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仙居縣位于浙江東南一隅,飄逸的地名將這里的神山秀水、幽谷茂林從容呼出,成就了仙居縣白塔鎮(zhèn)境內的著名景點神仙居。神仙居,舊稱韋羌山,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紋巖地貌集群,記錄著億萬年前火山的演化歷史,其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獨具一格,當地的柱狀節(jié)理和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完全,地貌形態(tài)極具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并形成了“觀音、如來、天姥峰、云海、飛瀑、蝌蚪文”六大奇觀。不少影視劇組都將如夢中仙境一般的神仙居作為取景拍攝地。
“??驼勫?,煙波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仙李白留下了《夢游天姥吟留別》這一佳作,將仙府名山寄予了雄偉的意境。雖然很多人認為詩中的天姥山是指浙江新昌縣天姥山,不過據史料考證和兩處景色風貌的判斷,李白詩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所描述的實則為神仙居一帶的山水?!睹麆僦尽芬嘤杏涊d:“王姥山在仙居界內,亦名天姥山,相傳古仙人所居。”1007年,宋真宗踏馬神游西罨寺后大發(fā)感慨,說此地“洞天名山,屏蔽周衛(wèi),而多神仙之宅”,于是下令將臺州永安縣改名仙居。據清光緒《仙居縣志·寺觀》記載,西罨寺是北宋高僧雪崖禪師建造,當時香火興旺,有僧人數百。隨著歷史更迭,風雨侵蝕,當年的西罨寺已寺毀成墟,鐘聲不再,那些曾經令帝王側目的風景卻依舊如故,于是西罨寺被賦予了新的雅號“神仙居”。宋代理學大家朱熹亦發(fā)出過“地氣盡垂于此矣”的贊嘆。
自古以來,括蒼洞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天姥山屬括蒼山支脈,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都味ǔ喑侵尽酚涊d,縣西南的韋羌山上有石室門窗,每逢春深霧重,砍柴的人會聽到隱隱的簫鼓聲。諸如紫籜山、白冠山、馮師山等,相傳也都曾有仙人居住或往來其間。清代翰林編修潘耒在《游仙居諸山記》中云:“天臺幽深,雁蕩奇崛,仙居兼而有之?!?/p>
神仙為何要選擇住在神仙居?光看神仙居之形就與眾不同:它不似周邊的山平緩、連綿,而是眾山巍兀獨立,險峻無比,并與其他山刀切斧削般割裂開來,聳然獨秀。峽谷幽深的北部西罨寺、千層疊嶂的中部韋羌山、千仞絕壁的南部聚仙谷,三大景觀群構成了似真似幻的神仙居。其核心景點“觀音山”為一孤峰,凌空兀立,相對高差達400米,如雙手合十的觀音,于茫茫云海中凌波引航。清晨,山間霧靄縹緲,輕舒漫展,似一幅“佛國仙山”的空靈神卷。
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的“天路”—棧道,則是由古代工匠們冒著生命危險鑿建出來的。盡管現在已經加修了圍護欄桿,行走時仍需小心翼翼。從山崖往下看,峭壁陡立,令人膽戰(zhàn)心驚,但眼前的美景又會吸引著游客不斷前行。
神仙居景區(qū)分南海、北海兩塊,“西罨慈帆”“畫屏煙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沖夕照”“風搖春浪”“天書蝌蚪”“淡竹聽泉”被稱為神仙居新八大景。景區(qū)南北兩側為江南峽谷風光,林泉相依,以巖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霧美取勝,千峰林立,氣象恢弘。從北海索道上去,自南天索道下來,數千米的旅程均在數百米高的棧道上進行。其間依次經過菩提道、般若道、因緣道、觀音道、飛鷹道與無為道。
太白夢游處位于神仙居景區(qū)南門的起始處,為一塊單門式石坊,額題為藝術大師吳昌碩篆書“太白夢游處”。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臨著瀑布巖泉,咫尺仙境,似有飄然升仙的意境?;匾暽缴希炖焉街钡衷铺?,偉岸挺拔,舉首仰望,南天門近在眼前。
