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畜牧業(yè)的規(guī)模也在日益增加,同時也取得較多成績。但是,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牦牛極易患傳染性疾病,其中以布氏桿菌病為主,該疾病自身所帶有的傳染性極難防控。布氏桿菌不僅對奶制品與肉制品的品質造成影響,同時也對牦牛養(yǎng)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該文通過對布氏桿菌的分析,提出對此傳染病的有效防控措施。
關鍵詞:牦牛;布氏桿菌;預防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81
0 引言
牦牛布氏桿菌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人類與動物皆有可能感染,此傳染病的性質較為復雜,同時防控的難度也較大,因此,在對此傳染病進行預防中,需要采用正確有效的方式,同時對各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進行加強,進而達到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效果。
1 病原
牦牛巴氏桿菌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疾病,人類與動物皆會受到此病毒的感染,又在醫(yī)學界稱為出血性敗血癥,簡稱牛出敗。多殺性巴氏桿菌類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其形狀為短桿狀或球桿狀,通常以單個單位存在,也有時會以一對或短鏈樣進行排列。此病菌可分為多個血清型,若按照耐熱抗原做瓊脂擴散實驗來劃分,對牦牛有所感染的主要是2、5型。該病菌主要存于患病動物各組織、分泌物、糞便中,還有較少部分的慢性病例存在于動物肺臟病灶內[1]。
2 發(fā)病經過
2017年,青海省玉樹州的一名牦牛養(yǎng)殖戶養(yǎng)殖的數頭牦牛突然發(fā)病,其中一頭發(fā)病當天便死亡,在牦牛死亡后,病情傳播速度較快,先后有9頭牦牛相繼發(fā)病,養(yǎng)殖戶在發(fā)現病情嚴重后,便迅速將病情上報至當地獸醫(yī)站,獸醫(yī)在與養(yǎng)殖戶溝通后,得知最早死亡的牦牛在放牧中曾被犬科動物咬傷,在進行簡單的處理后便繼續(xù)混在牦牛群中繼續(xù)養(yǎng)殖。隨后這頭牦牛便開始發(fā)病,體溫也開始升高,呼吸困難,延后腫脹,隨后死亡,而后病情便開始大范圍傳播。
3 流行特點
牦牛布氏桿菌發(fā)病不僅限于牦牛,其他家畜也有被感染的可能,病因主要是由布氏桿菌所引發(fā)。經過調查發(fā)現,成年母牦牛的染病概率較高,感染途徑大多為配種、泌乳等原因。因此,養(yǎng)殖戶在進行日常養(yǎng)殖護理中,需要提升防護意識,尤其是牦牛在生產、配種、護理期間,應加倍重視,進而避免牦牛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此外,飼草、器具、與肉制品也有極大可能傳染到此病菌,因此做好個人防護也是重中之重[2]。
4 臨床癥狀
母牦牛感染癥狀通常為流產、死胎、弱胎,此外,在產后會排出灰色或棕色惡露與部分胎衣無法脫落并隨著時間化膿。而牦牛身體機能在遭受到病菌入侵后,會致使身體機能降低,進而使奶量與奶質下降。而公牛的感染癥狀為睪丸發(fā)生炎癥,伴有極為明顯的疼痛,謹慎萎靡,食欲下降,并伴隨高燒。
5 病理學變化
在對患病牦牛診斷中,排除是因牛炭疽病而導致發(fā)病的可能,在對死亡牦牛解剖后發(fā)現,咽喉、下顎、前胸、胸前皮下組織等地方有極為明顯的炎性水腫,按壓后會留下指痕。而打開胸腔后,則能看見明顯的肺臟病變,同時肺臟伴有嚴重的充血與出血現象,外觀呈現紫黑色。而在對腫大充血的肺臟橫剖后,切面呈現出大量大理石病變紋路,并且伴有板色泡沫狀內容物,心外膜、心內膜也伴有點狀出血的癥狀,心包中存有大量心包積液,此外,肝臟的腫脹程度為正常大小的2倍,肝臟表面上伴有大量出血點,質地變?yōu)榇嗳?,顏色轉為土黃色。
6 實驗室診斷
對病死牛進行肝臟、脾臟、肺臟、胸腔積液等病料采集后帶到實驗室后進行粉碎,并接種到兔鮮血營養(yǎng)肉湯中,并放置于恒溫培養(yǎng)箱內,進行24 h培養(yǎng)后,將溫度維持在37℃,肉湯均勻而渾濁,液體表面附有菌膜。隨后將肉湯培養(yǎng)物接種到鮮血瓊脂平板與麥康瓊脂平板中,并在生化培養(yǎng)箱當中培養(yǎng)24h,溫度仍然控制在37℃內,結果在麥康瓊脂平板上并沒有任何細菌生長,而血液瓊脂平板上則生出灰白色、圓形、濕潤、光滑、露珠狀外形的病菌群落,群落邊緣光滑整齊,四周不存在溶血現象,結合試驗結果可以將其初步判定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而在進行挑去分離后,通過常規(guī)染色境檢驗后,發(fā)現病菌群落中存有革蘭氏陰性染色呈現橢圓狀的單個存在小桿菌,最終將其確診為巴氏桿菌。
