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鳳娟,胡小秋,梁宏業(yè),劉志濤
(1.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2.遼寧慶陽特種化工有限公司,遼寧 遼陽 111002; 3.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目前,發(fā)射藥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擠出成型法[1],在擠壓過程中存在很多影響藥成品質量的因素,包括擠壓過程的工藝參數和模具的結構參數等。發(fā)射藥在擠出過程中,模具受到擠壓機的機頭壓力和藥流阻力作用,二者作用下容易使模針發(fā)生變形甚至斷裂,從而導致發(fā)射藥成品出現(xiàn)“松質”、“內聚”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發(fā)射藥的燃燒效率[2]。目前針對發(fā)射藥模具結構參數的研究較多,陳富華等[3]對模具收縮角大小及成型段長度進行了研究,有效地延長了模具的使用壽命。擠出成型的工藝參數包括溫度、壓力和擠出速度等。擠壓過程中的溫度主要取決于模具內壁溫度和發(fā)射藥物料的預熱溫度,它影響著發(fā)射藥物料的流動及變形。溫度升高時,發(fā)射藥物料的表觀剪切黏度降低,藥料流動性增強[4]。
從400MN大型模鍛壓力機的溫度場分析[5],到汽車消聲器的壓力場及溫度場分析[6],計算流體力學因其高效率、低成本等優(yōu)點成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手段。本研究對發(fā)射藥擠壓成型過程中流場的溫度參數進行討論分析,并對模具與發(fā)射藥物料流場間的共軛傳熱關系進行研究,由于流體求解器同時具備流體與固體傳熱計算能力,故直接采用流體求解器Fluent軟件對發(fā)射藥擠壓過程進行求解。
選取的是19孔模具,內弧厚為2.5mm,外弧厚與內弧厚之比為1,即外弧厚也為2.5mm。針排布情況為:中心1根針,第二層6根針,最外層12根針。用Proe軟件建立3D模型如圖1所示。
1.2.1 流變模型的選取
發(fā)射藥物料流動時,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大,分子相互作用力會減弱,剪切黏度下降,發(fā)射藥流體表現(xiàn)出“剪切變稀”的行為,是典型的非牛頓假塑性流體。本研究選用Bird-Carreau模型來描述發(fā)射藥的流變學特征,對發(fā)射藥的擠出過程進行模擬。當聚合物非等溫流動時,考慮溫度對流動過程的影響,故選用Arrhenius模型來描述黏度與溫度的變化關系為:
(1)
發(fā)射藥的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系遵循阿倫尼烏斯關系式,基于剪切速率的黏度關系遵循Bird-Carreau關系式,故在ANSYS中通常表示為如下公式:
(2)
式中:α為活化能與熱力學常數之比;Tα為參考溫度;η∞為無窮大剪切黏度;η0為零剪切黏度;λ為時間常數;n為非牛頓指數。在本研究中,溫度單位一律按照攝氏度算,故T0=-273.15℃。此時式中未知參數還有α、Tα、η∞、η0、λ、n,用Matlab擬合[7-9]得出各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Bird-Carreau模型材料參數Table 1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of Bird-Carreau model
1.2.2 模型邊界條件及材料參數的設定
流體與固體傳熱耦合的過程主要包括:流體流動換熱、流體和固體間的熱量傳遞以及固體間的熱傳導3個主要方面。溫度在發(fā)射藥擠壓流場中分布主要由模具自身導熱、模具與發(fā)射藥流體間的耦合換熱及發(fā)射藥自身預熱等決定。
本研究中某雙基發(fā)射藥的成型過程,高分子材料在80℃附近有狀態(tài)的改變,故選取加溫至80~95℃的發(fā)射藥物料,并將模具外表面設為加載溫度面,初定加熱溫度范圍同樣為80~95℃,以5℃為一個梯度,進行數值模擬實驗。
流體模型材料的密度ρ為1650kg/m3,比熱容c為1000J/(kg·K),熱傳導率k為0.0454W/(m·K)。擠壓流體為不可壓縮的黏性層流流體,入口速度為0.09mm/s,出口壓強為0(相對大氣壓)。
模具材料選用Cr12MoV,密度ρ為7850kg/m3,比熱容c為460J/(kg·K),熱傳導率k為44W/(m·K)。
以模具中心線上入口向下10mm的一點作為坐標原點,建立三維坐標系,藥料流動方向為z軸正向。由于模具外表面溫度與發(fā)射藥物料擠出溫度一致,故整個流場域的溫度變化不大。
為了考察不同加熱溫度對發(fā)射藥物料流場壓力分布的影響,利用Tecplot后處理軟件,對不同加熱溫度情況下的流場壓力分布進行分析。圖2為發(fā)射藥物料整體的流場壓力分布圖,圖3為YZ截面發(fā)射藥物料的壓力分布云圖和不同溫度下YZ截面提取y=2mm線上的壓力分布曲線。
從圖2和圖3可以看出,發(fā)射藥物料流場壓力從入口到出口漸漸減小,入口處中間的壓力大于邊緣壓力,是整個流場壓力最大的區(qū)域。這是由于發(fā)射藥物料在向下擠壓時,由于下方針架的阻擋,使得該部位受壓嚴重,故入口處的中間部位壓力最大。從縱截面來看,不同加熱溫度下入口處的壓力變化最為顯著,沿著發(fā)射藥物料的流動方向,壓力變化開始縮小,出口處壓力都趨于0。
