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qū)大口屯高級中學 高艷芝
學習既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敞開心扉,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會正確自如地表達,同時也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
教師在授課中,要放得足夠、收得準時,放得有度、收得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講授《蜀道難》一課時,在學生充分誦讀和明確詩歌內容以及重點體現(xiàn)手法的基礎上,我們一起探討詩歌的主旨。我提出問題:作者從蜀道的由來,行走蜀道的感受,蜀道地勢之高、地形之險以及守道之人等多方面寫蜀道之難,這中間有的是正面直接寫其難,也有一些是從側面寫其難,綜合運用了想象、夸張、襯托、烘托等多種方法。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李白為何會一直強調“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把蜀道描繪得那樣艱苦或者說李白寫蜀道的艱苦有何特別的用意?有一學生說李白有意通過蜀道的艱難,闡明人的一生行走道路的艱難;另一學生講李白是在慨嘆從政道路上的艱難。
我肯定了兩名學生的觀點,并給出此詩主旨的多項選擇:一是對自己的朋友真切關心;二是表達自己從政道路的艱難;三是挖苦當時的蜀地長官章仇兼瓊;四是諷刺安史之亂后唐玄宗進入四川;五是即事成篇,沒有別的含義。
我對這五種說法作了簡要說明,然后讓學生從中找到不同說法的依據(jù)。一學生認為主旨是送朋友,其依據(jù)是“問君西游何時還”。一學生認為主旨是惦念杜甫,依據(jù)是“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一學生透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認為詩人想表明從政道路上的艱難。一學生找到了勸唐玄宗不要入蜀的依據(jù):“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經討論,學生的意見都集中在以蜀道喻仕途艱難和功業(yè)難成上。我又告訴學生,今人通過考證證明其中的一點見解是經不起推敲的,不是與歷史記載的不相符合,就是與當時的時間對不上。我認為把各類材料的理論引入教學中,再對疑點進行探討,既認可學生的觀點,又適時點撥,放與收的關系處理得比較成功。收放之中,成就了一次精彩的教學。
合作探究學習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相互鼓勵,相互協(xié)助,一起進步。我在教學中非??粗卣{動學生的主動性,并倡議自主、互助、鉆研的學習方法。
例如: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解析和評判周瑜這個角色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互助研究討論。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學生紛紛發(fā)表看法:風流倜儻的儒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描寫周瑜,為何還要寫小喬;環(huán)繞赤壁可以想念的人還有很多,蘇軾為何唯獨想念周瑜一人……學生燃起頓悟的火光,恰是語文教學疑惑研究方面的一個入手點。
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次進行交流探討。小組交流探討結束后,學生再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看法1:主要是為了渲染周瑜的老成持重,前途無量?!靶坛跫蘖恕保瑐鬟f出郎才女貌,甜蜜美好。
看法2:通過下表的對比,我們很容易就知道蘇軾懷古的想法是為了表達情感和感嘆自己。
姓名建功年齡職務際遇外貌婚姻周瑜二十多歲東吳都督功成名就英俊儒雅幸福美滿蘇軾四十多歲團練副使(虛職)功業(yè)未成早生華發(fā)屢遭不幸
課堂上,教師恰當?shù)貦C動一點、放手一點,就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要能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此時的我被學生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精神所感染,也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第三次進行交流探討,暢所欲言得出結論:景色描寫“亂石、驚濤、浪花”烘托豪杰魄力,景和人相輔相成。由此不難看出,在授課過程中,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尤其關鍵。
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教師給學生留出積極學習研究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思考,大膽質疑,包括挑戰(zhàn)教師,這樣的課堂是有生機的。
例如:我在講《套中人》這篇小說時,主人公別里科夫的生命竟結束于女友華連卡的幾聲哈哈大笑中。小說的這個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產生疑惑:專制的別里科夫究竟是怎么死的?應該說他的身體狀況不是主要誘因,別里科夫為什么會如此脆弱,別里科夫死前的心情怎樣,這些問題是學生深入閱讀本文時所產生的,是學生在品讀細節(jié)的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于是,我果斷地作出決定,給學生自由思考探究的空間。
沒想到,一浪蕩出千層波,教室里掀起了亢奮而又激烈的辯論。學生紛紛給出了讓人信服的理由,有學生認為,小說主人公別里科夫的死亡具有戲劇性。別里科夫總是幻想著給自己裏上很多華麗的外表,為自己創(chuàng)造件沒有危險的外衣。別里科夫的口頭語“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來”,就是最給力的證據(jù)。也有學生認為,小說通過別里科夫個性舉動的浮夸,諷刺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還有的學生認為,別里科夫的死亡有如下幾個原因:因為“結束了預想的婚事”,生計于他再也沒有任何意思,他悲傷、難過而死亡;漫畫的事情讓別里科夫感到尷尬,讓他感到無處藏身,于是因害怕而死亡;他的未婚妻華連卡取笑他,使別里科夫對社會生活非常絕望,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學生的答案不得不讓我佩服,他們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想也讓我刮目相看。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無疑是對課文情感和內容理解的進一步深化。透過學生們的疑問和答案,我知道學生們從辯論中收獲了很多。通過這節(jié)課,我也有所領悟:課堂預設如果有彈性空間,就將學生質疑答問的時間預留出來,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從容。這也充分說明從學情出發(fā)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教學。
高中語文講授就是教師在上課時使用課本作為范例,教會學生聽說讀寫。
例如:在講授《祝?!芬徽n的時候,學生們對祥林嫂的形象印象深刻。祥林嫂勤快、樸實、剛強,可是在封建的禮節(jié)與道德和封建迷信的多重抨擊以及人們的閑言碎語中,祥林嫂連基本的做人的權利都沒有爭取到,最后被世俗殘害了。
為訓練學生刻畫角色的本領,我設計了“猜猜他是誰”課堂活動——在你成長的道路上,誰給你留下了深切的記憶,請運用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寫出來。其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他身材魁梧,目光如炬,戴著一副眼鏡。他著裝樸素,言語詼諧風趣,待人溫和。上課時,他妙語連珠,啟發(fā)我們思維;下課后,他噓寒問暖,關心我們成長。他經典的口頭語就是“再想想,誰還愿意發(fā)表看法?”
在這次練筆活動中,多數(shù)學生的描寫生動具體,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特色。開展這樣的活動,能夠錘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技能。這樣的教學指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大膽質疑,積極辯論,使學生在觀點碰撞中產生絢爛的火花,更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
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強烈互動意愿的課堂。教師和學生之間,或者是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共同發(fā)展。進而使學生在與課本的互動中燃起頓悟的火光,使教室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思想交匯的場所,師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