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明代廣東進士的數(shù)量及時空分布

        2019-11-14 06:09:28陳友喬
        惠州學院學報 2019年5期

        陳友喬

        (惠州學院 政法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廣東 惠州 516007)

        進士成績是一地人文的重要指標。明代廣東進士雖總量不多,在全國15個直省中倒數(shù)第四,僅超過云南、廣西、貴州①,但明代科舉成就不俗。明代廣東進士為云南、廣西、貴州三省總數(shù)的1.59倍,與歷史人文悠久的山西、陜西相差不大,約占陜西進士的86.4%,約占山西進士的77.5%[1]590。就庶吉士而言,廣東有61人,略低于陜西,但高于山西、云南、廣西、貴州[2]124。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廣東有狀元3人,雖少于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等科舉大省,但與湖廣、北直、山東比肩[3]570-595。鑒于已有關(guān)于廣東進士群體整體研究的成果不多,一些結(jié)論也有尚待商榷之處,文章擬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對廣東進士的分布進行分析,以期宏觀地把握明代廣東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階段性、地域性特征。

        一、明代廣東進士數(shù)量

        明代廣東轄廣州府、肇慶府、韶州府、瓊州府、南雄府、潮州府、惠州府、高州府、雷州府、連州府、羅定直隸州等11個府級行政單位,共84個州縣。關(guān)于明代廣東進士的數(shù)量,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一書中考訂廣東進士為874人[4]371:毛佩琦《中國社會通史》認為明廣東進士為1377人[5]483: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guān)系》一文中考訂為857人[6]61:方志欽主編《廣東通史》認為廣東進士為905人[7]667: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一書中考訂為883人[1]65:劉春梅在《明代廣東進士研究》一文中考訂為866人[8]15。不同學者對于廣東進士人數(shù)的結(jié)論各異,其中最多與最少竟然相差520人。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1.對《碑錄》及《索引》深信不疑。統(tǒng)計明代廣東進士的資料主要有《國朝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初集》(以下簡稱“碑錄”)及據(jù)此編成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以下簡稱“索引”),成為很多研究者手中的“獨門秘籍”。實際上,《碑錄》及《索引》并不完全可靠?!俺宋丛诒O(jiān)、不存、漫漶、未發(fā)現(xiàn)、未立碑之類的情況外”,“《碑錄》的題名至少有碑、進士登科錄、《明貢舉考》等三個來源”,這樣使得“《索引》實際載錄的人數(shù)”“并不準確”[1]29。一些研究者往往不察,以《碑錄》及《索引》為“最為可靠的資料”,“襲誤踵訛,遂致其他更有價值的資料被掩而不見”[1]21。

        2.因所據(jù)資料不同而統(tǒng)計結(jié)果多歧。由于研究者的視野及所據(jù)資料的不同,統(tǒng)計結(jié)果也就差別很大。有的研究者以《碑錄》及《索引》為依據(jù):有的以各種登科錄為依據(jù),比如,臺灣書局《明代登科錄匯編》、寧波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姜亞沙等主編《中國科舉錄匯編》等:有的以地方志資料為依據(jù)。必須指出的是,這些資料各有利弊。比如,地方資料是進士研究的重要資料,具有地利的優(yōu)勢,可以補其他資料的不足乃至訛誤。但是,地方志資料基于闡幽發(fā)潛與攀扯名人的心理,因而不乏失實信息。此外,各種資料之間不無出入,甚至有相互抵牾之處。比如,以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碑錄》為例,有人將其與《登科錄》、俞憲《明登科考》、張朝瑞《明貢舉考》、題名碑拓片進行比對后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與《碑錄》完全相同[1]31”。再如,嘉靖五年丙戌科,《碑錄》為9人,雍正《廣東通志》為12人,道光《廣東通志》為10人。諸如此類,所在多有。

