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柳芬
貴州省盤州市盤關(guān)鎮(zhèn)盤江中學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許多名家散文,這些散文篇幅短小,行文輕靈飄逸,內(nèi)容豐富且不拘一格,其飽滿的生命激情和優(yōu)美的語言魅力,深深地打動著學生。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能完全汲取散文的精華,理解其中蘊涵的情感及意蘊,因此,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尋找一些適宜的途徑,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散文。
感知文章的形象只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lián)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一般的散文有幾種類型,如語言優(yōu)美,情景交融,清新婉約。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感情真摯,語句優(yōu)美動人,因此在教學時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幽雅的氛圍,使學生慢慢體會濟南冬天的美麗?!洞骸肥巧⑽闹械拿?,文中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熱情洋溢、清新明快的春景圖,給人一種活潑向上、輕松愜意的感覺,等等,在朗讀這些文章時,應了解文章主題,以相應的語調(diào)和態(tài)度進行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中,先生就對父愛進行了感人至深的描寫,文中的父親為了給作者買幾個橘子,艱難地穿過了一道又一道障礙,讓人潸然淚下。通過對細節(jié)的描寫,作者刻畫出一個平凡而高大的父親形象,將父愛詮釋得淋漓盡致。全文一共4次寫到背影,最開始使用背影點題、然后是買橘子時艱難的背影、離別時父親漸漸遠去的背影以及作者思念里的背影,這幾次背影都通過樸實的語言,刻畫出父親對作者濃厚的愛。
散文是情的文學,詩的文學,如果只是無聲的接受的話,無法真正感知其中的美。因此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精讀,大聲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美帶給自己心靈滌蕩般的快樂。
領著學生走進了散文這情與景的美妙意境中去,對學生來講,這樣的教學任務已大部分完成了,但是,僅停留于此,顯然是不夠的,因而,我們還希望學生能咬文嚼字,欣賞語言。淺淺地流于對課文走馬觀花般的理解很難消融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必須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學會咬文嚼字,讀出自己的味,感受語言的生動和情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首先要對于表現(xiàn)力豐富的字、詞深入品析。教學《春》這一課,其中的一段“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踢幾腳球……”這段描寫春天的小草,一個“鉆”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狀寫活了,春草那綠綠的情態(tài),多種多樣的姿態(tài)仿佛觸手可及。其次對于文中修辭語句,學會展開想象進行美化。
學生要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度,細細品味這些詞語,體會研究文章的內(nèi)容和語言,與主題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一條寓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初中語文的散文教學就是學生對美認知的源泉。散文的語言優(yōu)雅脫俗,充滿美感,往往會營造出十分優(yōu)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主進行語言品味,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品讀欣賞、個性理解是學生學習散文的基本。中學生思想、行為等處于不穩(wěn)定、不成熟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及審美情趣比較膚淺,教師應適當引領,同時指導學生不忘審美的另一層次——審丑,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惡,或鞭撻,或警示,或嘲諷。引導學生向著“進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的教學審美為基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體悟。學生通過鑒賞評價學會自主閱讀感受散文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更深一點探討:有沒有更好的寫法?文章有沒有瑕疵之處?學生最基本的應能夠?qū)ξ恼碌乃枷雰?nèi)容進行評說,對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能夠賞析。這是對文學作品也是對作為其中之一的散文的鑒賞過程中最高級的一環(huán)。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評價,關(guān)鍵是結(jié)合文本,結(jié)合作者,結(jié)合時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做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岳陽樓記》,引導學生對范仲淹的“憂樂”觀進行評價,若聯(lián)系背景和作者,這體現(xiàn)了他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的高度概括,他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表達曠達的胸襟。在他建立功績后還能先憂后樂,更加可貴。若脫離寫作背景,他的“憂樂”觀是高尚的人生境界,永遠值得后人學習。鑒賞評價,學生可針對散文的內(nèi)容,技巧語言當中的任何一點進行評價,只要有一定想法,感悟,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甚至于探究能力都會得到提升。莫懷戚的《散步》是一曲真善美的頌歌。鑒賞文章美在三個方面:一是尊老愛幼的人性美,二是景物描寫的意境美,三是平易樸實的語言美。鑒賞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可以重點欣賞它動與靜的映襯美、光與影的變幻美的藝術(shù)特色,據(jù)此仿寫這一手法的片段;鑒賞《斑羚飛渡》,可選取“飛渡”片斷,從悲壯的一幕,感悟整體精神、群體意識,以“我看飛渡之美,美在……”的句式,談自己的體悟。賞讀《岳陽樓記》則應根據(jù)這篇古典散文的特點,集中鑒賞文章的意境美、人格美、語言美后,讓學生自己談本文最大的美點是哪?為什么?你覺得怎樣寫更美?同時,通過評,挖掘文本隱含的文化因子。如范仲淹的“先憂后樂”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愛思想,來源于孟子的民本思想。這也是儒家文化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借鑒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