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權
【摘要】在高三復習備考中以復習資料為中心是一個誤區(qū),忽略了教材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教材是課程標準具體化的產物,是高考命題的素材,因此在高考備考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去研讀、分析、歸納總結、提升應用,構建立體的知識網絡。
【關鍵詞】化學教材 高考備考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63-02
在以往的高三第一輪復習備考中總是選擇一本高考復習資料書為中心展開教學,無論是基礎知識點還是練習,總是“一本到底”。資料書上把課本上的知識點總結的很有條理很有邏輯,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進行了擴展,把知識點講得很透徹很細致,有時甚至到了不厭其煩的程度。這樣就省去了老師和學生的很多麻煩,不用自己去總結研究,照本宣科就可以了。于是大家就把所有的精力花到資料書的記憶和題海中了,把作為一切知識源泉的化學教科書拋之腦后,當然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迷失方向。
一、高考題考查的知識點都來自教材或是教材知識點的類比遷移運用
中學化學教學是依據的是2003年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其中明確了國家對高中學段學生學習結果的最基本要求,是化學教材編寫、化學教學及評價、化學考試命題的依據。高考試題作為對高中階段學生化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所依據的標準也只能是課程標準和課程標準具體化的產物——化學教材。如此說來,高考試題也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是需要我們理解并學會運用的,哪些是理解識記的??v觀甘肅省2013和2014年的高考化學試題,可以看到新課改以后的命題越來越貼近課本,越來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2013年全國新課標二卷選擇題第七題和第八題的素材直接來自于課本,考查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識記。2014年全國新課標二卷中選擇題7、8、10題直接來自于課本,第七題考查了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第九題考查了熟知的幾個無機化學方程式,第十題是對課本上幾個實驗裝置的考查,實際上是在檢驗學生有沒有仔細研讀課本,有沒有進行歸納總結和思考,很好地體現了化學教材的指導性地位。
二、教材是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最好素材
化學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按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為主線來建構教材體系的,是進行學習歸納總結的最好素材。
1.化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是分散的,但卻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只是一條內在的隱性主線,需要我們在閱讀中去思考和發(fā)現。這種邏輯性隱含在每一節(jié)、每一章甚至每一本教材中,而且這種聯系不僅有縱向的還有橫向的。如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中,主要介紹了鈉、鋁、鐵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教材的編排是這樣的,第一節(jié)介紹了鈉、鋁、鐵分別與O2、H2O及堿的反應,第二節(jié)介紹了鈉的化合物Na2O2、Na2O、NaHCO3、Na2CO3鋁的化合物Al2O3、Al(OH)3的性質鐵的化合物FeO、Fe2O3、Fe3O4、Fe(OH)2、Fe(OH)3、Fe2+、Fe3+的性質。在研讀了這部分教材后,學生在總結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時,既可以依據教材編排的縱向規(guī)律進行歸納總結,如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鹽和金屬離子的順序,也可按照知識編排縱向聯系進行總結,如鈉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這樣的分析歸納總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文字材料提取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多角度多層次的歸納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個性和發(fā)散性,學生也能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感受化學學習的樂趣。
2.化學教材對知識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利于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網絡。復習資料上對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基本上是白紙黑字,只有很少量的圖片幫助解釋說明,不僅會引起視覺疲勞而且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而化學教材上對知識的呈現不僅有文字說明還配以圖片、表格等形象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還配以“科學視野”、“資料卡片”等擴展材料,增加了教材的可讀性。這樣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知識,而且獲得知識是形象生動的,圖文并茂的,立體的。
化學教材是課程標準具體化的產物,是高考試題編寫的最基本的依據,也是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最好素材。所以無論是在高一高二的教學中,還是高三復習備考中,都要充分發(fā)揮課本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指導學生仔細研讀教材,按照自己的理解結合課本上的多種信息材料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構建立體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楊承印.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