為了更細致地研究流場不同成型區(qū)域的壓力分布情況,選取了幾組XY截面壓力分布如圖4所示。其中圖4 (a)、(c)、(e)、(g)分別對應發(fā)射藥物料加溫到80℃時的流場入口截面、收縮段截面、收縮段與成型段分界面、成型段截面的溫度分布云圖;圖4 (b)、(d)、(f)、(h)則分別對應不同發(fā)射藥物料加熱溫度時的入口截面、收縮段截面、收縮段與成型段交界面、成型段截面的中心線處的溫度分布曲線。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發(fā)射藥物料加熱溫度的升高,流場的壓力隨之下降。從橫向分布來看,入口處的壓降隨升溫變化較為明顯,邊緣處降幅最大,平均值達到了8.36%左右;中間區(qū)域的降幅僅次于邊緣,平均值達到了6.8%左右。從壓縮段向下,同一溫度下截面的壓力變化逐漸減小,從13%降到2%左右,成型壓力變化保證在3%以下,這樣有利于發(fā)射藥物料的受壓均勻,從而保證各區(qū)域疏密程度大致相同。
發(fā)射藥物料在擠壓流動時,流場在受模具約束的同時對模具也產生反作用力,導致模具產生一系列形變,主要體現(xiàn)在徑向的模針針距的變化上。圖5為發(fā)射藥物料加溫到80℃時針架受擠壓產生的針距徑向變化圖。
從圖5中可以看出,針距總體變化較小,最大變化發(fā)生在最外層針處。縱向來看,所有針的最大針距變化發(fā)生在出口處。為了探究溫度對模針針距的影響,采集了各模具加熱溫度下的模針最大針距變化數值,溫度為80、85、90、95℃時模針最大針距變形分別為0.9040、0.8526、0.8075、0.7694mm。從而得出,模針的最大針距變化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其變化約呈線性遞減趨勢,關系式為lmax=-0.009×t+1.641,模具加溫到95℃時系列模針的針距變化最小。這是由于內外壓差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從而導致模針針距變化逐漸減小。
根據數值模擬計算溫度要求,分別做了4組溫度下的發(fā)射藥擠出成型試驗。將藥料在保溫裝置里分別加溫到80、85、90和95℃,在擠壓過程中對包含模具在內的整個藥缸進行恒溫試驗。通過沖頭位置處的壓力傳感器記錄擠壓過程的壓力變化,得到入口處藥料壓力變化曲線如圖6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升高,入口處壓力隨之下降,不同溫度的壓力變化趨勢大致相似。溫度差值為5℃時,發(fā)射藥物料的流場壓力平均變化率約為13.5%。取各自溫度的壓力平均值,與數值模擬的發(fā)射藥物料流場入口壓力值作比較,如圖7所示。
由圖7可以看出,壓力隨溫度變化近似成線性關系,且發(fā)射藥物料的流場入口壓力隨溫度增加呈遞減的線性變化。模擬計算與試驗數據總體的變化趨勢是相同的,但考慮到直接加溫對象不同(模擬計算時模具只對外表面加溫,試驗時是對整體模具保溫進行加工的)、試驗誤差(模擬計算時設定發(fā)射藥物料的入口溫度,試驗時物料從保溫箱轉移到模具會引起一些溫差)、模具熱量從外表面?zhèn)鬟f到內表面引起的溫度差異等原因,模擬計算結果與試驗結果有一定差異,不同溫度下模擬計算值與試驗值的平均變化率約為36%。
由于模針在擠壓試驗時受力而向中心聚攏,從而導致發(fā)射藥成品的藥孔向內偏,即外弧厚變大,內弧厚變小。其外弧厚偏距變化示意圖如圖8所示。
通過使用Image-Pro軟件,對發(fā)射藥成品的外弧厚偏距進行測量分析,記錄下不同藥溫時成品的偏距差異,外弧厚偏距統(tǒng)計如表2所示。
表2 外弧厚偏距統(tǒng)計表Table 2 Statistics of offset distance of propellants′ outer web
注:2e1、2e2為圖8所示位置的弧厚;Δ2e1、Δ2e2為圖8所示位置的弧厚偏差。
綜合圖8的藥孔分布圖,再結合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由于水平方向上分布兩組模針,且內層模針也有內聚行為,導致兩組外弧厚偏距不同。隨著溫度的升高,偏距逐漸減小,這與模擬計算結果一致。探究不同溫度下的平均偏距,發(fā)現(xiàn)其隨溫度呈線性遞減關系,關系式為Δei=-0.007×t+1.53,故在試驗溫度范圍內,95℃時擠壓藥成品的偏移量最小。
(1)根據模擬計算結果得出:發(fā)射藥流場壓力從入口到出口逐漸減小,出口截面壓力變化范圍最?。辉诩訙刂?0~95℃時,隨著發(fā)射藥溫度的升高,流場總體壓力隨之下降,同時模針的最大針距變化量減小。
(2)試驗數據證實了模擬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得出擠壓壓力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擠壓藥成品的外弧厚偏距也隨溫度升高而逐漸減小,但偏距較大。溶劑法的舊模具已經不能滿足無溶劑法制備工藝需求,需要對模具進行優(yōu)化設計以期達到成品要求。
(3)試驗和模擬計算的結果揭示了溫度對發(fā)射藥物料流場的壓力及發(fā)射藥成品外弧厚偏距的影響,為發(fā)射藥模具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及成型溫度的選取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