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西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蕭大亨(1532—1612),字夏卿,號岳峰,明山東泰安(今泰安市)人,蕭大亨一生為官四十余年,歷任榆次令、河南按察僉事、山西參政、右僉都御史、宣府(今河北宣化)巡撫,萬歷二十年(1592),蕭大亨在宣大總督任上,晉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一職。至萬歷二十三年(1595),蕭大亨出任刑部尚書。萬歷三十一年(1603),蕭大亨加少保頭銜,萬歷三十二年(1604),朝廷將蕭大亨的刑部尚書之職改任為兵部尚書,但仍兼理刑部尚書。萬歷三十五年,晉少傅,四十年(1612 年)二月,以兵部尚書致仕,卒于家。蕭大亨死后,明王朝追封他為太傅,明神宗敕令為“已故兵部尚書蕭大亨累著邊功,予祭如例,仍加祭一壇,開壙合葬”[1](P1982)。
關于蕭大亨生平事跡的史料記載較少,主要在他本人的墓志銘及明史資料中有一些零星的文獻記載。蕭大亨所處的16 世紀30 年代至17 世紀初是明蒙關系發(fā)展復雜多變的時期,從嘉靖戰(zhàn)亂不斷一直到隆慶年間和平互市的轉變,直至萬歷時期的“逆革順賞”等變化,蕭大亨就是在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經(jīng)歷了其人生事業(yè)的巔峰。他一生的業(yè)績多與明蒙關系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并能夠站在明蒙和平友好的立場上,以明蒙關系和平發(fā)展為大局,處理好明蒙之間的各種突發(fā)事件。
隆慶四年(1570 年),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不滿俺答汗奪取自己的聘妾而投奔明朝,明廷充分利用把汗那吉降明這一契機,與俺答汗雙方交換人質(zhì),圓滿地解決了把汗那吉事件,為實現(xiàn)與蒙古方面的和解互市提供了有利條件。蕭大亨不僅親自經(jīng)歷了此次事件,他還是封貢互市的堅定支持者,另據(jù)吳道南《蕭公墓表》載:蕭公赴陜,“總督王襄毅公(崇古)與籌邊事,雅重之?!盵2](P269)從中可以看出,蕭大亨與當時的總督王崇古關系密切,從他們關系密切來看,在這些邊事商議中王崇古曾采納蕭大亨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受到“隆慶和議”的影響,明廷先后在大同、宣府、延綏、寧夏、甘肅等地開設馬市十一處。蕭大亨也積極促進明蒙互市的建立,配合王崇古同蒙古土默特部、哈喇慎部和鄂爾多斯部開展互市工作。據(jù)《蕭少傅年譜》記載,“榆林虜?shù)每钍腥缧?,實自公始”[3](P272),即在蕭氏的積極籌措下,明朝開設了同蒙古鄂爾多斯部的榆林馬市,他還注重處理同蒙古各部的關系,“參酌撫賞互市,著為例,虜遂帖服”[4](P266)。在“隆慶和議”初定之時,蕭大亨的這些措施,對加強協(xié)約,維護和平,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蕭大亨在治邊的有效功績,多次受到明朝的褒獎,隆慶五年(1571),以“賢能卓異”承賜衣鈔,同年十一月,又“以陜西貢市事竣,賞虜酋吉能彩段四表里,五彩纻絲衣一襲……效勞諸臣總督戴才……僉事蕭大亨……等,各賞銀幣有差”[5](P319)。
“隆慶和議”的達成以及封貢互市的建立和維護,是明蒙關系在一定歷史時期變化的必然趨勢,更主要的是和平互市是順應了明蒙關系發(fā)展的主流, 符合明蒙雙方統(tǒng)治階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諸多因素長期積淀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蕭大亨在這一歷史轉變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他也是這一政策堅定的支持者和維護者。“隆慶和議”的達成,使明蒙關系得到改善。這是蒙古各部經(jīng)濟需求的表現(xiàn),也是在蕭大亨等一批政治人物影響下的結果,這些綜合因素促使明蒙關系在長時間碰撞交流后明朝對蒙政策的轉變。
