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斌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閆森榮獲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青年科學家獎,以表彰他在可穿戴天線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得知獲獎,他顯得十分平靜。
近年來,隨著運動手環(huán)、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產(chǎn)品的普及,可穿戴設備的概念逐漸走進大眾視線。這個僅需穿戴在身上或放置在衣物上就能檢測身體狀況的設備,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可穿戴設備會發(fā)送并接收大量信息,這都需要天線來完成,這些天線被稱為可穿戴天線。閆森正是給可穿戴設備“搭”天線的人。
結合超材料提升天線性能
2003年,閆森考入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yè)。經(jīng)過本碩7年的系統(tǒng)學習和科研訓練,閆森對可穿戴天線及器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決心以此為方向走上科研道路。但這條路,閆森走得并不順利。
2011年,閆森赴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博士學位。讀博期間,閆森曾一度十分沮喪,因為“前兩年沒有出任何成果”。正當閆森一籌莫展時,靈感卻不期而至。他在和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師兄喝咖啡時,不經(jīng)意間聊到了超材料。
“當時,我突然想到,如果將超材料與可穿戴天線結合起來,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呢?”閆森回憶道,隨后他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找到了學科交叉的創(chuàng)新點。
找到創(chuàng)新點后,閆森很快就提出了基于超材料的可穿戴天線設計的理論方法,該方法極大地提升了可穿戴天線的性能。隨后,閆森也開始在天線領域的國際期刊發(fā)表自己的成果。
興趣和自律是科研法寶
這次“咖啡”事件,讓閆森更加意識到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不僅可以使我們能較快地適應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可以碰撞出新想法?!彼f,如今他也鼓勵自己的學生,要多與同學、老師,甚至是學術大咖進行交流。同時,這段經(jīng)歷也讓閆森形成了“興趣”和“自律”這兩點工作原則,這也成為他的科研法寶。
“其實,當時有很多方向可以換,但我一直堅持做可穿戴天線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無外乎自己喜歡,同時我對自己也有要求,不能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回憶過往,閆森笑道,“興趣讓你一直熱愛科研,自律讓你更加專注科研?!?/p>
2017年,閆森回國并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青拔人才支持計劃”,被聘為該校信息與通信工程系特聘教授。
“現(xiàn)在是可穿戴天線2.0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可穿戴設備能在更小的體積內實現(xiàn)更多的功能,讓小塊頭有大智慧。”閆森說,這也是他入職母校后的學術目標。
目前,閆森的科研團隊有10余人。對于指導學生做科研,閆森表現(xiàn)得很謙虛:“我是第一次做導師,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培養(yǎng)體系?!?/p>
但閆森也透露了一些“獨家心得”:他很注意觀察學生,按其特點進行“定向培養(yǎng)”。“我通常會在學生研一時就給他們布置一些小項目,從中發(fā)現(xiàn)其特點。到研二時,才會給他們布置具體的科研項目?!遍Z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