沿步道穿梭在嶂谷、疊石巖洞間,曲折迂回,跌宕起伏;待走出夾峙峭壁構造的“石扉”,“訇然中開”見幽谷,谷中植被茂密,游人“迷花倚石忽已暝”很是常見。順著凌空飛架在懸崖峭壁上的棧道而行,腳下即是深淵。移步之間,景致起伏,形態(tài)各異的巖峰前后左右差落有致地排列著,綿延開來,放眼望去,堅硬的山體無風自動,蕩開層層柔軟的波紋,如果恰逢春歸大地,萬木蔥蘢,漫山翠綠襯托著偉岸的巖峰。站在巖峰之巔,空谷之上,面對近在咫尺的對面山崗,臨崖振臂高呼,回聲不絕于耳。
古剎西罨寺就坐落于西罨幽谷里,據清光緒《仙居縣志》記載,西罨寺是宋代雪崖禪師的留居之地。明時,白塔鎮(zhèn)厚仁村人吳時來曾在此寺發(fā)憤苦讀,終于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考中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品官)。吳時來為人正氣凜然,愛憎分明,在歷史上以彈劾奸臣嚴嵩而名留青史。明萬歷年間(1583),僧人廣正募捐重建,使西罨寺成為規(guī)模宏大、僧人眾多、香火旺盛的寶剎古寺。由于年代變遷及風雨侵蝕,民國末年,寺院倒塌,鐘聲不再,今僅存遺址。遺址旁是一條古樸的石頭小徑,一路向著山林深處逶迤延伸,景色不見盡頭。路兩旁,樹木參天蓊郁,路外溪水潺潺,呼吸間盈滿草木的清芬。
千萬年流水切割、風雨打磨繪就了神仙居惟妙惟肖的肖形景觀,天姥奇峰,如來佛祖,觀音娘娘等天然石景栩栩如生,站在云中列仙處環(huán)視四周,真是“仙之人兮列如麻”。加上山谷垂直氣流作用,神仙居“云霧多變盡奇觀”,忽而便“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所有景觀都以“霓為衣”,不知去向;忽而一陣山風撩開云霧,這些景觀又以“風為馬”,重現人間。
北宋著名山水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川訓》中寫道:“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間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這些描述在神仙居的千崖滴翠都可以看到。遠遠近近的山巒重重疊疊,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明暗相間,虛實相生,遠山有勢,近山見質。那些聳拔崎峋的峰石身上、頭上長滿草木,郁郁蔥蔥,每當春夏之際,新綠覆蓋在舊綠之上,滿山蔥翠,綠意流轉。
站在觀景臺遠眺,眼前豁然開朗,遠處群山起伏連綿,重重疊疊,阡陌縱橫,西罨幽谷隱隱。依欄俯瞰,谷底莽林如海,山泉隱匿于林海之中,不見其形,但聞其聲,清越之聲不絕于耳。若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仿如屏風,畫作天成。如果恰逢一場酣雨過后或是陰雨連綿的天氣,雨水催生的云霧在山巒之間繚繞,憑臺以觀云海萬頃、波瀾壯闊,所有的紅塵紛擾、困頓和榮辱都蕩成了身后的一縷風。
犁沖是古地名,這里的石頭形狀如一把鐵犁,梨梢翹聳直插云宵,當暮色自谷底徐徐升起,群山漸漸在晦明的暮靄中站成硬朗的輪廓,夕陽西下,落日余暉將整個山谷和草木都鍍上了一抹渾黃的柔光。
“仙人”也是愛水的。神仙居地形復雜,山勢險峻,崖谷縱橫成清潭飛瀑,交相輝映,各顯風采。一路游山一路玩水,山是魂,水是靈。
神仙居最美的瀑布當屬飛天瀑,瀑高百余米,說它美,在于它的水隨著季節(jié)與雨量而變化,還會隨著風的吹動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狀態(tài)。夏季雷雨過后,瀑布如一條怒龍、震天撼地。陽春季節(jié),輕盈柔美的瀑布如一條白練從空中落下。在風中,瀑布會隨風飄蕩,形成“S”形的曲線飄落而下,就像仙女身上迎風飄舞的青色紗帶。水量小、風也不大的時候,若游人站在瀑布下大喊,瀑布受聲波的影響呈現出時急時緩的變化,宛如受驚了一般。除了婀娜多姿的飛天瀑,十里幽谷方圓400平方米范圍內接連有變幻莫測的11泄瀑布。象鼻瀑是第一泄,瀑布左右兩山酷似兩只大象,在兩條象鼻的交匯處有一高幾十米的瀑布直瀉而下,故稱象鼻瀑。