解釋”沒有強調(diào)我國法院對該案件有管轄權(quán),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就不需要考慮法院是否有管轄權(quán)這一問題?!霸撛瓌t的適用應當符合兩個前提:一是我國法院對案件本身享有管轄權(quán);二是本條規(guī)定的條件必須同時符合。同時符合兩個前提的情況下才可以依據(jù)‘不方便法院原則拒絕行使管轄權(quán)?!保ㄒ姳本┮恢性海?016)京01民轄終524號裁定書)我國法院在實踐中堅持傳統(tǒng)的理念: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設(shè)計目的就是讓法院有權(quán)拒絕管轄,而拒絕管轄的前提就是有管轄權(quán)的存在。我國在實踐中仍然堅持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前提是必須存在管轄權(quán)。
(二)拒絕管轄的情況較少
雖然“解釋”為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提供了條件,但是這六項條件的適用是“且”而非“或”的關(guān)系,因此法院很難拒絕管轄。當被告提出了管轄權(quán)異議后,法院往往以當事人是我國公民或法人,從而推導出案件涉及我國公民、法人利益來否決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行使。當事人以經(jīng)常居住地為境外作為辯解理由在實踐中是無法獲得支持的(見江蘇省高院(2016)蘇民轄終180號裁定書)。這從事實上為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設(shè)立了當事人國籍門檻。
(三)綜合的判斷標準
如果簡單地將不方便法院原則適用與否的判斷標準拆分為什么情況下應當適用該原則和什么是不方便法院,那么從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法院的標準是兩者的混合。被告提出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請求是一切的前提。排除協(xié)議管轄、專屬管轄,保護我國法人、公民權(quán)益說明了我國法院不具有管轄權(quán),而不適用我國法律,認定事實和法律適用有困難,存在更方便法院才是判斷一個法院是否是不方便法院的客觀標準。
三、完善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建議
經(jīng)歷了法院長期實踐摸索和學者不懈研究,我國逐漸明晰了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規(guī)范,但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結(jié)合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價值取向和我國的司法現(xiàn)實,可以在如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一)優(yōu)化動議程序
我國司法解釋中要求必須滿足“被告提出案件應由更方便外國法院管轄的請求,或者提出管轄異議”才能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然而前文探討了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衡平價值除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來維護公平正義之外,還包括了司法效率。相較于當事人,法官更有可能對公共利益予以衡量。因此,將不方便法院原則動議的權(quán)利僅僅交給被告是不合適的。由于不方便法院原則自身的宗旨和特性,啟動該原則的適用不能將法院排除在外。這兩種方式相互補充、相互監(jiān)督,契合了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價值取向,也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
(二)優(yōu)化判斷標準
2015年以后,我國不方便法院原則有了明確的適用標準,這無疑是一大進步。為了尋求更完善的判斷不方便法院原則的適用標準,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六項標準進行優(yōu)化。
一是堅持不以有管轄權(quán)作為適用原則前提的要求。根據(jù)實踐來看,我國法院現(xiàn)階段判斷自身是否是不方便法院的邏輯順序是先判斷自身法院有無管轄權(quán),再判斷是否符合解釋要求的標準。既然“解釋”取消了“會議紀要”里“受理案件的我國法院對案件享有管轄權(quán)”的條件,就應當參照它的要求。美國法院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其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不是以被告提出適用作為必要條件,該原則實際上是法院對自身行使管轄權(quán)的監(jiān)督。法院可以通過提出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來駁回訴訟。而如果該原則的適用是由被告提出的,美國法院通常需要由被告一方來證明存在著另一個更加方便的法院對該案件行使管轄權(quán),即被告應當證明存在另一個法院更方便而非原告選擇法院是不方便的。
不方便法院原則追求的是維護個案正義和提高司法效率。當一個案件的管轄權(quán)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受案法院無從辨別的時候,如果符合不方便法院原則的條件,法院就應當直接適用而不是繼續(xù)在自身是否有管轄權(quán)問題上糾纏不清。這樣既是符合我國解釋規(guī)范,也體現(xiàn)了不方便法院原則追求的司法效率。
二是完善判斷內(nèi)容。現(xiàn)階段,我國有關(guān)不方便法院原則的判斷標準過于寬泛。如何判斷案件不涉及我國國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利益,如何判斷外國法院是審理本案更加方便的法院?我國法院往往以當事人是我國公民或法人,從而認定案件涉及我國公民、法人利益,否決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行使。這樣的判斷未免有些武斷。我國立法應當適當放寬對當事人的屬人管轄,由國籍轉(zhuǎn)向經(jīng)常居住地,這也符合近年來我國立法修改的趨勢。
另外,在判斷一個外國法院是審理本案更加方便法院的問題上,我國立法機關(guān)可以制定更詳細的標準來讓法院自由衡量。例如,原告是否會因為改變管轄法院而無法出庭;該法院對該案審判是否會明顯對原告不利;如果在更方便法院訴訟,其判決我國法院承認或執(zhí)行的可能性大小等等。
(三)附加保障條款
一是有關(guān)被告的保障條款。當法院拒絕管轄原告提起的訴訟時,為了體現(xiàn)不方便法院原則的衡平價值,法院應當對被告進行合理的限制。以美國為例,大多數(shù)的撤銷案件都適用了附條件的不方便法院原則。也就是說,在被告放棄某種抗辯或同意某些事項的條件下,法院才同意被告的撤案申請。比如在Piper Aircraft Co.v.Reyno案中被告承諾其將不反對蘇格蘭法院的對人管轄權(quán),放棄訴訟時效的抗辯[8]。我國法院可以參考這一做法,要求被告承諾附加條件,例如接受外國法院管轄、放棄訴訟時效抗辯等。
二是法院的保障條款。如果我國將返還管轄權(quán)條款引入不方便法院原則當中,這就相當于為原告提供了最后的退路,不會使原告最終無處可訴,從而確保當事人處于勢均力敵的位置。返還管轄權(quán)條款還能提醒原、被告在替代法院的訴訟行為將可能影響管轄權(quán)返還。尤其是返還管轄權(quán)條款是被用來確保被告遵守地方法院命令,服從替代法院管轄。同時這也有利于保證個案正義,維護司法的公正公平。
四、結(jié)語
不方便法院原則看似是對一國管轄權(quán)的限縮,實則是應對全球化趨勢下過度管轄和選購法院的手段。衡平價值是不方便法院原則的應有之義。就我國而言,不方便法院原則有完善的必要性,在權(quán)衡利益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我國司法實踐完善我國的有關(guān)制度才是應有之選擇。
參考文獻:
[1]C Boden.Forum Non Conveniens:An English Reality?[J].Kingston Law Review,1983(13).
[2]Edward L.Barrett,Jr.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s[J].California Law Review,1947(35).
[3]Helen E.Mardirosian.Forum Non Conveniens[J].Loyola of Los Angeles Law Review,2004(37).
[4]Finity E.Jernigan,F(xiàn)orum Non Conveniens:Whose Convenience and Justice?[J].Texas Law Review,2008(86).
[5]吳一鳴.國際民事訴訟中的拒絕管轄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徐偉功.不方便法院原則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7]Lindsay Cronin.Putting the “Convenience”?Back in Forum Non Conveniens:Gutierrez V.Advanced Medical Optics,Inc[J].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11(61).
[8](美)理查德·.弗里爾.美國民事訴訟法[M].張利民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