        3.統(tǒng)計口徑不同。關(guān)于明代廣東進士數(shù)量統(tǒng)計口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其一,究竟是按著籍地還是按鄉(xiāng)貫進行統(tǒng)計。在進行進士統(tǒng)計時,涉及一個常見又比較棘手的問題。有的按著籍地統(tǒng)計,有的按鄉(xiāng)貫統(tǒng)計,有的著籍地與鄉(xiāng)貫雜糅。這直接關(guān)系到進士的地域歸屬問題,是導致廣東進士統(tǒng)計結(jié)果相差很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弘治三年庚戌科廖紀,著籍地為北直東光,鄉(xiāng)貫為廣東陵水。以籍計,屬直隸進士;以貫計,屬廣東進士。查雍正《廣東通志》、道光《廣東通志》,將其計入。因此,“無論是根據(jù)鄉(xiāng)貫,還是根據(jù)著籍地來進行統(tǒng)計,都存在一些問題[1]18”。其二,是否將崇禎十三年庚辰特用出身科計入。該科系崇禎皇帝的不循常規(guī)之舉。當事人史惇自陳其事:“崇禎庚辰,上有厭薄進士之意,故將下第舉人與廷試貢生盡留待用。惇等請援進士例,謁文廟,行釋菜禮,并立石題名。閣臣張四知以為不可,上命如所請,立石國學[9]1126”。對于該榜263人的態(tài)度,取否兩存。有的學者堅持,該科諸人只是“特用舉貢,并非進士”[10]168。有的認為,“特用榜雖非進士,但一般觀念中將其視同進士,也是常見的事情[1]48”。該榜263人中,廣東30人。有的研究者將其計入,比如,方志欽主編的《廣東通史》,即是如此。也有的研究者未計入,如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一書即是。

        為此,文章以《明登科考》《碑錄》《明貢舉錄》等資料所載人數(shù)為基準,再參考《大明實錄》、地方志書等資料,尤其是道光《廣東通志》為阮元所修,包括選舉在內(nèi)的各門類取材翔實,考證精核。梁啟超充分肯定阮志:“嘉道間之廣西謝志,浙江、廣東阮志,其價值久為學界所公認[11]272”。因之,該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就統(tǒng)計口徑而言,文章以著籍地為準。根據(jù)上述原則,文章認定明代廣東登科進士總?cè)藬?shù)871人,不包括崇禎十三年特用出身30人。各科進士人數(shù)見表1。

        表1 明代廣東歷科進士人數(shù)

        (續(xù)表 1)

        二、明代廣東進士的時間分布

        明代科舉會試共舉行88科90榜(洪武三十年丁丑科分春夏兩榜,加上崇禎十三年賜特用出身榜)。廣東進士871人,分布于88榜。明代廣東進士分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就基本走勢而言,明代廣東進士隨全國進士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但由于廣東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等方面的地域特征,使得進士分布并非與全國亦步亦趨,而是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明代廣東進士時間分布的特點

        明代廣東進士的分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如表2、表3所示,按照明代廣東進士分布的變化趨勢,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時階段。

        一是洪武至永樂,為起步高邁階段。這一階段,建文朝為過渡時期,平均每科取中從洪武朝的6人到永樂朝的13.13,其中永樂朝遠遠高于廣東平均取中的9.90,在歷朝中居第二,僅次于平均每科取中最高的隆慶朝(14)。進士人數(shù)占全國的比重,從洪武朝的3.85%到永樂朝的5.74%,兩朝均高于廣東進士的平均值3.56%,其中永樂朝為歷朝之首。此外,永樂朝取中105人,在歷朝中居第三,僅次于萬歷、嘉靖兩朝。

        二是宣德至正統(tǒng),為緩慢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平均每科取中從宣德朝的1.67到正統(tǒng)朝的2.8,均遠低于廣東平均值。進士人數(shù)占全國的比重,從宣德朝的1.67%到正統(tǒng)朝的2.16%,均低于廣東平均值。

        三是景泰至隆慶朝,為穩(wěn)步增長階段。這一階段,平均每科取中從景泰朝的11到隆慶朝的14,每科都高于廣東平均值,隆慶朝達到最高值。進士人數(shù)占全國的比重,從景泰朝的4%到隆慶朝的3.5%,除了隆慶、正德兩朝略低于廣東平均值外,其余各朝均高于平均值。此外,這一階段進士共482人,占明代廣東進士的55.34%。

        四是萬歷至崇禎朝,為降中趨升階段。這一階段,整體下降中呈上升趨勢。平均每科取中,從萬歷朝的8.88到天啟朝的10,再到崇禎朝的11;進士人數(shù)占全國的比重,從萬歷朝的2.79%到天啟朝的2.82%,再到崇禎朝的3.82%。

        表2 明代全國、廣東各朝進士每科進士平均取中

        (續(xù)表 2)

