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彤宇
摘要:拍攝距離的“遠”和“近”,在不同層面去理解有不同的內(nèi)涵。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對“遠”和“近”的要求也不一樣。要解決好“如何拍”“拍什么”“為何拍”“如何用”等攝影難題,就要辯證地看待攝影距離的“遠”和“近”,處理好攝影的“遠”和“近”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攝影距離? ?攝影方法? ?攝影類型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178-03
著名戰(zhàn)地攝影師卡帕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對于這句話的解讀,當然可以直接從戰(zhàn)地攝影的技術(shù)角度來理解,越近越能夠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每一個攝影人在拍攝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靠“近”點還是離“遠”點,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拍攝距離的問題,還是一個內(nèi)心情感的投入問題;這既是一個技術(shù)問題,也是一個創(chuàng)作思路問題。就如何看待攝影距離的“遠”和“近”,本文在此做一些粗略的探討。
一、技術(shù)要求上的“遠”和“近”
攝影距離的遠和近,首先體現(xiàn)的是一種技術(shù)的要求。攝影與繪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畫家可以原地不動,就可以手繪全景和局部畫面,但攝影不行。攝影要通過相機來成像,除了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來拍攝全景或局部畫面,還可以通過移動機位來獲得全景或局部畫面,這時的靠“近”點還是離“遠”點,一般指的是物理距離,純粹是技術(shù)上的需要。眾所周知的微距攝影,就必須是靠近被攝物進行拍攝的。
還有一種是獲取某種藝術(shù)效果的需要,如使用廣角鏡頭時,靠近拍攝可以夸張前景,產(chǎn)生強烈的透視效果,使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二、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 “遠”和“近”
在攝影的創(chuàng)作方法上,對“近”和“遠”也有不同講究。我們總是強調(diào),要貼近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藝術(shù)作品,就有了“離生活越近,離藝術(shù)越近”的說法。攝影具有其他藝術(shù)門類所不具備的紀實功能,這種鏡面反映的能力,有時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是一股真實的力量,有很強地說服力和公信力;也可以是片面和膚淺,起了誤導甚至欺騙的作用。要抵抗這種片面和膚淺,達到一種深刻的真實,必然要近距離地觀察體驗生活,才能看到生活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生活的本質(zhì),最終激發(fā)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將情感融入拍攝中,產(chǎn)生偉大的攝影作品。這個道理應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現(xiàn)在容易被忽視的是另外一點,即拍攝時要離拍攝本身遠一點。這當然不是指機位問題,指是心理距離和情感距離,是跳出攝影本身去進行思考。
(一)離得遠一點,有助于解決“如何拍”的問題
攝影不同繪畫,繪畫只要不是臨摹,不同畫家面對同一場景的手繪往往千差萬別;攝影依賴相機進行拍攝,通過機器成像,極容易拍出同質(zhì)的畫面,兩個攝影師面對同一場景,拍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照片完全不出奇。因此要拍出獨特的照片,按快門前的取景構(gòu)圖以及拍攝時機的瞬間把握,就非常重要,幾乎決定了照片的個性和美感。這時,攝影師既要有激情,也要適當?shù)睦潇o,要從具體事件或現(xiàn)象中適當?shù)爻樯矶觯灰粓雒娴娜撕褪赂袆舆^度,以致遮蔽雙眼,看不清具象背后的抽象,即點、線、面等等平面元素,要冷靜地觀察,從內(nèi)容上對拍攝內(nèi)容快速地篩選,從形式上畫面進行精準地剪裁,才能拍出符合審美原則又帶有個性化的攝影作品。
