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那海峰
在20世紀60年西方當代藝術中,因極簡藝術的發(fā)展導致繪畫走向極簡。當繪畫極簡成一張白布時,或是藝術極簡成隨手拈來的一個“小便池”時,藝術該是何種審美性?這樣的審美又將帶來哪些新的藝術?中國傳統(tǒng)藝術延續(xù)到今天又與西方藝術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在當今文化大消費時代,藝術也好,文學也罷,皆可消費。這樣背景下的審美性又將何去何從?
我們知道古典藝術是以寫實為特點,以寫實為特點的藝術可以追述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沒有統(tǒng)一政體,由無數(shù)相互獨立的城邦組成,戰(zhàn)爭和民族沖突不可避免,因而重視人身體素質,重視體育,再使人體美成為標志。為造型藝術提供了完美的模特。
直到19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進程開始,蒸汽機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對傳統(tǒng)的禁錮,西方藝術才放棄了傳統(tǒng)的寫實,轉而著手開始進入寫意、抽象、變形。如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還有后來野獸派的代表人物馬蒂斯,立體派的代表塞尚、畢加索,以及抽象派的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等。在藝術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是現(xiàn)代主義時期。
再到后來20世紀60年代西方藝術的再一次轉變,這次轉變不是糾結在抽象問題還是寫實問題上,而是打破了抽象還是寫實問題轉而開始質問起藝術來了。藝術為何成為了荼毒人的兇器?如羅斯科和波洛克,最終都陷入“藝術的怪圈里”。然而杜尚把一個小便池簽上自己名字遞交到了“獨立沙龍”展覽主辦方,杜尚開始玩弄起藝術來了。這時后現(xiàn)代藝術開始登臺唱戲。
我們應該清楚對于時間的分期只是便于書寫的方便,現(xiàn)實中并不真正存在這樣的分期,并不是到了今天寫實、抽象就完全沒有了。只是它并不再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了,當代藝術應該就是當下的藝術,以此區(qū)別“現(xiàn)代藝術”和“后現(xiàn)代藝術”如果非要區(qū)分現(xiàn)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可用從這樣一個角度切入,我們給當代藝術和現(xiàn)代藝術畫一條現(xiàn),線的那面是現(xiàn)代藝術,線的這面是當代藝術,現(xiàn)代藝術追求打破寫實傳統(tǒng),崇尚寫意抽象,藝術手法上追求美、新鮮、奇特。那么線的這邊則不把藝術當回事,可以是丑的,怪的,俗的,比如行為藝術的出現(xiàn)。
回到了中國道家文化上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道家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中國人講求“意境”追求天人合一。文人相輕,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境界不一樣所參悟的道不在一個層次,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在西方所有事物都在科學的引導下進行,東方一切都在道里,這就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到最后歸根到底都是在對宇宙進行解釋,科學是,道也是。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代藝術的審美性應指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