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唐佳麗
內容提要 踐行“四力”做好經濟報道,關系我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遼寧日報》的探索實踐為例,闡釋了如何通過“四力”提高經濟報道質量和水平的具體做法。
做好經濟報道,記者必須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通過深入踐行“走轉改”,提高政治素質,提升業(yè)務本領,來更好地擔負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使命任務,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好新聞一定是記者用“雙腳走出來的”,所謂“好新聞在基層”。第一手的新聞資源、過硬的新聞事實,永遠出自基層,它也是一個媒體公信力和傳播力的源泉。
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遼寧日報》在深度調查版連續(xù)刊發(fā)《遼寧制造呼喚更多“隱形冠軍”》《專精特新練就細分領域“小巨人”》系列報道。這組報道能在刊發(fā)后引起極大關注并受到各方好評,離不開記者邁開雙腳、深入基層、深度挖掘的努力。
2018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傳統(tǒng)產業(yè)競爭加劇、貿易摩擦導致的出口壓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給遼寧許多企業(yè)帶來生存危機。而此時,一些掌握了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或特殊材料,占據了細分市場上絕大部分份額,卻往往不為公眾了解的“隱形冠軍”企業(yè),發(fā)展勢頭卻依然良好。尋找出遼寧的“隱形冠軍”,挖掘其優(yōu)勢特點,進而推廣并復制出一批這樣的企業(yè),對遼寧產業(yè)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意義重大。為此,記者們一起邁開雙腳,開始了尋找遼寧隱形冠軍之路。
因為這類企業(yè)平時不與大眾消費者直接接觸,再加上遼寧民營企業(yè)占比小,相應企業(yè)總量更少,有關部門重視也不夠,僅僅是“尋找企業(yè)”的過程,就很考驗記者的“腳力”。跑圖書館、敲專家門、去城郊鄉(xiāng)村、到海邊碼頭……兩個多月的“一頭汗兩腳泥”后,記者不但找到了一些“刻意隱藏自己”的隱形冠軍們,也得到一些遼寧培育隱形冠軍企業(yè)必須、可行的建議。
稿件見報后,轉載率較高,省內外一些產業(yè)研究者、省內有關部門向記者索要相關資料,有關內容也成為職能部門的決策參考,黨報的公信力和傳播力也得到進一步肯定。
基層是改革發(fā)展主戰(zhàn)場、保持穩(wěn)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新聞工作者面向基層、深入實踐、重心下移,保持較高的政治覺悟和良好的紀律性,帶著感情、帶著理想追求練腳力,腳踏實地地與人民群眾交心和談心,多出精品力作的初衷就一定會實現。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諸多挑戰(zhàn),國內外輿論環(huán)境復雜多變。當前態(tài)勢,記者們必須持續(xù)增強眼力,練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突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障礙,練就見微知著、滴水藏海能力,才能更多地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責任擔當,服務改革發(fā)展大局。
遼寧國有企業(yè)體量大,占比高,國企改革進程對遼寧振興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公眾關注度也高。但是,此前,由于曾有媒體誤讀相關數據,導致有關部門行事謹慎,很難主動對外發(fā)布新聞。因此,2018年11月下旬,遼寧召開系列新聞發(fā)布會,為媒體同行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國資國企系統(tǒng)的新聞發(fā)布就成為媒體關注焦點。
發(fā)布會上的資料中規(guī)中矩,有關遼寧國資國企系統(tǒng)正在積極推進解決國企歷史遺留問題的部分,雖內容不多,但立刻引起筆者的注意。這些問題被業(yè)內稱作“國企改革的硬骨頭中最難啃的部分”,其中,“三供一業(yè)”分離移交工作,涉及人數多,波及面廣,關注度極高。因此,有關部門對工作進程一直三緘其口。記者意識到,該項工作不僅是遼寧省當年“重強抓”專項行動的工作內容之一,國務院國資委也公布了相關“時間表”,相關部門一定不會止步于發(fā)布會上公開的進 展。