        表3 明代廣東各科進士占該科全國進士、廣東進士的比重

        (二)明代廣東進士時間分布探因

        影響明代廣東進士時間分布的原因大致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明代廣東進士數(shù)量隨全國進士的變化而變化,這是一個基礎(chǔ)性的原因。一方面,明代全國進士數(shù)量的變化決定了廣東進士數(shù)量變化的幅度、范圍、方向。比如,明代全國進士較多的有萬歷、嘉靖、成化等朝,較少的有建文、宣德、正統(tǒng)等朝;就廣東而言,也大體如此。另一方面,明代廣東進士數(shù)量的變化又有相對獨立性。比如,全國進士最多的萬歷朝,而廣東進士最多的是嘉靖朝;全國進士成化朝遠遠多于永樂朝,而廣東進士則永樂朝多于成化朝。

        二是廣東進士空間分布,是全國宏觀層面與廣東微觀層面相互摩蕩的結(jié)果。在起步高邁階段,明顯地帶有科舉制度不成熟特征和不斷探索的痕跡。作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朱元璋雖然注重選拔人才,但在洪武四年開科取士之后,經(jīng)過反復思索與實踐,延至洪武十八年才接續(xù)中斷了十多年的科舉考試。這一階段,科舉制度不成熟的地方還在于,每科取士多寡懸殊。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取士多達472人,而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只取31人,永樂二年甲申科取士470人,永樂九年辛卯科取士僅84人。這一階段,廣東雖是起步,但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代之君,亟亟以振興文教為己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昭告天下,“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12]1696”。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下詔:“詔禮部設(shè)科舉取士。令天下學校期三年試之,著為定制[13]31”。建文朝繼承了朱元璋的科舉制度,大有文治之風。建文遺臣方孝孺指出:“昔太祖高皇帝創(chuàng)業(yè)紹正統(tǒng)之三年,即興科舉?!呋实鄞箲楈肚埃噬纤弥?,尊右文教而士競勸,得才視昔有加[14]296”。至于朱棣,由于“朱元璋留下了一套完整可行的制度,號稱恢復祖宗舊制的他不能不繼續(xù)走向洪武末年開始的文治之路[15]189”。此外,這一階段廣東府際之間存在某種相對均勢。廣州府雖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潮州府、瓊州府、肇慶府等均有不俗的表現(xiàn),遠非后來廣州一府獨大的局面。以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和永樂二年甲申科為例,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廣東中式22人,廣州府7人,其余分布于韶州、潮州、肇慶、高州等府:如果說洪武乙丑科廣州府優(yōu)勢明顯的話,而永樂二年甲申科廣州府優(yōu)勢全無,廣東中式36人,廣州府5人,高州府、肇慶府分別為8人、6人,超過了廣州府。

        宣德、正統(tǒng)兩朝,廣東進士發(fā)展緩慢。除了建文朝,宣德、正統(tǒng)兩朝不僅中式人數(shù)最少,而且占全國進士數(shù)量比重最低。之所以如此,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受全國進士錄取總量限制。宣德、正統(tǒng)兩朝八科,正統(tǒng)七年、十年、十三年每科為150人左右,其余五科基本上在100人左右。其二,受南北分卷的影響。宣德、正統(tǒng)兩朝全國進士949人,與洪武朝935人大體相當。但是,何以洪武朝廣東中式36人,而宣德、正統(tǒng)兩朝僅中式19人?沿波討源,南北分卷是主要原因。南北分卷是明朝中央政府根據(jù)不同區(qū)域文化、教育水平而采取的強制性措施。制度設(shè)計的初衷是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抑制科舉實力較強的南卷區(qū)域各省。但實際上并不能消除各省之間科舉待遇的不平等?!胺志淼淖畲蟮靡嬲呤潜本碇T省區(qū)以及中卷的四川和云南,而直接抑制了南卷各省區(qū)進士數(shù)量的增長[1]144”。就南北分卷實施的結(jié)果,南卷區(qū)域各省整體上呈下降趨勢。至于科舉欠發(fā)達的廣東,與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等科舉大省同列于南卷之中,是有失公允的。明人朱茂曙指出,“會試分南、北、中卷,廣東置南卷而安慶置中卷,名為均而實為不得其均[16]750”。道理很簡單,廣東無法與南卷區(qū)域內(nèi)科舉發(fā)達省區(qū)相抗衡而明顯受到擠壓。根據(jù)吳宣德的研究,以宣德二年為界,此前會試5科,此后73科,廣東進士中式率由分卷前的4.9%,下降到分卷后的3.3%③。

