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袁文 佟巍
摘要:高校大學生學術不端現(xiàn)象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通過問卷調查采集了某高校大學生學術不端影響因素的實測數(shù)據(jù),觀測變量包括:就業(yè)壓力、學習壓力、僥幸心理等。建立了大學生學術不端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了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制度因素與學術不端行為的關系及影響程度。研究表明制度因素負向顯著影響大學生學術不端的行為,影響最大,相關系數(shù)達到-0.564,其次為環(huán)境因素,相關系數(shù)為0.453。
關鍵詞:大學生;學術不端;結構方程模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15-0044-03
學術誠信是高校大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品德和操行,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但是近年來,大學校園中各種考試作弊以及剽竊、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Academic Dishonesty)現(xiàn)象屢見不鮮,誠信問題層出不窮,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秩序,敗壞了社會道德風尚,如何有效防范和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fā)生是當前高等教育研究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大學生學術不端一般指學生在專業(yè)學習、課程考試、論文撰寫、參與競賽等學術活動中,采用了違背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的行為,如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大多難以直接觀察,其真實的影響程度也無法通過傳統(tǒng)的調查進行統(tǒng)計,導致相關研究仍然主要是憑借經(jīng)驗的判斷和一般定性分析,缺乏量化研究。
一、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
關于學術不端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外學者主要是從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兩個角度進行分析。Davis認為個人學術誠實和道德水平的缺乏會導致學術不端行為[1];Barbara等指出經(jīng)濟壓力、個人聲譽,以及對相關規(guī)范和程序的了解對學術不端行為均有影響[2]。國內學者華正偉從主體性欠缺、制度性欠缺、法治型欠缺、人文精神欠缺四個方面對此進行剖析[3];王雯姝指出,大學生學術道德缺失是由社會誠信缺失、學校教育缺位、學校管理滯后、大學生群體奮斗精神淡化和個體價值觀錯位所導致的[4]。
綜合國內外研究并結合實際工作經(jīng)驗,提出以下假設。
H1:學術不端行為受自身因素正向影響。
H2:學術不端行為受環(huán)境因素正向影響。
H3:學術不端行為受制度因素負向影響。
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包含自身因素、環(huán)境影響、制度因素和學術不端行為4大因素(潛變量)和14個觀測變量在內的變量體系(見表1)。
(二)模型構建
大學生學術不端的影響因素涉及的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不便直接量化,因此需要用結構方程進行其影響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分析(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是用變量的協(xié)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tǒng)計分析方法,常用于社會學、心理學、和經(jīng)濟學等領域中。結構方程模型可用于分析一些涉及潛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比一般的傳統(tǒng)方法更適合該類問題的分析。本文使用AMOS20.0軟件來完成模型的分析。
二、問卷調查與信度分析
(一)問卷調查
針對于大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影響因素設計了問卷,其中包含4個因素的14個指標。問卷中涉及的問題本文均使用李克特(Likert scale)5點量表法。問卷的初稿為46個問題,首先進行了預測試,在小范圍內進行了調查,通過刪減修改最終確定為40個問題。用最終確定的問卷對北京某高校學生進行了大樣本調查,通過問卷與訪談的方式發(fā)放了500份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450份,收回率占90%,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
(二)信度分析
為確保本次調查樣本的穩(wěn)定性與可靠性,本文對其進行了信度檢驗。依據(jù)克朗巴哈Alpha系數(shù)評價量表,最小接受的信度值為0.7,如不滿足條件需對量表設計重新設計。借助SPSS對4個潛變量進行信度檢驗,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制度因素、學術不端四個潛變量Alpha系數(shù)分別為0.722、0.712、0.798、0.703,均滿足條件,表明樣本的穩(wěn)定性與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模型實證分析
(一)擬合度檢驗及路徑分析
從檢驗結果來看,整體來說主要的統(tǒng)計量除了CFI值以外,其他都通過了適配的標準,說明大學生學術不端影響因素模型與觀測數(shù)據(jù)整體適配,模型的假設得到統(tǒng)計支持(見表2)。
由AMOS20.0的驗證結果得出,三個關鍵路徑系數(shù)的概率P值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P<0.05),除了制度因素路徑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估計值為負數(shù)外,其他的均為正數(shù)。其結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假設H1、H2、H3都得到了相應的驗證。
自身因素對學術不端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346,概率P<0.05,表明前者正向顯著影響后者;環(huán)境因素對學術不端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453,概率P<0.01,表明前者正向顯著影響后者;制度因素對學術不端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564,概率P<0.05,表明二者之間呈負相關。
(二)因素影響程度分析
總體來看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制度因素三個潛變量對學術不端的影響,制度因素(-0.56)的影響最大,環(huán)境因素(0.45)的影響次之,自身因素(0.35)的影響相對較小。
