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司法與科技的對接穩(wěn)步推進,人工智能作為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備受青睞?!胺?人工智能”的新模式帶來了諸多變化,在提高了司法效率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司法公信力。然而,當用辯證的態(tài)度來審視法律人工智能應用司法時,依然會發(fā)現存在其背后的種種隱患。人工智能技術在為司法界提供發(fā)展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對此,我們應該審慎對待科技這把雙刃劍,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前提下,結合司法實踐,對“法律+人工智能”模式進行合理選擇。
關鍵字法律人工智能 司法實踐 挑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622102
一、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隨著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工智能逐漸進入各個行業(yè),司法領域也開始積極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實際上,“智慧法院”已經如雨后春筍般悄無聲患地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司法界運用大致為:結合司法大數據智能處理法律文書;司法調查以及裁判過程中進行數據匹配和大數據對比參考。簡單來說,具體形式如下:
一是辦案信息智能化。即以人工智能為技術支持,將語音、卷宗等辦案資料電子信息化.為深層次應用提供底層資源。
二是辦案輔助系統(tǒng)智能化。即指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裁判文書中如“當事人信息”、“訴訟請求”等固定格式內容的一鍵生成,縮短起草文書時間,輔助法官提高辦案質效。人工智能在這方面的表現是相當令人滿意的。
三是對裁判結果的智能化監(jiān)測。即通過人工智能合成司法大數據,以關鍵詞等形式精準匹配相似案例,然后進行智能化分析處理,為案件裁判提供可能結果。
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原因試析
新興技術大多是為適應社會的某一需求而產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技術能夠運用到其他社會領域。所以,無論是司法需要人工智能還是人工智能順應司法,人工智能都在不斷地與司法融合到一起。究其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案件辦理效率
客觀來講,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確實給司法領域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就目前來看,最為直接的體現還是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
在司法實踐工作中,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到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在立案層面,某區(qū)人民法院推出了立案“ATM”使得當事人立案平均花費時間約15分鐘,提升了立案效率;從審判層面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審判工作中的低區(qū)分度、商重復性勞動,減少不必要的司法人力投入。
(二)提升司法公信力
人工智能在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時,另一個隨之產生的優(yōu)勢是提升司法公信力。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這主要體現在:在各種案件的審判中都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影響整體案件裁判的重復性工作,[]將這些工作交給以司法大數據為依托的人工智能處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低端錯誤的發(fā)生。
(三)政策性支持
現今,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迅速,作為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人工智能技術受到了國家政治層面的高度重視,司法部乃至國務院絲毫不掩飾對其的政策性傾斜,為人工智能進法院提供了契機。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頒布了先關政策性文件,支持人工智能發(fā)展;隨后,又頒布了多部政文件繼續(xù)加大對人工智能的政策性傾斜,這表明人工智能技術受到了國家政治層面的高度關注。
三、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國的運用具有長期性與艱巨性
新興技術以其強大的適用性和巨大的優(yōu)勢不斷蔓延至社會各行業(yè),司法領域也并未“幸免于難”。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司法領域與新技術的融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司法數據不豐富
由本文上述論證可得知,司法人工智能運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海量的司法大數據,但是時下的我國顯然尚未達到該條件。也就是說,作為底層條件的司法大數據的覆蓋面非常有限,這意味著司法人工智能依據大數據案例庫對比而得出的司法文書片面性可能會很強,因為其缺乏海量的參考案例和數據。所以,如果以此作為案件的法律文書,其后果可想而知。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地方法院的自建司法數據庫的判例數量能否滿足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需要也有待商榷。
(二)司法數據不真實
法律人工智能除了需要海量的司法大數據外,數據的真實性對于司法文書的質量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試想,如果人工智能依據充斥著大量的“虛假”法律文書的司法數據庫而生成法律文書,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目前我國的司法大數據情況不容樂觀,真實性令人堪憂。換言之,司法文書所顯示的內容可能并非判案法官在裁判時真正參考的“第一手信息”。
綜上所述,由于司法數據本身存在不豐富、不真實的弊端,所以,倘若依靠人工智能進行司法文書的處理,還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探索來逐步克服現實難題。
四、對法律人工智能的建議
人工智能進一步在法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仍然需要跨越一些障礙,結合上面的論述,針對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領域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法律人工智能應立足“法律人助手”的角色。實際上,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來說,出現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是不太現實的,而且,以大眾的普遍價值觀來看,人工智能獨立判案當前也是不能被廣泛接受的,所以,法律人工智能應該朝著司法工作者助手的方向發(fā)展。[]當有了明確的發(fā)展方向,法律人工智能何去何從也就不言自喻了。在這個基礎上,一方面,司法界無需用有色眼鏡看待法律人工智能,因為它并不會顛覆司法行業(yè),應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專業(yè)技術研究人員在改進技術方面也可以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
其次,法律人工智能應更多地應用于私主體。在司法實踐中,是否選擇適用人工智能參與案件的審理,應當由當事人(包括當事人的律師)作出選擇。之所以強調當事人在選擇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是因為當事人是案件審理結果的承受者。此時,如果人工智能的使用決定權掌握在公權力主體手中,可能會有悖于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進一步來說,如果此時審判結果引起了當事人的爭議或強烈不滿,甚至可能引發(fā)當事人與公權力主體的矛盾。
在科技化浪潮中,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讓司法界乃至全社會耳目一新。但是,為避免技術狂熱的勢頭蔓延,提倡理性評估信息技術在審判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合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功效。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各行各業(yè)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如何面對法律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1.胡銘:《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釋與建構》,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
2.倪壽明:《人工智能改變司法》,載《人民司法(應用)》2018年第28期。
3.饒高琦:《人工智能+法律:加出來效率,減不掉人性》,載《科技日報》2018年1月5日第2版。
張志凱(1993. 12).男,漢,河北保定,在讀法律碩士研究生,揚州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