        景泰朝至隆慶朝,廣東進士穩(wěn)步增長,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政治的穩(wěn)定。土木堡之變后的120年間,雖北有蒙古部侵擾,東南有倭寇流劫,南方有少數(shù)民族起義,但政局大體平穩(wěn)。明代自仁宗、宣宗之后諸帝,大多昏聵怠政,但得益于完備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內(nèi)閣制度,國家機器尚能正常運轉(zhuǎn)而未引發(fā)政治危機。趙翼曾慨嘆:“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誠不可解也[17]298”。其二,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婆e制度具有恒久魅力的地方在于公平。而體現(xiàn)科舉公平的貢院規(guī)制與八股文,正與這一階段密切相關(guān)?!翱婆e的至公主要是通過嚴密的貢院規(guī)制和八股文來實現(xiàn)的,而這兩者的成型及在考試中發(fā)揮作用是在明代中后期以后[18]332”??婆e制的進一步完善,使得薦舉制度自正統(tǒng)后逐步衰息。此后,進一步確立了科舉制度在選官來源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這極大提升了進士的地位,形成“非進士補入翰林,非翰林補入內(nèi)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禮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12]1702的局面。到嘉靖年間,“獨重進士”之風愈演愈烈。這種社會導向,顯然是這一階段進士數(shù)量增長的重要原因。其三,社會經(jīng)濟不斷增長。這一時期,廣東經(jīng)濟已躋身全國先進行列?!懊髦腥~以后,開發(fā)中的湖廣區(qū)地位進一步提升,嶺南區(qū)也進入先進農(nóng)業(yè)區(qū)的行列[19]19”。

        從萬歷甲戌科到崇禎癸未科,前后七十年,廣東進士數(shù)量呈現(xiàn)出降中趨升的態(tài)勢。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廣東寇亂頻仍,嚴重破壞了經(jīng)濟、社會秩序,文教蕩然。這一階段,廣東倭寇動亂20次,平均每年0.28次 ;海寇動亂25次,平均每年0.73次[20]126??軄y之余,經(jīng)濟凋敝,社會秩序混亂,文教衰落。以寇亂最為嚴重的潮州為例,萬歷朝16科僅中式12人,平均取中0.75,為歷朝倒數(shù)第二。其二,國家與地方層面的文教復興。雖然學校、書院數(shù)量的多少與科舉成績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較多的學校數(shù)量能夠提供更多的考生資源,從而對保障考生的質(zhì)量有所幫助[1]164”。因此,書院建設(shè)對于振興一方文教,意義重大。明代中后期,書院連續(xù)遭到嘉靖、萬歷、天啟三次禁毀?!凹尉赋踅?,抑制了書院的強勁發(fā)展勢頭:萬歷再禁,終結(jié)了書院的興盛局面:天啟三禁,書院幾乎氣絕[21]423”。崇禎皇帝勵精圖治,振興文教。崇禎朝新建書院84所,重建2所,總共86所,在歷朝中居第5。就廣東而言,崇禎朝修建書院28所,書院數(shù)量排名第二,僅次于第二個高峰萬歷朝[22]52。

        三、明代廣東進士的空間分布

        明代廣東進士分布于11個府級行政單位的84個州縣。由于各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廣東進士的空間分布不均衡。大致可以說,明代廣東進士集中于廣州一府,廣州一府集中于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數(shù)縣。

        (一)明代廣東進士空間分布的特點

        明代廣東進士分布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衡,其表現(xiàn)在府際之間不均衡,府內(nèi)縣際之間不均衡,不同府轄縣之間也不均衡。明代廣東進士分布不同于其他省直的地方在于,府際分布呈現(xiàn)出廣州一府獨大的嚴重不均衡狀態(tài);廣州府進士數(shù)量占廣東全省的半數(shù)以上,而廣州府又高度集中在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少數(shù)科舉實力強勁的大縣;府際之間科舉實力懸殊,廣州府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四縣進士數(shù)量與其他10個府級行政單位大體相當(見表4)。具體而言,其特點如下:

