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華嬌
這條消失的小路承載了人們憶苦思甜的情懷,更多的是對兒時的追憶。小孩子們光著腳丫在小路上嬉戲奔跑;趕集時鄉(xiāng)親們背著背簍,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兒的身影;還有那曾上坡下坎一口氣走幾里路都不覺得累的青春年華。
有一年回老家,返程時因為弄錯時間錯過了巴士,乘坐下一趟巴士又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我驀地想起兒時經(jīng)常走的那條捷徑——一條蜿蜒的山間小路。因太過熟悉,便毫無遲疑地踏上了那條曾走過千百次的路。
記憶中的山間小路要通過一個小山坡,山坡上的小路依舊曲折,只是山刺藤比從前更加茂密,曾經(jīng)不寬的小路變得更窄了。通過山坡走上莊稼地,兩邊雜草齊頭并茂,秋收后的干枯玉米桿歪歪斜斜地倒在地里,無人問津。想來,是秋收后的人們忙于晾曬糧食,無暇顧及地中情形。等到來年春暖花開時,自會有另一番熱鬧的情形吧。
穿過莊稼地,來到那條山石相間的山間小路。越走越發(fā)現(xiàn)前方無路,路邊的石縫中茅草叢生,加之長時間無人行走,荒草已經(jīng)成為了小路上的天然屏障。山刺藤也肆意地伸展到曾經(jīng)人們行走的山路上來,最終我只得放棄,擇道返回。無奈之時,想起魯迅先生的名言:“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里曾經(jīng)是有路的,但長久沒有人走,也就不再有路。
這條消失的小路承載了人們憶苦思甜的情懷,更多的是對兒時的追憶。小孩子們光著腳丫在小路上嬉戲奔跑;趕集時鄉(xiāng)親們背著背簍,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兒的身影;還有那曾上坡下坎一口氣走幾里路都不覺得累的青春年華。
如今,時代在變遷,科技在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們出行的道路,也經(jīng)歷了時代的變遷。新農(nóng)村發(fā)展,我們有了新的路,寬敞而平坦。曾經(jīng)高低不平的路上鋪上了厚厚的瀝青混凝土,遠遠看去宛如一條條玉龍,環(huán)繞住巍峨的大山,在祖國的錦繡河山上構(gòu)筑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越來越多的人開上了自家的汽車。在一條條平坦大道建成,為人們帶來更便捷的出行條件后,曾經(jīng)承載著人們出行的山間小路,漸漸地遠離我們。它仿佛一位完成了使命的老人,隱居在了山林之中。
我們懷念曾經(jīng)的山間小路,懷念曾經(jīng)的青春印記,因為山間小路承載了我們最美好的年華。但是,我們更加欣喜的是看到一條條公路的貫通,是這些平坦的大道帶我們走到了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