7 防治措施
7.1 藥物治療
在臨床中,因巴氏桿菌具備較強的耐藥性,因此,應選擇使用2種以上的高敏抗生素進行治療,首先,對患病牛的肌肉進行氧氟沙星的注射,使用劑量為5mg/kg·bw, 1次/d,連續(xù)注射3d為1個療程,同時在另外一側肌肉進行頭孢噻吠鈉的注射,使用劑量為2mg/kg·bw,2次/d,連續(xù)注射5d為1個療程。針對癥狀較為嚴重的患病牦牛,還應做好能力補充與補液工作,建議選擇使用葡萄糖生理鹽水、維生素C、地塞米松,其中葡糖糖使用劑量為2mL、維生素C為30mL、地塞米松為20mg/kg·bw,在進行混合后對患病牛進行靜脈注射,連續(xù)注射3d為1個療程。而針對尚未發(fā)病的牦牛群應進行緊急免疫接種牛多殺性巴氏桿菌滅活菌苗,對于100 kg以上的牦牛注射劑量應為6 mL/頭,而100kg以下的牦牛注射劑量為4mL/頭。此外,養(yǎng)殖戶還應對飼養(yǎng)管理進行加強,使因應激而導致牦??共∧芰ο陆档那闆r最大程度避免,此外,還應避免引入病牛,使牦牛群盡可能避免病原菌入侵牛群,并制定常規(guī)消毒計劃,如對消毒藥物進行更換[3]。
7.2 治療措施
在母牦牛感染布氏桿菌后極易發(fā)生流產現象,進而引發(fā)子宮內膜炎癥。建議使用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子宮與生殖器進行I-2次的清洗,若沒有分泌物產生則可停止清洗。此外,也可以使用青霉素、鏈霉素進行注射,注射劑量為3000~5000IU/kg、10mg/kg,每日進行2次注射。其次,也可使用中藥治療法,按照規(guī)定的配比,將益母草、黃岑、熟地、當歸、白術、連翹等中藥草研磨成粉狀,令病牛通過溫水服用。而在公牛患病時,則可以通過秦艽散的服用進行治療,其成分為秦艽、巴戟、知母、丹皮、雙花、延胡等藥草同樣研磨成為粉狀,令公牛以溫水服用。在布氏桿菌開始流行時,應首先對牦牛群進行評估,并對假定健康群進行緊急的疫苗接種提高牦牛自身抗病能力,同時也可以對牦牛使用高免血清、磺胺等類藥物與抗生素進行巴氏桿菌的預防工作,隨后在經過7d的臨床檢查時間后,若無牦牛發(fā)病,可繼續(xù)進行疫苗的接種工作。
除2頭患病牛因自身癥狀過重醫(yī)治無效死亡外,其余患病牛皆恢復自身健康。除以上藥物治療外,養(yǎng)殖戶應在日常對牦牛養(yǎng)殖中對一切不利因素進行消除,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的季節(jié),更應增加對牦牛飼養(yǎng)的管理措施,保證牛舍的防寒防熱,對養(yǎng)殖密度進行合理的管控。此外,養(yǎng)殖戶還應對牛舍當中的蟲鼠定期滅殺,進而使牦牛群能將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有所增長。同時,養(yǎng)殖戶還應對牛舍的衛(wèi)生消毒制度進行嚴格的制定,建議養(yǎng)殖戶可以使用20%來蘇爾溶液與20%強力消毒靈溶液。對已被污染的操場、圈舍、用具、牛舍進行全方位的衛(wèi)生消毒舉措,并對已患病死亡的牦牛進行嚴苛的無害化處理。
8 結束語
布氏桿菌病毒具備較強的傳播性,其主要經過消化道與呼吸道為主要傳播方式,牦牛群在受到環(huán)境因素與其他因素的影響便會感染此病菌,養(yǎng)殖戶需使用有效的消毒方式對其進行預防與控制,在發(fā)現有牦?;疾r應對牦牛對癥下藥進行治療,以此避免因布氏桿菌導致牦牛死亡,對養(yǎng)殖戶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一飛,貢嘎,參木友,等.藏區(qū)牦牛布氏桿菌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8,34(5):72,110.
[2] 許勇飛.探究牛羊布病防治措施[J].獸醫(yī)導刊,2018(24):62.
[3] 羅桑卓嘎,程少龍,貢嘎,等.波密縣牦牛布氏桿菌病血清抗體檢測初報[J].甘肅畜牧獸醫(yī),2017,47(12):85-86.
作者簡介:袁敏明(1987-),男,漢族,青海玉樹人,本科,獸
醫(yī)師,研究方向:獸醫(yī)、牦牛藏羊高效養(yǎng)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