        一是梯次分明(如表5所示)。根據(jù)各地科舉實力,可以將廣東11府級行政單位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為廣州;第二梯隊為潮州;第三梯隊包括瓊州、肇慶、惠州、高州;第四梯隊包括韶州府、南雄府、雷州府、連州府、羅定直隸州。第一梯隊屬于科舉發(fā)達地區(qū),占廣東進士的53.84%;第二梯隊屬科舉較發(fā)達地區(qū),占廣東進士的17.8%;第三梯隊屬于科舉欠發(fā)達地區(qū),占廣東進士的22.85%;第四梯隊屬于科舉落后地區(qū),占廣東進士的5.51%。其中第一梯隊廣州府(15縣1州)進士是第二、三、四梯隊(61縣8州)總數(shù)的1.17倍,是第二梯隊的3.03倍,是第三梯隊的2.36倍,是第四梯隊的9.77倍;第二梯隊潮州府(11縣)進士是第三梯隊四府(36縣6州)0.78倍,是第四梯隊四府一直隸州(14縣2州)的3.23倍;第三梯隊是第四梯隊的4.15倍。

        表4 明代廣東布政司各縣進士分布表

        (續(xù)表 4)

        表5 明代廣東進士梯次分布

        二是府際之間不均衡。明代全國161個府。按照吳宣德的研究,平均每府約為154.4人[1]67。廣東府際進士分布很不均衡:在廣東10府中,只有廣州府、潮州府達到平均數(shù),其中廣州府是全國府平均數(shù)的3.04倍,潮州府則剛剛達到全國平均數(shù),其余9個府級行政單位中進士最多的肇慶府占平均數(shù)的39.5%,最少的南雄府僅為平均數(shù)的4.55%。

        很顯然,廣東進士府際分布呈現(xiàn)出廣州一府獨大的局面。就全國而言,各直省府際分布主要有幾種類型:其一,有兩個以上優(yōu)勢明顯的科舉大府,但其中有兩個及以上的府大體相當,或差別不大。比如,湖廣的黃州府、武昌府、荊州府,福建的福州府、泉州府、寧化府,四川的成都府、重慶府,云南的云南府、臨安府、大理府,貴州的貴陽府、安順府;其二,有兩個及以上科舉優(yōu)勢明顯的科舉大府,梯次分明,比如,江西的吉安府、南昌府、贛州府,浙江的紹興府、寧波府、嘉興府、杭州府,南直的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山西的平陽府、太原府,山東的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河南的開封府、汝寧府、河南府,北直隸的順天府、河間府、保定府、真定府;其三,一府獨大,高度集中。比如,陜西的西安府,廣東的廣州府。但是,二者還有同中之異,見表6。(1)廣州府進士占全省的比重(53.84%)雖略低于西安府占全省的比重(60%),但廣州府集中的程度更高。何以如此?西安府的體量遠大于廣州府,西安府轄31縣6州,而廣州府僅轄15縣1州。(2)廣東府際之間差別很大,梯次明顯:陜西各府中除了西安府遙遙領(lǐng)先外,其他各府之間的差距相對平緩。(3)廣州府主要集中于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科舉大縣,基本上可以撐起廣東進士的半壁江山:而西安府雖有科舉較為發(fā)達的長安、咸寧等縣,每縣進士與西安府之外進士最多的府大體相當,但缺乏撐起陜西進士半壁江山的實力。如前所述,廣州府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4縣進士390人,約占廣東進士的44.78%:而西安府的長安、咸寧、三原、涇陽4縣234人,約占陜西進士的22.9%。

        表6 明代陜西進士梯次分布

        三是縣際之間不平衡。廣東進士縣際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廣東進士系于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科舉大縣,是廣東科舉的擎天柱。即以南??h為例,其進士152人,北方科舉大縣無一能與之抗衡,進士人數(shù)最多的開封府祥符縣,也只有132人:即便在南方科舉大縣中,南海也屬于較多的縣,超過南海的只有南直、江西、福建、浙江四省總共不到20個縣。另一方面,還有相當?shù)闹菘h科舉實力弱小。按照吳宣德的研究,明代全國州縣1430個,平均每縣17.4人[1]67。廣東進士達標縣僅為12個,達標率13.64%;還有85%以上的縣未達標,甚至有21個州縣交白卷,占25%。即以廣州府為例,與科舉實力強大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4縣形成強烈的反差,龍門、新寧、陽山、連山等4縣交了白卷。

