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滔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yī)院骨傷科 335000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常見5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發(fā)病[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但對于這2種治療手段的臨床療效優(yōu)劣爭議較大,且隨著近年來的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手術治療的內固定物及操作技術得到顯著的發(fā)展,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的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2]?;诖?,本文對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這2種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84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系統(tǒng)抽樣法的分配原則將其分為A組和B組,每組42例。A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7.34±2.64)歲;骨折部位:左側23例,右側19例;致傷原因:摔傷13例,擊打傷11例,車禍傷10例,其他8例。B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7.31±2.63)歲;骨折部位:左側22例,右側20例;致傷原因:摔傷14例,擊打傷11例,車禍傷9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應用手術治療,選取經皮克氏針固定進行治療:在患者的腕背橈側做一6cm左右的弧形切口,然后按照皮膚→皮下組織→筋膜這一順序進行逐層切開;在患者的橈總伸肌腱橈側將其腕背側韌帶切開,然后對其的指伸肌腱、拇長伸肌腱及橈側腕短伸肌腱向尺側進行牽引,將其骨折部位充分暴露,然后對其進行牽引復位,在其第二掌骨和橈骨骨折端之間穿針,并給予外固定支架進行復位支持,然后選取適合的髂骨進行植骨,并用克氏針進行固定;術后觀察復位良好后進行止血等常規(guī)術后處理。B組應用保守治療,應用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進行治療:(1)指導患者取平躺位或正坐位,將其患肢自然伸出放置在操作臺上,用束縛帶進行固定;(2)有醫(yī)師先對其的韌帶和肌肉組織進行復位,然后再進行骨歸位;(3)醫(yī)生在進行骨歸位時應在其骨折遠端雙手處對患肢大小魚際進行掌握,對其進行牽引復位,根據術前X線片和骨折分型進行成角折頂,復位結束后采用石膏對其患肢進行固定,并進行X線攝片拍攝,對其骨折復位情況進行觀察,若其復位不夠理想進行二次復位治療,若復位良好且血運良好則進行石膏固定,進行連續(xù)4周的固定,并在復位治療后的第3、7和14天對其進行X線片拍攝,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骨折移位情況,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進行6個月的隨訪,在治療后6個月對其影像學結果進行分析,采用Batra放射學評分法對其影像學結果進行療效評價,主要對患者的尺偏角、掌傾角、橈骨高度、下尺繞關節(jié)及關節(jié)面平整度這5部分進行觀察,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90分則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一般,<70分則為差。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影像學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A組的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的影像學療效〔n(%)〕
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橈骨遠端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0.00%,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主要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造成的骨折[3]。臨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原則對患者的尺偏角、橈骨高度及關節(jié)面平整進行恢復,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進行治療。本文結果顯示,手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保守治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文所用的手術方式為經皮克氏針固定術,可對骨折進行解剖復位,且對患者的骨折周圍的血運影響較低,可有效地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且通過利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可很好地保證骨折復位后的穩(wěn)定性,減少骨折移位等不良情況出現(xiàn),且具有良好的支撐骨折端的作用,后期取出克氏針后依舊可穩(wěn)定患者的骨折端,使其更有效地恢復[4]。保守治療主要采用的是手術復位和外固定,雖具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對患者的血運影響較重,導致其恢復進程較慢,且外固定的固定效果不是很好,稍不注意極易出現(xiàn)骨折移位等不良情況,對患者的恢復進程造成一定的影響[5]。
綜上所述,手術治療在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的效果良好,與保守治療相比,影像學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