臨近“時間表”的下限,相關部門仍然“靜悄悄”,而記者通過多種途徑,跟進并求證工作進程,同時做好了采訪有關企業(yè)、員工等外圍準備工作。終于,在相關工作完成后的第一時間得到準確信息。由于其他媒體對此并未關注,這一消息也成為記者獲取的獨家消息。1月13日,遼寧日報在頭版倒頭條位置刊發(f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助力企業(yè)輕裝上陣 我省國企“三供一業(yè)”分離移交任務全面完成》一稿。
也許不是巧合,就在本報發(fā)稿前,有部分記者在做年度總結類報道時,采用的還是發(fā)布會上過去的數據,給有關部門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記者依靠平日積累練就的“眼力”,采寫到的稿件,不但對省內重大經濟話題,給出及時、準確的報道,回應了百姓們的關注,也對遼寧國企改革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正面推動作用。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記者講政治、有擔當的職業(yè)素質也得到省國資委的高度贊揚。
《遼寧日報》2019年1月13日頭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助力企業(yè)輕裝上陣 我省國企“三供一業(yè)”分離移交任務全面完成》。
《遼寧日報》2018年11月28日4版,《股比放開華晨落子,自主品牌如何更強?》。
許多新聞大多是非常普通的,尤其是一些經濟新聞,滿是數字和數據,大部分時候,看似稀松平常,如果是就事論事的報道,確實沒有什么吸引力,也沒有多少價值。但是,如果記者胸中裝著全局,眼睛緊盯政策熱點、社會焦點和民生難點,憑一副好眼力,定會從一般中發(fā)現特殊,從平凡中發(fā)現不平凡,從中挖掘出新聞亮點。
有別于其他新聞分類方向,記者在報道經濟新聞時,除了要對新聞事件做信息類的內容發(fā)布外,往往還要涉及一些業(yè)務性、經濟政策等問題。尤其一些述評、調查等深度報道,不僅要求專業(yè)知識準確,還須具有一定的理論色彩。為此,一些記者時常自嘲,自己做的經濟報道是“內行不愿看,外行看不 懂”。
要“駕馭”這些“有難度”的經濟新聞,做出讓內行愛看,讓外行看懂的文章,記者就必須鍛煉出更強的腦力、更加游刃有余的筆力,并讓二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堅持學習,走出舒適區(qū),更新知識儲備,養(yǎng)成勤于思考、寫作的習慣,恐無他法。
2018年10月11日,寶馬集團與華晨集團相繼宣布,寶馬將以29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權,寶馬集團對華晨寶馬的持股比例提升至75%,3年后完成交 割。
這一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yè)正式進入合資股比放開時代的消息一經發(fā)布,就在業(yè)界引起巨大震動。華晨是遼寧國企的重要一員,報道這樣的消息,地方黨媒自然不能缺位。
該新聞事件涉及國內外汽車、金融等多個行業(yè)領域,專業(yè)性較強。稿件不論是出現專業(yè)疏漏還是文字生澀問題,都會讓一則原本能夠出彩的新聞,魅力大打折扣。初稿未獲通過,報社專跑汽車行業(yè)的記者,邀請筆者加入報道隊伍,共同分擔任務。
時間太緊,我們無暇考慮壓力,很快開啟了“通才速生”模式。萬能的互聯網,為學習提供了最為直接的幫助。瘋狂自學的同時,我們還在各自相對熟悉的領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醒對方開動腦筋,揪出各自的思維盲點,同時,探討并嘗試了多種文字風格。最后二人決定,以樸實的文風寫專業(yè)的內容;以細節(jié)為切口,帶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深遠影響。幾天后,調查報道《股比放開華晨落子,自主品牌如何更強?》刊發(fā),獲得各方好評,并獲得當月報社“十佳”的榮譽。
報道雖然結束,但報道之初遭遇的本領恐慌,卻讓人印象更為深刻。這次新聞實踐,讓我們意識到,好的宣傳作品,絕非唾手可得。只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延展思維,凝練創(chuàng)新,多思多想并與接地氣的文風相結合,才能讓文章真正做到服務人民、服務大局;只有以堅守理想信念、樹立強烈的進取精神為前提,才能真正把腦力鍛煉好,讓文風更符合人民群眾的閱讀需 要。
“四力”就像意識形態(tài)戰(zhàn)車上的四個車輪,缺一不可。在不斷增強“四力”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以“腳力”做基礎,“眼力”為關鍵,發(fā)動“腦力”的核心作用,用“筆力”呈現出符合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不斷在豐富和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