蕭大亨能從明朝整體利害及明蒙關系的大局著眼,不計個人安危,積極維護明蒙和平關系。在蕭大亨就任宣大總督之前,他就曾單槍匹馬出邊與蒙古首領見面。李維楨《蕭少保年譜序》記載,萬歷九年(1581)蕭大亨任宣府巡撫不久,俺答汗去世,其子黃臺吉為順義王。黃臺吉素無威信,蒙古一時陷于混亂,喀喇沁的哈不慎(本名來三兀兒)屢次入侵明邊,其兄青把都為喀喇沁部領主,力圖約束哈不慎的侵邊行為。萬歷十三年(1585),蕭大亨“單騎出塞,諭兩酋,兩酋聽命”,從而避免了矛盾升級。蕭大亨身為巡撫,能夠單騎出邊面諭青把都兒、哈不慎兄弟,表現(xiàn)出他的有勇有謀和維護明蒙和平友好關系的決心。
萬歷十八年(1590),順義王扯力克與忠順夫人三娘子護送三世達賴喇嘛的骨灰入藏,途徑青海地區(qū)時,在火落赤、真相等人的建議和引導下,青海地區(qū)蒙古諸部違反和議赤兵進攻明王朝,大肆搶掠并殺死岷洮副總兵劉聯(lián)芳及其官兵數(shù)千人,史稱“洮河之變”。為此,明王朝敕諭暫停順義王扯力克的市賞二十萬兩。“敕宣大督撫扯酋市賞暫行停止,俟其悔悟方為奏請報可”[6](P808)。作為宣大總督的蕭大亨,又一次被歷史推到了處理與青海蒙古軍事沖突的第一線,他的主戰(zhàn)或主和的意見,對明王朝解決青海軍事沖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蕭大亨聲討順義王扯力克的“背德之罪”,讓其他沒有西行參與叛亂的蒙古諸部各司其事,使蒙古各部了解明王朝“撫順剿逆”的政策;第二,按照朝廷的旨意,明王朝對扯力克部停止市賞,但是并沒有停止與其他蒙古各部開展貢市,來取得其他蒙古各部的恩信;第三,蕭大亨數(shù)次修書力勸順義王扯力克東歸,并向扯力克發(fā)出最后通牒,使扯力克曉之利害,盡早東歸;第四,蕭大亨同時“因其順逆,以定賞罰”,使宣府附近的青把都部不敢趁機東犯,薊遼、新平、守口附近的兀慎等部馴服如故,即使率部西進的不他失禮部,亦未敢入掠莽剌、捏工川。一時萬分緊張的氣氛,漸次緩和下來[7](P22)。第五,采取軍事行動,打擊青海蒙古最為強大的火落赤部,以此震懾青海蒙古諸部,加速其分化瓦解。蕭大亨的這一處理方式遭到一些朝廷大臣的反對,他們上書萬歷皇帝說,扯力克的市賞已被皇帝下詔暫停,但是“總督蕭大亨若罔聞知,仍令互市易馬”,這是對皇帝的違抗,有損我天朝威嚴。萬歷皇帝并沒有處罰蕭大亨,說:“虜情當分別順逆。前停革市賞,止扯酋一枝,其安靜保塞者豈得一概禁絕?”[8](P811)表達了對蕭大亨這一做法的肯定與支持。其實,蕭大亨的這一治邊思想,有利于明蒙封貢互市的和平相處,扯力克率部前往青海發(fā)生沖突是有損明朝權威,不能因懲罰扯力克犯錯而牽連其他未參與的蒙古部落,這樣處理有失公平,也難以服眾。蕭大亨還數(shù)次修書告諭扯力克,敦其還巢,使宣府附近的喀喇沁部不敢趁機東犯。[9](P179)萬歷十九年(1591),扯力克最終東歸,其在正月向明王朝謝罪請歸,并歸還了在北擄者三百余人,馬匹一百多匹,盔甲及衣物亦各如數(shù)。此時,在明王朝的護送下,扯力克、三娘子、不他失禮及把漢砒吉等率部東歸。十月,蕭大亨上疏朝廷:“扯酋、套虜東歸,甘、固似屬無事?!敝链?,困擾明蒙多年的“洮河之變”終于圓滿解決了。
當時內(nèi)閣次輔王錫爵在致蕭大亨的書函中,對蕭大亨處理“洮河之變”給予了很高的贊賞,書函記載:“經(jīng)略公(按指鄭洛)頃雖伸威于西,然照顧東邊諸虜不及。門下(按指蕭大亨)一面堤防,一面撫諭,先使虜巢勿動,以待扯酋之歸,此救斗不控拳,其勞效豈在經(jīng)略之下也!”[10](P22)此書函將蕭大亨在處理“洮河之變”中的功績與兵部尚書鄭洛等齊,是極高的贊譽。蕭大亨在此次危機處理中,針對當時明蒙關系以及明王朝的經(jīng)濟實力,堅決地反對用武力訴諸蒙古,這是十分明智的。明朝當時無論從政治格局還是綜合國力上,都無力再次陷入同蒙古無休止的廝殺之中,而且不用戰(zhàn)爭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也是民心所向,最終使明朝避免了一場以明蒙和平關系為賭注的戰(zhàn)爭。
