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飲食》中說: “人世間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們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xué)問,而是‘吃。”可見,吃是我們?nèi)粘I钪械念^等大事。
生活中,有時候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東西,會突然俘獲我們的心,也許是一株枯萎的綠蘿,也許是遺忘在角落里的一缸魚。而能將我們的心重新注入熱情的是食物。
對于食物,味是色彩,道才是根本。透過食物體會地理與生活,大味至淡,卻蘊味深遠。古有蘇東坡、李笠翁、袁枚,今有汪曾祺、沈從文、陸文夫,這些文人美食家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對飲食的感悟、情味和詩意。在一粥一飯里種下詩意,也能收獲一朵清淺的欣喜。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通過勞動從自然中獲取給養(yǎng),對食物的喜愛是最基本的需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我們循著大自然的規(guī)律,依照時令在山、水、土地中獲取食物,做出的美食有返璞歸真的味,更是飲食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道。民以食為天,從定量供應(yīng)時期渴望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21世紀(jì)吃得新鮮、吃得營養(yǎng)、吃得健康。我們竭盡才智,用美食慰藉我們的家人。酸甜苦辣咸,不會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但我們對美食的追求是共通的??锤魃澄镌阱佒?、盤中綻放,食物的味道讓味蕾跳躍起來。這是飲食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的道。時間在變,飲食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飲食的變遷,不只豐富了我們的味蕾,還講述著時代發(fā)展的故事。日出東方,一碗豆?jié){一根油條便喚醒了生活,讓我們開啟食光味道之旅,一起體驗飲食與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
【1950年—1980年】飲食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讓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全國上下積極投入恢復(fù)生產(chǎn)中。從1953 年11 月起,全國實行糧食計劃收購政策。每年豐收后,老百姓就用小車推著糧食一起去交公糧。交的是公糧,更是一份自豪和驕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到20 世紀(jì)70 年代,天然的瓜果蔬菜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在濟南,將清脆的蒲菜與醇厚的奶湯和諧地融合一起,色澤乳白清雅,菜質(zhì)脆嫩,湯鮮味醇,這就是榮登《舌尖上的中國》的奶湯蒲菜。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食材經(jīng)過人們的巧手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天然飲食蔚然成風(fēng)。
【1981年—2000年】飲食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
春播夏種秋收冬藏,食材遵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就這樣生長著,生長著,便來到了講究精細的20 世紀(jì)80 年代。大自然饋贈的食材,經(jīng)過精雕細琢后演化出萬千美食,合理的配色與別致的造型讓食物的美感也有模有樣。
1988年至1999年的“菜籃子工程”,給人們的菜籃子裝滿了一年四季的蔬菜水果。20 世紀(jì)90 年代,提倡無淀粉成了飲食時尚。飲食安全和飲食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
【2001年—2018年】飲食與文化的和諧統(tǒng)一
進入新世紀(jì),美食沒有了地域限制,在山東任何一個城市都能品嘗到全國的名吃,在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時代里,“吃”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義,各地的飲食文化儼然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 長卷。
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別樣的色彩,奮斗在外的人在尋常日子里,在家鄉(xiāng)一茶一飯的生動氣韻中,我們每個人有了更多的文化歸屬感。美食更是一道獨特的心情。我們在日常的每一道美食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滿足感。日出日落,時間從不停留,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味道。
(圖片源自山東畫報社圖片庫)
(編輯/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