該瀑布終年不枯,落差數十米,水勢洶涌,如銀河直瀉,轟鳴咆哮。第二級瀑布位于“象鼻鎖澗”處,較飛天瀑略短,落差數十米,但水勢洶涌。飛流濺沫處有一深潭,名罨源潭。據清光緒《仙居縣志》記載,罨源潭“上有蓋石如罨然,洞口冥冥,莫測其底,石上坦平,方個數丈,遙仰大潭,迥不可階”。潭中的這塊巨石從整體形狀看極似一只巨大的烏龜,故此景叫作“神龜臥潭”。古代每逢旱歲,附近鄉(xiāng)民常到此求神祈雨。這些傳說也為碧波瀲滟的罨源潭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一級級瀑布上來,最后便是天槽飛瀑、三折瀑。到三折瀑再往前走,就能居高臨下將整個瀑布群盡收眼底。
神仙居不僅水美,且多云霧。在神仙居的因緣道上,有一處摩崖石刻,上書“煙霞第一城”,其書法沉穩(wěn)大氣,筆力雄健,頗得顏魯公神彩,乃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晉江何樹萼所書。何樹萼時任仙居知縣,愛其山川秀逸,風景獨絕,遂于東嶺文昌閣親題“煙霞第一城”,意指仙居山水天下第一。后人將此5個大字刻到神仙居景區(qū)摩崖巨壁上。煙霞,古代多指山水,山林,“優(yōu)游泉石,放曠煙霞”,亦多指代仙人所居,《去笈七簽》記“青童侍衛(wèi),玉女歌揚;騰躡煙霞,彩云捧足”,指的就是浩瀚縹緲的云煙仙境。神仙居以云煙聞名遐邇,故于此刻碑,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
一場雨過后,綢緞般的云霧會在山谷間展開,只見云氣氤氳來,飛升于祈愿臺,飄拂過南門、北門,彌漫于九思亭、明鏡臺。它們乘著山風縹渺騰移,與山巒時分時合,時升時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而云海中的眾峰亦時隱時現,或起或伏,霧海蒼茫,煙云漫卷。同一地點,毫秒之間,景物不同,瞬息萬變。
神仙居幾乎囊括了仙居縣自然風情的全部精髓。最有趣的是,這里不光有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更潛藏著人文的光輝。在神仙居海拔800多米的絕壁之上,有一寬約40米、長約50米的長方形崖面,其上布滿了人工鐫刻的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等奇異圖案符號,這些符號頭粗尾細,形似蝌蚪,人稱“蝌蚪文”。
其來歷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傳說與大禹治水有關。帶有神秘原始氣息的蝌蚪文,深深吸引著后人的目光。漢晉、北宋時均有官宦組織人員探尋,未果。據明萬歷《仙居縣志》和清光緒《仙居縣志》載:東晉義熙年間,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飛梯以蠟摹之,然莫識其義”。之后,郡守阮錄和北宋縣令陳襄亦“攜眾以觀”,終因崖高路險,“云雨晦暝”,未得結果,掃興而歸。陳襄還留詩感嘆:“去年曾覽韋羌圖,云有仙人古篆書。千尺石巖無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2015年,有節(jié)目攝制組帶領地質專家前往仙居考察,通過攀巖、巖降等手段近距離地拍攝蝌蚪巖上的圖案,并對仙居的其他巖石群落進行了廣泛的實地考察,但專家們仍不能對“蝌蚪文”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目前,蝌蚪文與夏禹書、紅巖天書、巴蜀符號和東巴文字等一起被稱為中國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
除了蝌蚪文之外,歷朝歷代也都在神仙居留有人文的余音。因地處古越腹地,神仙居和越王勾踐有著難解之緣,景區(qū)內的“勾踐試劍石”和仙居境內眾多勾踐傳說遺跡互相印證,對于考證越國歷史頗有補益。此外,神仙居為佛教、道教所染跡,景區(qū)的西罨寺、觀音洞、財神洞、第十洞天等自古就是人間佳境。
想在喧囂忙碌中偷得浮生幾日閑,就去神仙居吧,那邊的云山霧海里住著“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