除了構(gòu)圖和瞬間的把握,攝影方法還有很豐富的選擇。如體育攝影,攝影師為了記錄肉眼可見的運動場景,往往使用高速快門凝固高速動作,這是體育攝影的常規(guī)手法。此外,還可以用慢門、多重曝光、移軸拍攝等等方法進行拍攝,以獲得單憑肉眼觀察不到的影像,形成不同藝術(shù)效果的照片,這些都需要攝影師跳出所攝即所見的思維模式來選擇不同的拍攝方法。
至于商業(yè)攝影怎么拍,有時恰恰不是從攝影本身來考慮的。它要以各種市場調(diào)查為前提,經(jīng)過嚴謹?shù)姆治雠c論證,選用最合適的拍攝方法進行拍攝,使照片具有宣傳推廣產(chǎn)品的實用效果;商業(yè)攝影還要與整個策劃推廣方案相匹配,商業(yè)攝影只是整個策劃推廣方案中的一部分,商業(yè)攝影的質(zhì)量如何,還要看它能否提升整個策劃推廣方案的效力,最終推動整個策劃推廣方案的實施。因此,商業(yè)攝影的決定因素往往不是攝影,是攝影以外的因素,攝影師是根據(jù)客戶要求和商品的形象設(shè)計來選擇合適的拍攝方法的。
(二)離得遠一點,有助于解決還可以解決“拍什么”的問題
攝影師除了面對上面所說的“怎么拍”的難題,還會思考“拍什么”這一問題。攝影除了職業(yè)行為,個人創(chuàng)作在內(nèi)容上有絕對的自由度,巨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也容易使攝影師陷入迷茫,普遍困惑于如何尋找新的攝影題材,到底拍什么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因為攝影面對的往往只是社會和生活的某一局部,某一切面,如果僅針對某一具體事件就事論事,往往不容易看清其價值和意義。有時要跳出具體事件本身,從更高的角度、更寬的視野去評判,才能找出事件真正意義之所在。
例如著名攝影家解海龍拍攝的著名作品《大眼睛》,是他早期拍攝的反映貧困地區(qū)的孩子的讀書問題的攝影專題的其中一張,此攝影專題反映的不僅僅是落后鄉(xiāng)村的教育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問題、民生問題直至政策問題,最后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直接引發(fā)了政府主導的“希望工程”,極大地改變了邊遠落后地區(qū)的教育狀況,這應該是紀實攝影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一次。
再舉一例,當代攝影里有一類景觀攝影,拍得主要是人造景觀,其中有些攝影師專門拍攝了我們早期花巨資仿造的世界各地的名勝的微縮建筑(這些微縮景觀大多是發(fā)達國家的地標),還有很多城鎮(zhèn)的娛樂場所,用了很多西方古典的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這些到了后來,很多都破敗了,一片狼藉。為什么要拍這些專題呢?攝影師肯定不是追求美感,也不是在討論一個經(jīng)濟項目投資的得失問題,他們是從一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宏觀角度,探討一個文化問題,那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人一方面熱情接納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是自信心的嚴重缺失。隨著改革開放推進,到了中國游客遍布世界各地的時候,民族自信心已經(jīng)不可同日而語了,過往的崇洋風格被自然淘汰也是歷史必然。攝影師記錄的就是這一文化心理的轉(zhuǎn)變過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追問什么題材需要拍攝,什么題材值得拍攝時,有時就需要離具體生活遠一點,要從具體事件中抽離,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等角度對拍攝題材進行思考,放到一個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才能對攝影題材做出準確判斷和選擇,進而拍出好的作品。
(三)離得遠一點,還有助于解決還可以解決“為何拍”的問題
這是一個更高層面的問題,就是探尋攝影是為了娛樂、獲獎、商業(yè)利益?還是為了某種信仰、某種理念?這個問題,幾乎可以算是一個哲學問題。拍攝的動機是什么,攝影作品的支撐點是什么,是攝影作品升華的重要前提。很多攝影藝術(shù)家都是在某種理念的支撐下進行拍攝,他們的照片也才成為了藝術(shù)作品。如日本著名的攝影家杉本博司的著名作品《海景》,其拍攝理念就是 “表達我對時間的感受”;巴西著名攝影家薩爾加多,他的拍攝理念就是人道主義,他關(guān)注著世上各種各樣的苦難,他用“人性的光芒,照出黑暗和丑惡,給人善良和希望”。 他在英國的一個講座上回答給年輕人的建議時說:“如果你年輕又有時間,那么就去學習。學習人類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地緣政治……不學習你就不明白你在拍的是什么,你也不會明白你能拍什么和該改拍什么” 。在夢想與現(xiàn)實、觀念和手法等等范疇,有時就要抽離攝影行為本身去追尋與思考, “功夫在詩外”,大概指的就是這一點。
