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天嬌
摘 要: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能夠帶領學生了解自然和生命的規(guī)律。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單純的對學生進行課本教材的講解,還應該著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獲得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自主的對所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思考,為日后的學習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學生;生物教學;創(chuàng)造思維
現(xiàn)代社會是科學技術的社會,知識的更新?lián)Q代非??欤S著堅持不懈的科學研究,人類對于自然和生物的認知一次次被推翻,但是依然有很多我們當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想要跟上時代和科學發(fā)展的腳步,就必須在已知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聯(lián)想、創(chuàng)新和研究,為此,在進行初中生物教學的時候,我們必須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著重培養(yǎng),以期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為科技的進步奠定人才基礎。
一、現(xiàn)階段初中生物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師資源匱乏,專業(yè)度不足
就目前教師資源分析,專業(yè)從事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師比較少,很多學校的生物教師都不是本專業(yè)的,還有一些學校的生物教師由其他科任教師兼職。由于教師本身不夠專業(yè),沒有對生物知識的深刻認知,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只能對照教材“照本宣科”,劃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1]。
(二)教學方法和觀念守舊,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應試教育,所以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對新目標教學有深刻的理解和應用,教學觀念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方法依舊是灌輸式的教育,課堂氣氛枯燥無味,學生提不起興趣,習慣性的“嚼剩飯”,教學資源嚴重不足。
(三)家長對教學改革不理解,對成績的期望值太高
從國家恢復高考開始,考試成績就成為了判定學生成才與否的唯一指標,即使現(xiàn)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大部分的家長依舊不能理解教學改革的目的和重要性,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過分看重,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則完全忽略[2]。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措施
(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維的養(yǎng)成
在進行生物課堂教學的時候,運用哪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舉個例子,在進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講解之前,我們可以讓學生提前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猜測一下:心臟分為哪幾個部分?心臟是如何跳動的?你能模擬出心臟中的血液運輸情況嗎?和傳統(tǒng)的預習之后畫出不理解的內容相比,這樣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時,有的學生使用了上網(wǎng)查資料的辦法,而有的學生則用家里的一次性水杯和吸管等制作了簡易的模型。在進行課堂講解的時候,要鼓勵學生拋開教材,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猜測,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對豬心進行解剖,并提出問題:血液是如何在心臟內流動的?此時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心臟各部分之間的血液運輸關系[3],然后再提問:如果心臟只有一個心室行不行?為什么?這個時候學生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可以,有的認為不可以,通過學生的積極討論發(fā)言,能夠對心臟的血液運輸有更加明確深刻的認識,同時提高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
(二)加強實驗教學,啟發(fā)學生探究思維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對于實驗操作有著高度的熱愛,而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自然也少不了實驗的參與,因此,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充分的對實驗教學進行應用,啟發(fā)學生的探究思維。我們在帶領學生進行人體內物質運輸?shù)臅r候,想要讓學生對相關內容有透徹的了解,不能光靠語言分析和教材圖示,還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進行豬心解剖實驗,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心臟中各個部位的關系,并通過對瓣膜的尋找,了解心臟瓣膜的組成和分布等,促進學生對心臟功能的運動和功能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以往平時很多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并且能夠有效的把教材中較為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鍛煉他們的分析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探究意識。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加強指導,保證實驗的安全性。操作和思考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閉著眼睛空想出來的結果并不能稱之為“創(chuàng)新”,而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必須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根”上,才有價值和意義[4]。
綜上所述,人類的文明史就是科技的進步史,科學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是科學進步的前提。中學生正處在接受能力的高峰期,具有強大的發(fā)散思維和聯(lián)想能力,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習慣,引導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讓他們的思想通過發(fā)現(xiàn)、觀察、分析等得以升華,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傳鳳.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6):65.
[2]婁靜怡.如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1):142-142.
[3]楊旭東,蔣曉剛,閆小飛,等.素質教育背景下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8,v.20;No.163(5):50-53.
[4]莫孝艷.生物探究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設計可行性分析——以《探究綠色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部位》為例[J].新課程,2019(14):1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