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和家長要求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品德教育,因此,小學教師必須通過關注學生的品德和社會課程來改善他們的素質。現(xiàn)如今,基礎教育改革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課程仍存在諸多問題?;谛W品德和社會課堂教育的改革,本文通過探索和研究教育改革與課程發(fā)展方向,對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yǎng)正確的道德素質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性;策略
引言:
中國的基礎教育體制改革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的創(chuàng)新,徹底改變了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它將為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和社會基礎教育奠定基礎。新的教學理念應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品德和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小學德育課程。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僅可以提高道德意識,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他們成為合格的中國公民。在現(xiàn)代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背景下,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越來越感興趣,現(xiàn)實生活中的豐富內容和教學內容更為相關。但是,我們還需要繼續(xù)研究,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
一、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道德品質與社會的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在新的教學方法公布后,我們找到了課程的相關合理性,及課程與現(xiàn)實生活R 緊密聯(lián)系??梢哉f新課改對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幫助,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大多數(shù)現(xiàn)任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保守和落后,導致學生不能充分吸收知識,尤其在學習過程中通常采取相對被動的學習方式,很難獨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知識,此問題的存在難以改善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效果。
二、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
1.充分發(fā)揮課程資源。
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研究教科書,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的資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以調整和補充書中的教學。雖然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經(jīng)驗,但在學習“購物”時,學生可以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模擬交易,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學習社會實踐經(jīng)驗。所以,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一節(jié)課,學生們對七口八舌的討論活動很感興趣,學生會有很多的好想法。最后,老師了解了學生的想法并說:“集體榮譽取決于每個學生的努力?!蓖ㄟ^使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榮譽和集體意識。
2.巧妙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
由于品德與社會課堂內容最接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教師需要更好地將課程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便學生能夠找到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首先,學生們在操場上玩游戲,可以玩跳過繩索的挑戰(zhàn)游戲,與此同時,一些學生玩得很開心,有些學生卻并不快樂。此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團隊的意義”是什么,怎么做才能發(fā)揮團隊的作用呢?學生表達了他們的觀點,并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老師根據(jù)學生提供的方法解決學生自己的問題,這樣解決使這種尷尬的現(xiàn)象不復存在。最后,老師可以通過繪畫猜謎游戲,讓學生組隊猜謎來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并有意識地激發(fā)他們的道德感受,使他們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巧用插圖,促進學生成長。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理性的認知、良好的法治意識是重點內容。插圖是縮影的世界,既有生活中的對與錯:愛護公共環(huán)境、踐踏草坪、行人闖紅燈等;也有社會中的真善美:保衛(wèi)百姓安全的警察、社區(qū)間人們互助的溫暖等,這些內容僅依靠教師的口述講解,難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應注重巧用插圖教學,結合社會道德與法治熱點事件,在教學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中,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4.從不同的角度掌握課程的基本目標。
如果教師沒有掌握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那么教學目標就會迷失。在開始上課之前,教師應該研究課堂的基本目標,并在課堂上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以便每個特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客觀。在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育目標,通過靈活的教育,使學生參與所有的學習活動。品德與社會教育不僅教授學生知識,還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美好的社會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習慣,學會做人的道理,學會關心他人。
5.利用生活化教學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生活是小學生社會意識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建立學生認知系統(tǒng)的基礎。社會課程是建立科學認知能力的重要一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課程。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使用講述的教學方法來教學生品德與社會知識,使他們無法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導致削弱了教學的有效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出于這個原因,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應該找到教育的切入點,我們必須減少課程的理解難度,提高小學課堂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完整性,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擁有良好學習氛圍。
三、結語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課程中,教師分析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同時,應適當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最終,全面研究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不斷完善和改革中國的德育教育發(fā)展,為了實施小學教育改革,不僅要進行品德與社會教育的研究,還要有明確的教學立場。除了在素質教育方面創(chuàng)新,還需要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從而提高小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朝武,梁水平.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2018(13):93.
[2]桑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A].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2017:6.
[3]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25(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