萬歷十八年(1590)六月,內(nèi)附明朝的蒙古族部落史二官兒、車達雞兩部落頭領于宣府延慶邊境率眾叛投右翼蒙古,震動朝野。史、車二部叛逃后,時常侵擾明蒙邊境地區(qū),劍拔弩張,明蒙關系面臨著重大考驗。此時的扯力克也已東歸回到駐地土默特,并不斷向明朝索要因“洮河之變”停止的三年市賞。這兩件棘手的問題又使明王朝陷入兩難境地。蕭大亨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即明王朝不應該與蒙古關系徹底決裂,但是也不能輕易答應扯力克的要求。認為應該利用扯力克因“洮河之變”破壞二十余年的明蒙友好關系來彌補其過錯,其策略就是扯力克須將史、車二酋擒拿并獻于明王朝,以表誠意,明王朝同意補償對其的市賞并恢復互市關系。歷史記載,蕭大亨與鄭洛共同商議對策,并一起上疏奏稱:“徹哩克(指扯力克)已委罪浩而齊(火落赤)等,具見輸誠。況其部落皆已歸巢,不宜以一人之罪概絕諸部。消往日之恩,開將來之隙,臣未見其可。今史二外叛,屢犯邊疆,若令順義王縛獻以著信,然后酌議市賞,在我固未為失策也?!盵11](P1858)疏入,此議為明神宗所采納。蕭大亨利用武力震懾和蒙古內(nèi)部各種矛盾及利益關系對扯力克施加壓力,三娘子以俺答汗獻漢人趙全于明,得以實現(xiàn)封貢互市的友好關系為利,極力勸說扯力克效仿俺答汗縛獻叛酋,繼續(xù)與明王朝友好往來,再加上蕭大亨的恩威并施,使得扯力克最終下定決心與史、車二酋決裂。至萬歷二十年(1592)四月,扯力克設計誘捕史二官等大小頭目獻于明王朝,“虜王因令五路臺吉將史二擒縛,由宣府之西路獻入”[12](P212)。自此,歷時三年的史、車二部叛逃事件以及扯力克要求回復三年市賞和開放互市,最終都得以圓滿解決。
從史、車二酋叛亂事件可以看出,蕭大亨對于圓滿處理叛逃事件功不可沒。事件發(fā)生后,蕭大亨就有了自己的計劃與處理方式, 他利用蒙古內(nèi)部各種矛盾及利益關系,以夷制夷,實現(xiàn)一石二鳥之計,主張議和來避免明蒙和平關系的決裂及軍事沖突的再次發(fā)生。既可以加強明蒙關系的友好往來,停止敵對沖突,又可以讓扯力克來解決史、車二部的叛逃問題,使其演變成蒙古內(nèi)部事宜,明王朝坐收漁翁之利。尤其是對扯力克要求回復三年市賞及互市,蕭大亨堅持與蒙古互市,巡按直隸御史張鶴鳴上奏說,扯力克的市賞已奉皇帝的旨令革除了,可是“總督蕭大亨若罔聞知,仍令互市易馬”。并建言第三代順義王扯力克縛獻叛將史酋,然后酌議市賞。他的建議最終得到明神宗的支持。在事件的處理過程中,朝中有人反對,有人中傷,有人參奏,但蕭大亨仍堅持己見,據(jù)理力爭,對反對者的論調(diào)逐個駁斥,最終他的建議獲得了皇帝與一些內(nèi)閣的認可。蕭大亨按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實行,成功解決了蒙古叛亂事件,化解了明蒙關系危機,表現(xiàn)出蕭大亨對于明蒙和平關系的極力維護和處理問題的獨到見解。
款貢之初,明王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還有其他蒙古封建貴族六十多人被明朝授予都督、指揮、千百戶等官職。隨著俺答汗的去世,此時的右翼蒙古各部落在推舉順義王的繼承人上發(fā)生了分歧。在順義王的繼承方面明蒙雙方都很關注,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明蒙封貢互市政策的開展及明蒙和平共處的延續(xù)。蕭大亨對當時繼嗣問題看得十分清楚,順義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能盡快確立人選,必定會使蒙古諸部群龍無首、四分五裂,明蒙長期和平相處的關系將會導致破裂。據(jù)《蕭少傅年譜》說:“虜王(指俺答)物故,群夷觀望,三娘子恃其故寵,有他謀。公(指蕭大亨)言王長子黃臺吉嫡長當立,宜早定,以安其心?!盵3](P272)明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便急速派大臣鄭洛、蕭大亨前去勸說三娘子,在蕭大亨等恩威并施下,三娘子為了顧全大局,也是出于對明蒙關系的考慮,最終同意與黃臺吉成婚。明王朝冊封黃臺吉為順義王,三娘子再次被封為忠順夫人,最終,因俺答汗逝世所帶來的順義王繼嗣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正因如此,在萬歷十一年皇帝重賞在黃臺吉襲封順義王事中有功之臣時,蕭大亨也得到了相應的賞賜:“錄北虜黃酋嗣封禮成功,升總督鄭洛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巡撫胡來貢、蕭大亨各升俸一級,纻絲二表里……”[13](P575)