三、不同攝影類型的“遠”和“近”
不同類型的攝影,對“遠”和“近”的要求也略有不同,如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
雖然關(guān)于對紀實攝影的定義與性質(zhì)的討論依然在繼續(xù),但它與新聞攝影的共性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真實。此外兩者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但它們的差異性,使得它們在拍攝過程中,對“遠”和“近”有不同的要求。
新聞攝影主要反映某一事件,類似社會生活的一個點,客觀性相對強一點。因此就某一個新聞而言,要近,因為要真相,要細節(jié)。
紀實攝影主要反映的是社會的某種現(xiàn)象,某種狀態(tài),某種趨勢,類似社會生活的某一個面,紀實攝影的傾向性比新聞攝影更突出,更明顯。因此有時單純貼近拍攝對象獲取細節(jié)真相還不夠,還要從具體事件跳出來,去思考,去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賦予作品以深度和高度。就某一個紀實專題而言,既要近觀也要遠觀。近,追求的是細節(jié)的真實性,遠,追求的是內(nèi)容的典型性,只有這樣,才能拍出既有深度也有力度的紀實作品。
四、圖片后期處理和使用的“遠”和“近”
攝影不僅僅是拍攝,也包括圖片的后期處理(即修圖)和圖片編輯。
修圖是對拍攝的照片進行完善,實際上是拍攝的一種延續(xù)。畢竟攝影是以真實還原為本,修圖不是讓圖片的內(nèi)容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應該是離攝影對象比較“近”的。修圖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彌補攝影師拍攝的缺憾,雖然修圖需要比較復雜的技術(shù),一般由專職的修圖師來承擔這個工作,但攝影師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深度參與其中,攝影師的意見在修圖過程中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會主導修圖方向。唯一例外的是,在商業(yè)攝影里,修圖明顯更受廣告設(shè)計方案的影響,畢竟商業(yè)攝影的圖片,有很多是僅僅作為設(shè)計素材來看待的。
圖片編輯就不一樣了。如何對圖片選擇與編排,是架起攝影師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在很多成熟的媒體,這個份工作一般不是攝影師兼任,而是由專門的圖片編輯來承擔。皆因攝影師在拍攝圖片的過程中,難免有情感的投入,拍攝過程的艱辛、事件本身對攝影師的情感沖擊等等,都會影響攝影師對照片的評價,使其無法客觀公正的看待所拍攝的照片,“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作為獨立的圖片編輯,只面對最后生成的照片,沒有受攝影師主觀情感的影響,能夠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照片,選出的照片也比較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況且攝影圖片的使用,除了要考慮圖片本身的畫面效果,還要考慮媒體的特點、版面的要求、圖片說明的撰寫等等要求,這些都是攝影以外的考慮,在進行圖片編輯時,最好離攝影“遠”一點。
當然有些媒體的圖片編輯,在拍攝前就深度參與攝影項目的選題與策劃,對攝影師做出具體的拍攝要求,這時的圖片編輯和商業(yè)攝影里的形象策劃一樣,實際上是近距離的參與攝影了。
總之,相比用其他手段來構(gòu)成一個影像,攝影是一個相對簡單過程,要拍出一張內(nèi)容明確、細節(jié)清晰的照片,貼近拍攝對象肯定是有幫助的;但要拍出一張意蘊豐富、包含更多內(nèi)涵的好照片,就要從攝影本身適當抽離,保持一定距離,才能拍好照片和用好照片。
參考文獻:
[1][英]邁克爾·佛里曼.攝影師的思想[M].汪梅子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任悅,曾璜.圖片編輯手冊[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
[3]北京攝影函授學院教材編寫組主編.新聞與紀實攝影[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