        (二)明代廣東進士空間分布探因

        明代廣東進士空間分布不平衡,主要是由各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決定的。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與地區(qū)行政地位的高低有關(guān)。一般來說,地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擁有較多的進士數(shù)量。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地域性行政中心較普通州縣更容易獲得科舉上的優(yōu)勢[1]83”。這是影響明代廣東進士空間分布的一個基礎(chǔ)性原因,它奠定了明代廣東進士空間分布的總體面貌。就府際而言,作為首府的廣州,顯然較其他各府具有優(yōu)勢:就縣際而言,首縣一般比其他縣具有優(yōu)勢。

        二是南北分卷的影響。南北分卷通過壓抑南卷區(qū)域各省區(qū)的進士數(shù)量,以“維持所有地區(qū)在文化、教育發(fā)展上的相對均衡,以保證文化發(fā)展根基較弱的地區(qū)能夠獲得必要的社會資源用于自身的發(fā)展”[1]67。此舉對廣東進士的分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在分卷以前,雖然廣州府有一定優(yōu)勢,但其他各府均有所表現(xiàn),府際差距不是太大;分卷以后,廣東進士分布的集中趨勢加強,主要集中于經(jīng)濟發(fā)達、人文開發(fā)較早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平原。以高州府為例,進士36人,分卷前中式25人,約占69.44,分卷后中式11人,占30.56%;其中茂名縣17人,分卷前13人,占76.47%,分卷后僅4人,占23.53%。如果說高州府尚屬特例,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話,不妨以分卷前的洪武十八年、永樂二年兩科以及分卷后的嘉靖二年、萬歷十七年兩科為例②。洪武十八年、永樂二年兩科累計中式57人,分布于10府。其主要特點:普遍開花,除了建置較晚的直隸羅定州外,其他各府都有分布,大體屬正態(tài)分布;廣州府10人,雖有優(yōu)勢,但并沒有絕對優(yōu)勢,肇慶府、高州府緊隨其后;值得一提的是,科舉相對落后的雷州府共有12人,分卷前有7人,占58.33%。嘉靖二年、萬歷十七年兩科累計中式36人,分布于7府。其特點:呈現(xiàn)高度集中的態(tài)勢,主要分布于廣州府與潮州府,其中廣州府具有絕對優(yōu)勢,占58.33%,潮州府占13.89%;高州府、肇慶府已完全不能與廣州府相抗衡;南雄府、雷州府、廉州府、直隸羅定州均交白卷。

        三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經(jīng)濟是科舉發(fā)展的內(nèi)驅(qū)力。位于珠三角的廣州府獨占鰲頭,與其發(fā)達的經(jīng)濟狀況密切相關(guān)。廣州府經(jīng)濟發(fā)達的表現(xiàn)如下:其一,賦稅領(lǐng)先于其他各府。以萬歷二十八年為例,廣東夏糧秋稅共1066166石,其中廣州府為314941石,占29.54%,在各府中居第一。其二,田地大量開墾。從洪武十年(1377)到天順六年(1462),廣州府田地從36000頃迅速增加到92160頃,為華南墾田最多的府,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少則增兩千余頃,多則增兩萬兩千余頃[23]114-116。其三,礦冶業(yè)的發(fā)展。自洪武年間取消官營冶鐵后,民間冶鐵業(yè)迅速發(fā)展。廣州之東的石礪山,“比者奸徒盜石,群數(shù)千人于其中,日夜錘鑿不息[24]57”。其四,陶瓷業(yè)的發(fā)展。明代廣東陶瓷業(yè)發(fā)展很快,窯址遍及全省各地。隆慶元年(1567)開始開放海禁,對外貿(mào)易活躍,也推動了陶瓷業(yè)的發(fā)展。比如,石灣陶瓷業(yè)興盛。“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諺曰:石灣缸瓦,勝于天下[24]458”。