隨著新的蒙古貴族勢力的興起,蒙古地區(qū)勢力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穩(wěn)定明蒙關系,維護封貢互市及和平友好關系的良好局面,蕭大亨力促調(diào)整蒙古新貴族的封爵。萬歷十七年(1589),蕭大亨由兵部右侍郎升任宣大總督。剛一上任,他就根據(jù)蒙古的請求,對蒙古貴族的封賞作了調(diào)整,并且得到神宗皇帝的批準?!睹鲗嶄洝酚涊d:“宣大總督蕭大亨等言,順義王扯力克入貢,乞?qū)⒏髑醪肯滦谝娜烁鲀?、猛克臺吉等二十七名,照例量升百戶職銜;夷婦沙赤星比妓(蒙古貴族稱呼妻妾的一種稱呼)等五口,照例給賞;設剌克炭臺吉等準襲伊父龍虎將軍、指揮同知、千百戶等官;其虜王與各官每枝頒敕一道,從之”[14](P779)??梢钥闯鍪挻蠛嗔λ]第四代順義王扯力克的請求,上疏朝廷對新興蒙古貴族的封官授賞等一一給予滿足,促進封貢調(diào)整,這些調(diào)整對維護明蒙和平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歷史文獻在順義王的繼嗣問題上大多對宣大總督記載較多,但是對宣府巡撫蕭大亨記載寥寥無幾,這使得后人在研究蕭大亨處理三代順義王繼嗣問題上捉襟見肘。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輔助的史料看出,蕭大亨在處理順義王的繼嗣問題上是正確的,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有利于明蒙關系的和平相處,在促進明蒙友好關系方面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蕭大亨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是明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他一生都在明蒙關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他是封建士大夫階級,其政治、軍事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其時代的局限,但這不會抹煞他的歷史作用。他一生的業(yè)績多與明朝的北部邊疆建設和維護明蒙關系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他能夠站在明蒙和平友好的立場下,處理好各種突發(fā)事件。特別是他在北部邊防重鎮(zhèn)為官時期,也是明蒙關系處在局部戰(zhàn)爭向封貢互市的和平關系轉變的重要時期,蕭大亨有幸親歷這一重要時刻,他圓滿地處理了明蒙封貢互市、“洮河之變”、順義王繼嗣問題、平定蒙古叛亂等事件,在當時的明蒙關系中有著顯著的功績,只不過其維系款貢互市政策更為突出而已。如今,眾多明史學者研究16 世紀明代史、中國邊疆史、民族史的領域,涉及到明朝的北部防御和明蒙關系等歷史問題,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蕭大亨的名字,特別是蒙古的社會歷史風俗方面,蕭大亨更是功不可沒,他所著《北虜風俗》在以后的蒙古史研究中被學者廣為引用,是了解明代蒙古社會風貌的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蕭大亨的歷史功績對于當時明蒙關系的發(fā)展,穩(wěn)定明蒙友好關系,促進雙方人民的交往融合,特別是對蒙古社會的進步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