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光 吳麗娜
(陽江廣播電視臺,廣東 陽江 529500)
新聞是新聞理論的核心理念,新聞就是對最近新發(fā)生的社會事實的報道。而民生新聞則是對人民大眾近期新生的事情進行報道,只是在表現(xiàn)方法上與其他新聞有所不同。民生新聞在報刊、廣播、電視都有報道,電視民生新聞更深入更集中,讓大眾更容易詳細了解。民生新聞突破了傳播者遙不可及的形象,轉變?yōu)橛H民、普遍的形式。
2002年1月1日,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推出一檔新聞直播節(jié)目——《南京零距離》,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收視率不斷攀升[1]。《南京零距離》這種類型的新聞節(jié)目,在用“時政新聞”或者“社會新聞”對它進行新聞分類都不合適的時候,它的主創(chuàng)人員提出一新的新聞概念——民生新聞,用它來概括這類新聞似乎更加貼切,很快“民生新聞”這種新概念新聞便得到了新聞業(yè)界和學界的廣泛認同。
從2002年到今天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有17年的發(fā)展歷程,雖然在新聞方面它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依據(jù)電視民生新聞播出的核心概念與傳播方式來看,其前身早在其他的新聞里出現(xiàn)過。例如,早期的《東方時空》的延伸欄目《生活空間》[2]。按照其內容,電視民生新聞是有理可依的,其根據(jù)此前的消費類新聞報道的經驗重新改革修繕成型,特別是大眾生活類的消費報道。民生新聞的直播風格在其歷經發(fā)展的17年時間里,不斷完善、修改,最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風格、形式。民生新聞的內容由于更貼近大眾生活,所以其播出風格故事化、情節(jié)化、細節(jié)化,充滿幽默,一改此前不同類新聞的嚴肅、刻板、莊重的直播形式。另外,在其發(fā)展歷程里,還曾出現(xiàn)過“地方方言”版的民生新聞,很是有趣。也正是通過地方方言與大眾增強親近感,減小隔閡性,借此電視民生新聞招攏了一大批此前不喜歡電視民生新聞的觀眾。
以人為本是民生新聞報道的出發(fā)點。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大眾的生活質量有所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聲勢逐漸壯大起來[3]。首先就是國家想要對社會大眾的現(xiàn)狀有所了解,就必須找到好的方法,毫無疑問,電視民生新聞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很多地方的民生新聞已經成為政府職能部門接收群眾意見、反映群眾訴求的信息來源。社會這個大市場需要電視民生新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F(xiàn)階段大眾對于新聞類欄目的內容已經“審美疲勞”,所以很多電視臺對民生新聞自身內容進行了整改,致力于打造與大眾零距離的親切感,拉近與大眾的情感?,F(xiàn)在電視民生新聞,成為了百姓所喜歡的欄目,但是人云亦云,其中不乏一些跟風的行為。其次是國內電視民生新聞的水平參差不齊,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電視民生新聞只有短短5年的發(fā)展歷程,缺少專業(yè)人才,由于電視民生新聞的播出時長多為30~100分鐘,所以其工作框架需要大量的人力填充。最后要說的是現(xiàn)階段對于電視民生新聞最為明顯的問題,競爭的白熱化。當今社會,大到全國性頻道,小到市級頻道,大大小小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層出不窮,琳瑯滿目。這也就造成了現(xiàn)階段的民生新聞類型的節(jié)目內容重復、效果重疊、市場相沖等問題。
新聞的內容會制造輿論并且影響輿論,輿論是大眾在看過新聞后對其內容的評價與討論,其中含有人自身的思想,所以必須學會如何引導大眾輿論,就等于引導了大眾的思想。有專家對電視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進行了抽查,總結出電視民生新聞的幾個特征。首先電視民生新聞的題材較為廣泛,大到天災人禍,小至雞毛蒜皮,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其次是制造濃烈的現(xiàn)場感與渲染力,通過播出畫面引導觀眾自己得出結論。然后要說的就是新聞故事化、情節(jié)化,大多會通過選題策劃和編排組合加強輿論引導的效果。新聞的編輯大多會把事件報道進行復雜化,以此吸引大眾的廣泛關注,最后,電視民生新聞中騙局、傷害、死亡事件的報道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高。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造成了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單一,其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果增加。但是近年的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似乎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問題,并進行整改,即使其報道事件為負面事件,也是以正面角度出發(fā)進行報道,以此來調整大眾輿論的有效引導[4]。
對于電視民生新聞的調查,除了其現(xiàn)階段的幾個特征之外,專家組另外發(fā)現(xiàn)了其出現(xiàn)的問題[5]。第一點是生活導向略顯瑣碎,未能如實地反映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熱點。根據(jù)《關于輿論導向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得知,錯誤的輿論導向就是對現(xiàn)階段的所有能夠生成錯誤引導與影響的輿論。其對大眾的思維、意識等方面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負面影響。第二點就是新聞背景深度不足,逐漸轉變?yōu)橹饔^片面的主持人評論?,F(xiàn)階段的民生新聞內容并沒有和社會背景做參照,致使電視民生新聞的背景單一枯燥,乃至深度不足。第三點情感成分太過于濃厚,以至于感性蓋過理性的事件分析。導致輿論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過感性。最后一點,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沒有把握好層次分布,孰輕孰重,對于現(xiàn)階段的社會轉型期的了解不夠深入。
致使電視民生新聞輿論出現(xiàn)導向偏差的原因,首當其沖的就是對社會認知不足。首先,受眾需要看清社會現(xiàn)階段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轉型期。社會穩(wěn)定時期,新聞輿論可以通過磨合慢慢地適應和引導,但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輿論飄搖動蕩,極少有機會來長時間地進行輿論引導。如此一來,只能將期望全部放在了新聞媒體的身上,所以新聞媒體對于轉型時期的社會輿論非常重要。其次要說的,是電視民生新聞對于節(jié)目轟動效果的過分要求。這也是導致社會輿論出現(xiàn)偏誤的一大因素[6]。部分民生新聞主持人為了創(chuàng)造更高的收視率,過分追求轟動效果,所以往往會對社會所發(fā)生的事件夸大其詞,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利益誘惑也是造成錯誤輿論導向的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層出不窮。現(xiàn)階段各工種企業(yè)高層貪污腐敗,性質惡劣,其中也包括新聞媒體行業(yè),而媒體又是制造社會輿論的承載主體。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媒體新聞工作者,不論位置的高低,其職業(yè)道德應該是高尚純潔的。
電視民生新聞相較于其他類型新聞,更加貼近打大眾、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愛,而且受眾面積廣泛。電視民生新聞一直以來都保持著良好的收視率,這也為引導輿論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關于如何做好輿論導向的問題,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國外媒體的經驗教訓。美國作為一個倡導自由民主的國家,在社會轉型的初期也是遇到了電視民生新聞史上的“黑幕”,而且還延伸出了“調查性新聞”,這也是此類新聞的出處。那么美國是如何解決的呢?美國在社會轉型完成初期,針對“黑幕”事件進行了深入調查與解析報道,選擇了直面“黑幕”不回避的處理態(tài)度。然后,隨著“黑幕”調查的深入,新聞媒體發(fā)揮作用,及時地站出來引導人們的思維和社會輿論[7]。
我國現(xiàn)階段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輿論很重要,所以電視民生新聞的作用被無限放大。民生新聞的受眾是百姓,受眾面積較廣,所以輿論影響力很大。只有電視民生新聞能夠很好地順應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時代背景,才能加快社會轉型進度,做好大眾輿論引導,為國家社會轉型貢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