1.自身因素。自身因素4個影響因素中,僥幸心理(0.32)和就業(yè)壓力(0.29)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大,且概率P<0.05,均達到了顯著水平。學術壓力(0.26)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小。特別指出的是學術能力(-0.22)與學術不端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表明學術能力越強,學術不端反而會降低。相關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論。
2.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因素3個影響因素中,所有概率P<0.05,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對個人特質都有顯著影響。其中,同學影響(0.62)和社會風氣(0.50)兩個因素影響相對較大,教師素養(yǎng)(0.39)的影響相對較小。
3.制度因素。制度因素4個影響因素中,所有概率P<0.05,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各因素對學術不端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其中,懲處措施(-0.64)、誠信教育(-0.72)的影響較大,其次為政策執(zhí)行(-0.56),管理制度(-0.46)的影響較小。
4.學術不端。學術不端3個觀察變量中,所有概率P<0.05,均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各變量對學術不端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其中,作業(yè)抄襲(0.76)現(xiàn)象表現(xiàn)最為突出,其次為考試作弊(0.57),最后為論文造假(0.38)。
四、結論與建議
(一)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計量結果顯示僥幸心理、就業(yè)壓力、學術壓力可以誘使學生產(chǎn)生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學術能力較強的學生不易產(chǎn)生不端行為,而僥幸心理和就業(yè)壓力相較另外兩個因素影響更為顯著。因此,高校不僅要注重在學術學業(yè)層面上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術能力,制定科學培養(yǎng)方案以適當減輕學生學術壓力,更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一方面開展學生生涯規(guī)劃教育,加強就業(yè)指導,拓寬就業(yè)渠道,特別注意對應屆畢業(yè)生進行壓力疏導,以減少就業(yè)壓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要開展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不良心理,引導他們以積極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學業(yè)。
(二)營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
統(tǒng)計顯示,同學影響和社會風氣兩個因素對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產(chǎn)生起到了較大影響。大學時期的學生極易受到周圍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不良學術環(huán)境和氛圍不僅危害學生個人的成長,還會對整個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潛在損害,因此,學校、政府、社會都要為建立健康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肩負起責任。對于學校來講,要積極營造良好學風、校風,從寢室、班級做起,營造良好的學習互助氛圍,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自信心,增強其克服困難的能力。另外要對教師的學術素養(yǎng)進行嚴格審查,對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要通報批評,還要建立相應的評審機制。對于社會及政府部門來講,應該多渠道、多層面地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樹立優(yōu)秀的學術典范,要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構建良好的學術秩序。另外,由于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接觸密切,影響較深,因此特別要加強新媒體不良信息監(jiān)管力度,堅決遏制網(wǎng)絡上的不良信息蔓延到校園中來。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
本文的計量模型驗證了制度因素對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誠信教育、懲處措施、政策執(zhí)行都對學術不端行為有較大影響。當前,高校對于學生考試作弊行為已經(jīng)進行了嚴格的防范,但對于抄襲作業(yè)、論文造假等行為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在政策執(zhí)行上也不嚴格。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制度,不僅要做到全面有效,而且更要注重面對學術不端行為在政策執(zhí)行上的嚴格和規(guī)范。在調查中,仍然存在部分學生對學校政策規(guī)定不熟悉和不了解的情況,因此,應大力開展誠信教育,加強對政策制度和學術規(guī)范的解讀,確保發(fā)揮學校政策制度對于學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約束作用。
參考文獻:
[1]Davis M S,Riske M L,Seaman M.Research miscon-duct:an inquiry into etiology and stigma[R].Final Re-port Presented to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Am-herst,OH:Justice Research& Advocacy,Inc(2002).
[2]Barbara K Redman,Jon FMerz. Evaluating the over sighting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J].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Vol.12(2005),p.157-162.
[3]華正偉.略論大學生學術道德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7,(04):86-88.
[4]王雯姝,杜晶波.當前大學生學術道德缺失現(xiàn)象分析及引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03):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