        四是人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并不能完全說明一地進士的多少和科舉競爭力的大小。但就整體而言,“州縣人口依然與其擁有的進士數(shù)呈高相關(guān)[1]207”。以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二十一(1542)年為例,廣東分別為戶471862口1858257、戶492961口2051243,均僅高于廣西、云南、貴州,居全國倒數(shù)第四[25]332-333。這與明代廣東進士在全國的排名是吻合的。就廣東省內(nèi)府際、縣際人口與進士的關(guān)聯(lián)度而言,也是如此。即以廣州府為例。正德七年,廣州府戶177874口607555,其中南海戶49952口153890,番禺戶22427口63554,順德戶25750口61957,東莞戶25157口142262。另外,龍門戶1912口 6286,新寧戶 7741口 25497,陽山戶 1013口3611,連山戶436口825[26]423。南海、番禺、順德、東莞4縣人口共421663人,占廣州府人口的69.4%:而新寧、龍門、陽山、連山4縣人口共36219人,約占廣州府人口的6%。就進士數(shù)量而言,前者占據(jù)了廣州府進士的大半壁江山,而后者均交了白卷。探究個中原因,從人口分布狀況中可以看出大致端倪來。

        五是社會風氣的良窳。社會風氣的淳厚駁雜,也是影響廣東進士分布的重要因素。廣州府人文之盛,可媲美中原奧區(qū)。士風向?qū)W與民風淳樸,是重要的原因。南??h,“士多剛方,崇信義際風云者喜以勛業(yè)自見,廉恥相高,時窮見節(jié),往往有之?!罂s聯(lián),名卿鼎峙,文物頡頏中州,殆衣冠藪乎。陶冶之良,亦甲他處。士樸民淳,其俗尤厚云[26]1442”。順德縣,“輿地瀕海,田廣而腴,魚稻之饒,甲于他邑。士以通經(jīng)學古為尚,振翰云霄,多躋通顯有歷卿相者[26]1442”。至于科舉落后地區(qū),也是淵源有自。南雄府保昌縣,“誦習鮮少,文物僅勝于始興。信覡巫,重淫祀,病不服藥,惟事祈禱[26]1444”。瓊州府崖州,“黎彝錯雜,不無佩牛負犢之風。科第荒涼,而乏禮樂詩書之化[26]1448”。

        四、結(jié)語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的掄才大典。國家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進入官僚隊伍,以延續(xù)王朝的命祚。在帝國各類科舉人才中,進士毫無疑問是翹楚。明代廣東進士的數(shù)量及其分布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合力所致;反過來,通過進士分布狀況的分析,可以呈現(xiàn)一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發(fā)展程度的面貌。明代是廣東人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如非明清鼎革,明代廣東科舉會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包括進士的數(shù)量、仕進及歷史貢獻等。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明清之交的抗清斗爭中,廣東許多知識分子仗義死國,幸存者或遁跡山林,或遁入空門,或以詩文自娛,學者無聞,人才淺露[4]364-365”。明代廣東進士分布的格局是歷史形成的,它對今天廣東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仍然發(fā)生作用和影響。

        注釋:

        ①關(guān)于明代廣東進士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對明代廣東進士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主要有: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分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劉春梅《明代廣東進士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二是對廣東區(qū)域進士群體研究,主要有:張朔人《明代廣東海南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陳友喬《明清惠州府進士初探》,《五邑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郭培貴《明代東莞地區(qū)的科舉群體及歷史貢獻》,《暨南學報》2008年第6期;陳友喬《明代潮州進士的分布及仕進情況》,《汕頭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其中,劉春梅主要從明代廣東進士的規(guī)模、社會結(jié)構(gòu)特征、仕進情況、時空分布特點、社會地位、歷史作用等方面進行了探究。

        ②考慮到人數(shù)太少,偶然性因素較多,結(jié)論就缺乏客觀性。為此本文選擇了這四科。洪武十八年與永樂二年,為分卷前中式最多的兩科;嘉靖、萬歷是取士最多的兩朝,其中嘉靖二年與萬歷十七年分別為兩朝中最多的兩科。

        ③參見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42頁。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nginx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果冻传媒av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群一交|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大屁股少妇一区二区无码|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最新| 中文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欧美最大胆的西西人体44|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不卡| 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步| 成年女人色毛片| 五月天综合网站| 人妻少妇无乱码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传媒在线无码| 日韩伦理av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夜夜欢性恔免费视频| 日本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少妇av|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丝袜| 亚洲美女自拍偷拍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国产精品精品| 日本熟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91久久福利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熟女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女主播一区在线|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无码啪啪熟妇人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