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濤
倫敦的弗洛伊德博物館是弗洛伊德晚年最后的居所。1938年,這個精神分析學鼻祖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帶著家人從維也納出逃,最終定居在這座兩層小樓里。
令到訪者印象深刻的一定是弗洛伊德滿屋的古玩,玻璃櫥柜里、書架上、壁爐上、辦公桌上,到處都是,據(jù)說有約2000件。這其中許多古埃及雕像、希臘羅馬的瓶瓶罐罐,都是出土古物。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古物的熱愛有源可溯。他喜歡將“精神分析”比作考古學,自命為心理考古學家。他認為心理學和考古都是一層層挖掘,一步步逼近病人內心最真實、最有價值的寶藏。在弗洛伊德的大辦公桌上,擺放著65件古玩。它們被置于他觸手可及之處,一定曾讓他才下手頭、又上心頭。其中,有好幾件中國古玩。
桌上有一座古樸的清代小屏風,上用漢白玉雕成一個老者,褒衣博帶、長髯飄逸。弗洛伊德將這座小屏風從維也納帶到英國,如今成了書桌上雅典娜小雕像的背景。弗洛伊德曾在1899年提出“屏障記憶”理論,指的是人的心靈也被一層層地籠罩和遮掩起來,導致記憶被扭曲與編造。這讓人遐想,不知他當年是否受到這個中國屏風的啟迪。
桌上還有一個明代的小銅立佛,秀骨清像、面帶微笑。弗洛伊德曾在1931年的日記中提到購買來自中國的“微笑神甫”一事,應該指的就是這尊小佛。一些評論家注意到,在上世紀30年代,弗洛伊德對東方古物的興趣與日俱增。他一定曾從這個小銅佛身上感受到佛教的清凈勝妙。
桌上還有三個唐代女性陶俑,都是墓葬中出土的冥器。她們有的拱手,有的持物,嘴唇、手臂、衣褶上還能隱約看到保留下來的赭色釉痕。弗洛伊德曾在日記中提到的“彩色的中國女人”應該就是她們。
隨葬的陶俑是中國古人宇宙觀和生死觀的體現(xiàn)。三個唐代女俑與古埃及戰(zhàn)爭女神涅伊特立像、創(chuàng)造之神普塔立像、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立像在弗洛伊德的桌上比肩而立,肅穆中又有點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