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敦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規(guī)定,必修課程的文言文閱讀與鑒賞要達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一目標?!镀胀ǜ叩葘W校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語文)》在古詩文閱讀中明確提出“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要求。
由此可見,高中文言文學習的落腳點就是文言文翻譯。
學生經(jīng)過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學習,已初步掌握了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積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不過,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結構理解不很清晰,缺乏句法概念。就文言文的學習來講基本上是背誦識記。顯然,這樣的學法無法適應高中文言文學習。如何讓學生找到學會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從而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致力于文言文教學的摸索,總結出了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式的文言文翻譯法。實踐證明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根本還是文句翻譯。“翻譯”就是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牛鼻子”。
“一個中心”,簡言之就是動詞中心。申曉龍教授在《漢語人文精神論》提到,“據(jù)我們抽樣統(tǒng)計:上古漢語動詞句占71.71%,名詞句占20.67%”,這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以動詞為中心的。理解并翻譯文言文語句首先要抓住文句中的動詞,然后找著這個動作是誰發(fā)出的,這個動作指向什么,這個動作受到什么的修飾或限制,從而理清句子的文脈,打通句子的文意。比如:“空自苦無人之地”(《蘇武傳》)句中“苦”顯然是動詞“受苦”,誰受苦,即前文的“子卿”;如何受苦,“空自”即自己白白地;在哪受苦,“無人之地”即荒無人煙的地方。另外,以“動詞中心”為抓手,就能準確地理解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及其使動用法。
“兩個基本點”就是語氣和語序。
關于語氣,張世祿先生認為,漢語句子的根本性質及其所以成立的要素不是結構形式的問題,而是語氣。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廣義的語氣包括語義和語勢。所謂語義,指正和反、定與不定、虛和實等等的區(qū)別。所謂語勢,指說話的輕或重、緩或急。語氣本質上來說是句子表達功能的標志,這一特點在文言文中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F(xiàn)代漢語談到語氣一般是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分別的語法范疇。不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承載這一語法功能的通常是虛詞,只不過古代漢語虛詞的語法功能更加多樣化。清代袁仁林《虛字說》里說:“……此無從以實詞見也,則有虛字托之,而其聲如聞,其意自見,故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蔽恼碌囊謸P頓挫,氣韻的順暢與否,情感的抒發(fā)都與虛詞的運用有關。文言文中虛詞出現(xiàn)的頻率高,而且同一個虛詞在不同的語法位置上具有不同的語法功能,清代學者劉淇《助字辯略序》認為,“構文之道,不過虛字實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蓋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墜之際,軒輊異情,虛字一乖,判于燕越……一字之失,一句為之蹉跎,一句之誤,通篇為之梗塞。”這段話點明了作文時安排虛詞的重要,同樣也說明掌握虛詞的重要。所以,將文言文正確地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必須先把虛詞處理好。
一個令人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許多高中文言文翻譯教輔材料,包括教材的課下注釋以及教師用的教學參考書上的譯文常常忽略一些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或語焉不詳。清代袁仁林《虛字說》解釋“乎”“與”“耶”三個虛詞,分辨其不同作用:乎字氣足,與字氣嫩,耶字氣更柔婉。一則實疑未定者,一則謙退帶疑者,一則無疑托語者。如此解釋,可以說精要極了。雖說我們無法達到這個程度,但必須弄清楚虛詞的表情達意功能。比如《燭之武退秦師》“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高中文言文詳解與閱讀》(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的翻譯是:“我沒有能夠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形勢危急而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很不利?。 惫P者以為,把“是寡人之過也”譯成“這是我的過錯”,從高考得分這個角度來說不能算錯,然而如果從理解文言文這一角度來說翻譯得還欠火候。這樣的翻譯忽略了句中的“也”,稍加斟酌,不難理解,“也”表達出說話者一種愧疚感,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當加上“啊”。再者,“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钡淖g文——“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很不利??!”欠缺在于沒有把說話者言辭當中那份堅定決絕的語氣表現(xiàn)出來。如果在譯文中加上“一定”或“肯定”一次,就會體現(xiàn)出說話者話中有話綿里藏針的語言風格,很有意味。柳宗元在《復杜溫夫書》里把虛詞表達的辭氣即語氣分為傳信和傳疑,他指出,所謂乎、與、耶、哉夫者,疑詞也;矣、耳、焉、也者,決詞也??梢姽湃嗽谡Z言表達方面,十分重視虛詞的運用。因此我們在理解和翻譯文言文時要認真體味虛詞的語氣作用。
關于語序,我們知道漢語語法最大的特點是重語序。語序也就是詞的順序,即句子中各個成分排列的先后順序。古今漢語在語序方面沒有太大的變化。不過,立足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反觀文言文的語序,主要的差別有這樣幾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賓語前置,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充當賓語的代詞或名詞提到了動詞謂語的前面。有時候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部分肯定句也把賓語提前,通常使用“唯(惟)……是……”句式。
定語后置,一般情況有兩種模式:一是名詞(中心詞)+之+形容詞(修飾詞作定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中“利”和“強”就是后置的定語成分;二是名詞(中心詞)+動詞+者,“動詞+者”就是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結構,通常放在中心詞的后面。前者的“之”和后者的“者”常被看做定語后置的標志。
狀語后置,在文言文里并不是所有的狀語成分都放在了動詞謂語的后面,只有介賓短語作狀語才后置。有時介詞被省略掉。這里不再贅述。
因此,理解和翻譯時要注意上述幾種特殊句式,把它們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一般語序要求調整過來。
[作者通聯(lián):山東青島開發(fā)區(qū)致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