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小城子鄉(xiāng)中心小學)
深度教學是近些年提出的重要概念,強調(diào)教學過程將新的知識融入到學生已有認知構(gòu)造中,以鞏固及提升學習水平。深度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強調(diào)引導學生知識探究深度,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深刻的理解,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具體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引導課堂教學走向融合,教學過程將教材文本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深度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可充分體驗及感悟文章的情感,并對文本進行深度的解讀,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感,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一課時,教師可緊扣文章題目“難忘”這一詞語,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及理解人們的喜悅心情。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分析,如指導學生分析“清清的水,潑啊,灑呀!周總理和傣族人們笑著,跳著,是那么開心?!蓖ㄟ^對這一句子分析,讓學生體會到語句中表達的傣族民眾的喜悅及歡快知情。此外,再引導學生對文中“周總理身穿對襟白褂……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這一段進行分析,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群眾對節(jié)日的“難忘”之情。課堂中,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理解深刻,抓住關(guān)鍵的詞句,深度理解及體會文章思想內(nèi)涵,并使學生的學習導向深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引導學生的思維,可采取提問的方式,以為教學目標的落實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深度教學的具體實施,需緊緊圍繞課程標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及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走向,指出需確立明晰的教學目標,因為設立目標后才不至于教學偏離方向。
學生思維的引導上,若采取提問的方式,提問的設計上需基于教材,具體的課堂提問設計需深度分析及解析教材,掌握課程教學任務及價值取向,同時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及發(fā)展目標,以借助提問來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天游峰的掃路人》這一課時,在學生閱讀文章前,可為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文章所用的外貌描寫與自己平常所使用的方法有哪些不同?文章為何將兩段外貌描寫分開表述?文章中的幾處外貌描寫表達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針對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可讓學生產(chǎn)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及動力,且通過學生解答上述問題,還可以讓學生對課程知識獲得深層的理解。思維的深度融合,除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程相關(guān)知識外,同時還喚起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將問題探究指向?qū)W生主動探究能力的形成與提升,不知不覺中激活及鍛煉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目標及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目的。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為此語文課程需走向簡約,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語文相關(guān)知識。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語文課程實際上承載很多包袱,常常是超負荷進行,如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的教師常一味地追求課堂的與眾不同,尋找教學突破點;此外部分教師還在語文課堂中強行滲透道德教育,這讓語文課程常常承載太多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對此,教師需盡可能地剔除掉與課文不相關(guān)的問題,以讓學生有更多時間細細品味課文,如此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講解,教師需轉(zhuǎn)變傳統(tǒng)單一的語言表述方式,運用視頻或圖片等多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可簡單地掌握課程結(jié)構(gòu)。在課堂中,針對文章中的重難點內(nèi)容,相關(guān)教師可以借助微課這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用戶感悟文章的寫作方法、思想情感,如此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語文課堂教學中,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課堂變得簡約,可讓學生細細品味及掌握課程相關(guān)知識,繼而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魅力。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背景下,相關(guān)教師需重新審視語文課程教學,將課堂引導深度教學層面。在具體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對于深度教學實施,教師可加入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及教學工具,打破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的迷局,以促使課堂教學高效的進行,真正落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