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蓉
摘 要:歷史成語典故膾炙人口,底蘊深厚。在語文教學中有機融入歷史成語典故,并錯位詳解,能夠改進教學方法,豐富講授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相長目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歷史成語典故;錯位詳解
文史不分家。歷史成語典故錯位詳解是指打破語文教學中年級和學段的限制,根據(jù)學生的接受情況,巧妙恰當?shù)膶⑾嚓P的歷史成語典故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同時,打破語文課與歷史課的限制,穿插講解,相得益彰。
筆者在中學語文課上講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四面楚歌時,就將歷史上著名的楚漢之爭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經過和結果以歷史故事的形式詳細的給學生講清楚,這樣一來,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還對歷史史實有了全面的認識,可謂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具體說來,在講授時先將古代史課本中直接出現(xiàn)的成語典故找出來,例如,中學語文中出現(xiàn)的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四面楚歌等。例如講解“破釜沉舟”:字面含義是打破飯鍋鑿穿渡船,一干到底。比喻沒有退路,只能把事情做到底,沒有選擇,干好是唯一的出路。出處:秦朝末年,朝官昏庸、欺壓百姓,民不聊生,致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抗政,其中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帶領民眾起義,意在推翻秦朝暴政。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把發(fā)生在公元前208年的這段真是的歷史故事,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的限制,還原給學生,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教學中理解“破釜沉舟”成語典故的真正含義,產生情感共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
背水一戰(zhàn)、四面楚歌等歷史典故和成語也是這樣。在語文課中錯位詳解,一是講清楚成語的含義,明白曉暢地教給學生知識。二是還原歷史場景,講清楚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描述所處環(huán)境,渲染氣氛,感染學生。三是指出主要歷史人物的出身、性格特點,走向成功的必然和陷入困境并失敗的根源,上升到理性分析,用以啟發(fā)學生。四是在歷史成語典故與語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上著力,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自然地融入語文課的內容之中,既擴大學生知識面,又引導學生加深對語文課內容的理解。五是通過持續(xù)的歷史成語典故錯位詳解,開拓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開闊視野。
中國古代史的很多歷史事件與語文課上學習的成語典故聯(lián)系密切,甚至就是其源頭。將這些歷史成語典故提煉出來,能動運用到語文教學之中,能夠大大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即使是小學語文課上也可以詳細講述初中語文課程中才出現(xiàn)的歷史成語典故,像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出自中學語文課《廉頗藺相如列傳》),以開闊小學生的視野,播灑熱愛中國歷史、學好語文的種子。
按照這一理念,在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有意識的運用歷史成語典故的錯位詳解,取得顯著效果。
第一,通過錯位詳解,更新了教學理念,提高了業(yè)務水平,提升了教師整體素質。教師的教學思想更加超前,運用新方法、新手段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第二,通過錯位詳解,教師的教學行為初步改變,開始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注意克服無效教學。以往的教學由于只注重知識傳授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低估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能力,而疏于精心設計疑難問題。在語文課課程中運用歷史成語典故錯位詳解,促使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多地設計一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把課堂真正變?yōu)閹熒?、交流對話的平臺。
第三,通過錯位詳解,建立了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構建了多元評價體系。評價一堂教學的效率高低,不是看教學環(huán)節(jié)齊不齊全,不是看使用沒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媒體,也不是看教師講的多與少,更不是看課堂教學中的熱鬧程度。而是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了沒有,看教學目標完成了沒有。如果一堂課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情感態(tài)度沒有變化、沒有形成預定的價值觀,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低效教學。一堂課上得好壞應以學生收獲多少為標準。因而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除了以學生學習成績?yōu)樵u價依據(jù)外,還以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學生學習主動性是否提高為重要依據(jù)。
第四,通過成語典故錯位詳解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語文學科成績進步明顯,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成長。
總之,成語典故是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的典型事件的總結與縮寫,具有特定的含義,也是中學語文學習的內容,因此,只有在學習成語典故時,借助信息技術媒體等多種途徑給學生展示成語發(fā)生的背景、經過、意義等,才能幫助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成語典故的內涵,提高學生的用典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法)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85.
[4](蘇)巴班斯基著.吳文侃等譯.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