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術學院
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共同體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與專業(yè)課任課教師、輔導員、實習帶教老師等就共同學習愿景而形成學習共同體。探究性、建構性和對話性是大學生網絡學習下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學習和跨地域交流可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主動建構。在大學生涯中,與學生交流接觸最多、最直接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就是高校輔導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關系體現了明顯的時代特征。信息化背景下為輔導員-大學生共同學習體提供了新的契機。
1881年德國哲學和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體和社會》中所提到的“共同體”本是社會學中的概念,是用于隱喻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共同的愿景和對群體的認同與歸屬感。杜威的許多教育學觀點也能體現學習共同體的內涵,例如杜威對學校的定義為不同類型的人通過溝通形成共享文化的共同體場所。1995年,博耶爾在《基礎學校:學習共同體》中首創(chuàng)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學習共同體必須有共同的愿景,能夠彼此交流合作,人人平等,有共同規(guī)則紀律約束。[1]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網絡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學習理論的發(fā)展,學習共同體的內涵在理論和實踐中有了進一步深化。主要體現在除了理論研究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從學校教育延展到了社會。鑒于不同的學科視角,教育學中的學習共同體是位完成任務、問題所進行的探究、交流與協(xié)作的學習模式。社會學中則認為,在共同體中師生交往互動,相互促進,為共同的成長愿景而奮斗。
雷威德提煉出一系列學習共同體的特征:(1)尊敬。教師和學生彼此尊敬,以禮相待。(2)關懷。它既包括教師給予學生的關懷,也包括學生給予教師的關懷。(3)包容。共同體的成員努力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參與活動,沒有人被排斥在外。(4)信任。共同體的成員互相信任,樂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資源。(5)授權。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到在共同體中被授予了權利,他們樂于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6)承諾。共同體的目標和核心價值是所有成員共同決定的,他們樂于尊重自己的決定。[2]
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實現了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生在此環(huán)境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網絡課程、課件、視頻、文獻資料等,節(jié)省時間、突破空間的約束。同時,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教學方式也相應做出改變,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探究學習方式、PBL問題式學習、協(xié)作學習方式等。再者,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學習理論知識、鍛煉了自身的操作能力,為步入社會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化的背景和網絡的互動性、開放性可以為大學生輔導員學習共同體提供豐富的學習信息資源,在交流互動中升華雙方的認知觀念,理論與實踐能力;在構建學習共同體的同時,通過師生間相互影響促進實現教學相長。并非每位輔導員的專業(yè)背景都與所帶學生的專業(yè)相符,基于這種現實情況,可以利用兩者的資源差異實現資源互享、優(yōu)勢互補。敦促輔導員實現成為專家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標,擴充學生的眼界、思維方式,不局限于本專業(yè)領域知識的獲取,輔導員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問題的模式,實現思維碰撞。同時,輔導員也需要協(xié)同輔導員群體的教育力量,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實現師生雙方的共生共長。拓展信息傳播的方式;實現混合式學習的方式和跨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現階段的高校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已經具備一定的獲取、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且能將它們與提高知識、技能的活動相結合,為自主學習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信息化的背景是輔導員與學生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師生普遍熟練掌握現代信息通訊媒介。QQ、微信、微博、直播、網絡課程等多種形式的平臺能實現師生日常交流、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促進輔導員-大學生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氛圍的形成和師生信任關系的加深。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專職從事學生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工作,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三同”證詞即“同吃、同住、同學習”,輔導員同高校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打下基礎。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上,輔導員組織低年級學生在圖書館自修教室進行學習,夯實專業(yè)課基礎、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班風、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朋輩影響力。再者,利用輔導員自身學科優(yōu)勢或經歷,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形成相互監(jiān)督、相互督促的學習機制。建立明晰的學習規(guī)章制度是實現學習共同體的目標、共同體全部成員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在規(guī)范規(guī)則的前提下也凸顯對學習共同體成員的人文關懷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激勵。
最后,在高校普遍重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輔導員、任課老師與大學生共同參加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研究工作,協(xié)同合作,以便建立起明確分工、全面促進的科研團隊,實現輔導員對學生專業(yè)的進一步了解、任課老師理論聯(lián)系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合作學習的形式增強師生間的歸屬感、信任感、互惠感等。
通過“第二課堂”實踐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是輔導員-大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的現實手段?!暗诙n堂”是激發(fā)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大高校的“第二課堂”政策日趨明確、在信息話大背景下,高校可利用第二課堂信息化通過活動搜集學生相關數據、獲得喜好、綜合素質信息、分析定位,建立學生數據信息庫,為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共同學習體打下基礎。“第二課堂”形式多樣,輔導員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指導;輔導員-大學生共同學習體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將自身所學理論付諸實踐的平臺,在實踐中檢驗所習得的理論。在構建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學習共同體中,輔導員和大學生也會因在高校系統(tǒng)中的角色身份、心理、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產生分歧對立。部分輔導員的絕對話語權和學生工作管理者的身份都會不易于建立輔導員-大學生學習共同體。利用輔導員與學生特有的關系特點組成的學習共同體,能促使師生實現教學相長良性發(fā)展模式:優(yōu)勢互補,促使輔導員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促使學生意識到輔導員的職責不止有繁雜的學生事務性工作。
為了做好學生工作和輔導員自身職業(yè)發(fā)展,輔導員在工作中更應貫徹終身學習理念,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在學生工作中得到動力、不斷接受新理念、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