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佩
一個周末早晨,女兒玩七巧板,擺弄了半天都拼不成功,有點泄氣。
看著女兒沮喪的樣子,我拿起七巧板:“別急,沒有你想的那么難,你看媽媽是怎么拼的……”話還沒說完,她就搶走了七巧板,一副不樂意的樣子。
我趕緊換了個說法:“其實媽媽也不太會拼,能不能讓我試一下?”她大方地將七巧板遞給了我。我假裝拼錯了幾次,見我拼錯,她來勁了,直接指揮:“媽媽,紅色三角形要放到這個角上,不對不對,黃色正方形不能放這里……”
最后,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將七巧板拼成了女兒想要的樣子。
類似場景還有很多。當我試圖做個榜樣媽媽,用行動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時,孩子并不買帳,因為我的行為其實間接表達了對女兒的不信任,奪走了她試錯的機會,也阻礙了她成長型思維的形成。所幸,我及時改變態(tài)度。
其實,女兒要的并不是拼好七巧板這個“結果”,而是在她的努力下,憑借自己的思考拼好的“過程”。這兩者是不一樣的,“結果”對孩子來說沒有意義,“過程”是孩子思考、體驗、感悟、快樂的源泉,是培養(yǎng)孩子成長型思維的重要途徑。(摘自《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