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賢
基本情況
本次調(diào)查的對象首先是本校全體初二學生,問卷共計167人,其中男生78名,女生89名。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自編問卷167份,收回問卷165份,認定有效問卷165份,有效率約98.8%。
初二(1)(4)班先上一堂民防課,再做問卷調(diào)查,視為實驗組;初二(2)(3)班先問卷調(diào)查,再上課,視為參照組。
問卷反饋
一、共性表現(xiàn)
1.無論參照組、實驗組,學生或多或少接觸過一些民防知識,學生接觸民防知識是多渠道的,各種媒體都對學生接觸了解民防知識有貢獻。
2.學生對民防知識的了解程度不高、深度不夠:學生平時可能缺乏了解的途徑,或缺少觀察,知道1~3處防空洞可能也是通過課堂了解的,學生對現(xiàn)代建筑的功能性有一定的了解,對于歷史性防空洞了解不多。
對于“進入民防工程后禁止的行為”及“必備物品”兩問題的回答反映出學生的知曉率普遍不高,構成開設此課程的必要性之一。
防空演習全員參與度不高。學生認為防空演習主陣地在學校,反映出當前民防教育的現(xiàn)狀:知識傳播主要依靠學校教育。
3.學生對人防知識掌握程度的自我認知印證了初步判斷:學生對這門課有濃厚的興趣,并表示相關知識的缺乏,也意識到了掌握民防知識的重要性。
4.學生對于樂于接受的信息來源更趨于現(xiàn)代化、信息化:信息來源的主要途徑是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及演練。了解信息的途徑也是學生喜歡接受的方式,與最后一題的建議相符;相比傳統(tǒng)的報刊雜志,學生更愿意接受網(wǎng)絡等新媒體的傳播,PPT比書本有吸引力;此課程的重點——實踐性,難點——如何防護、自救、互救。
二、個性表現(xiàn)
課堂教學,是民防知識教育的主要載體,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1,4班(實驗組)課后問卷調(diào)查與2,3班(參照組)課前問卷調(diào)查在某些問題的回應上有明顯不同。從學生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看出:
(1)實驗組,即上過一節(jié)民防課的絕大多數(shù)同學選擇了課堂教學是了解民防知識的主要途徑,大多數(shù)同學也知道當防空警報響起,應該做出相應反應,顯然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上了解了不少民防知識。而參照組,即沒上過課的同學對于民防知識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媒體。
(2)實驗組通過課堂教學,絕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了解或大概了解,相比較參照組,體現(xiàn)出課堂教學有較好效果。
(3)對于“分辨防空警報”問題的回答,可以歸結為對于課堂知識的了解。課堂教學對學生問卷的反映,產(chǎn)生了后攝抑制,當然,這種后攝抑制,可以理解為教學產(chǎn)生的正面影響,在實驗組發(fā)揮了良好效果。應該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4)初二(1)(2)(3)班,對學校民防教育基本未提出任何建設性建議,而初二(4)的同學幾乎每位同學都提出了相關建議。此問題的回答,反映不同班級學生對民防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同。課程開設可以考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實踐課,匯報課)。
反思
1.通過問卷調(diào)查,可以反映出此課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一是切合學生實際需求;二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要求;三是可以將民防知識教育與學校安全教育、學生成長結合。
2.學校民防知識教育考慮依托學校信息化建設,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化手段,以切合學生實際需求。
3.應當廣泛取得社會各界的支持(民防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可以考慮借力于民防局、紅十字會、救援隊等單位,并與安全教育平臺對接,納入學校民防教育課程體系。力爭求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
4.注重民防教育與學校安全教育的知識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tǒng)一,適當增加實踐演練,以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