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藍
有句俗話叫“咸魚淡肉”,大意是講魚要咸肉要淡。我覺得很能概括我們老家的飲食習性,凡是海里游的,為了容易保存,撈出先用鹽腌或煮過再上岸,尤其在漁民看來那些是魚毛蝦毛的小雜魚。這些小雜魚,腌了曬干市面賣也不貴,又稱“窮人肉”。
年輕時讀瓊瑤的小說,有一本《夢的衣裳》有個細節(jié)一直忘不了,就是奶奶疼愛的孫女回來了,要備好海瓜子。彼時傻不拉嘰的,以為海瓜子就是瓜子一種,還覺得瓊瑤有點搞笑,瓜子也要精心準備。整本小說讀完,只記得女主角的任性和海瓜子這個名字。后來才知道,海瓜子就是潮汕人愛吃的薄殼,也是我們老家人說的蜆子。海瓜子因其形狀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學名“梅蛤”,又稱“虹透明櫻蜆”,學名取得真秀氣。潮汕人吃薄殼一般要用金不換炒,沒有金不換的薄殼,他們認為如同吸煙無火,不吃也罷,所以才有著名那句“吃薄殼找不到屐”,剝出的薄殼堆積如山,確實形象。
但在我兒時認知里,我是從來不知道薄殼也就是老家人喊的“蜆子”是有殼的。因為家人買回來的蜆子是無殼的,鹽水腌漬過曬干的,金燦燦猶如平時吃的小米,難怪潮汕人又形容為薄殼米。蜆子在我們老家飯桌上只是佐粥小菜,價錢便宜,可炒可蒸,尤其用小蔥炒,咸鮮宜口。
一時興起,又查到薄殼米的生產(chǎn)步驟:將薄殼的外殼和蜆肉分離開來,要經(jīng)過“脫丁”“浸漂”“打米”“撈米”和“裝簍”等多道工序,而且要看老師傅的經(jīng)驗是否豐富,否則成品率不高??吹梦疫B連嘆氣,一碗窮人肉也著實不易,看來兒時常吃的蜆子,就是潮汕地區(qū)運送過來的薄殼米,路途遙遠,不經(jīng)這些工序難以保存。
海瓜子是十月份的繁殖期,還有一種我們常吃的黃魚,也叫黃花魚,十一月到十二月間產(chǎn)量多,價至廉,家常海鮮,可燜可煎,肉滑而嫩,但鮮味不算突出。還有一種特別的做法,就是先將鮮的黃花魚煎透后,再用黃花咸魚,加姜蔥蒸之,別有一番濃鮮味道。烹飪手法如此遞進,我思疑這個方法應該從漁民吃海鮮的方法拓展而來的。
漁民出海打魚,船上多有不方便,很多飲食方式都是因地制宜。我一位漁民朋友教過我一種方法,新鮮咸魚(出水腌漬新鮮上市的魚),用一只薄薄的不銹鋼碟子,放在煤氣灶,切姜絲下油和糖足矣,慢火煎干,魚之鮮美,非尋常做法可比。我試過果真如此,不銹鋼碟子火力足,鮮味自然容易逼出,但看起來就有些簡陋,賣相不足,也只是漁民一種變通法子。但往往卻是最簡單的,才是最好吃的。吸取眼球的所謂“一夜情”,也是一夜埕的咸魚作法,應該也是從中演變過來?,F(xiàn)在風行一時的“醬油水”烹飪海鮮方法,也是漁家發(fā)明。再比如,最懂得吃蘿卜干的人也是曬蘿卜干的人,我一個客家朋友教我吃蘿卜干,千萬不要用水浸,洗凈切開晾干水,和半肥瘦豬肉(用生粉生抽少許撈勻便可)蒸熟便可。豬肉有蘿卜干鮮味,而蘿卜干又不會因水浸失去鮮味。
故而我漁民朋友說了句很實際的話:“‘窮人肉有窮人的吃法?!薄案F人肉”有了無窮想法,便是真正的美食無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