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群,盧良錦,劉明生,胡建春,廖冬蓮
(龍巖市永定區(qū)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100)
慢性腎臟?。╟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發(fā)病率近年來呈現(xiàn)出上升以及年輕化的趨勢,而治療較為棘手,預(yù)后較差,尤其是發(fā)展到終末期,則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等方式來延續(xù)生命,但治療費用昂貴且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較高,因此對于 CKD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1]。以往資料顯示:中藥灌腸聯(lián)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療效顯著,能夠改善臨床癥狀以及腎功能多項指標[2]。近年來,筆者應(yīng)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脾腎氣虛濕濁內(nèi)蘊型慢性腎臟?。–KD)4期42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腎衰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指南》[3]的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 ① 年齡25~60歲,停用中藥治療3個月以上,證屬脾腎氣虛濕濁內(nèi)蘊型的CKD 4期患者;② 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 伴有嚴重心、腦、肺、肝等重要器官疾病及中風(fēng)偏癱患者;②急腹癥及腹部手術(shù)后嚴重并發(fā)癥患者;③ 妊娠、腹腔腫瘤、動靜脈瘤、嚴重痔瘡患者;④ 精神疾病患者;⑤ 不配合研究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7年9月于我院診治的脾腎氣虛濕濁內(nèi)蘊型CKD 4期患者8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2.50±17.50)歲;病程 3 月~3 a,平均(2.36±0.33) a;疾病類型:糖尿病腎病 6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6例,高血壓腎病5例,腎盂腎炎4例,痛風(fēng)性腎病11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 26~60歲,平均(43.00±18.00)歲;病程 3月~3 a,平均(2.38±0.35) a;疾病類型:糖尿病腎病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6例,高血壓腎病6例,腎盂腎炎5例,痛風(fēng)性腎病1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予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糾正酸堿平衡、糾正貧血、控制血壓等常規(guī)西藥治療,并配合大黃碳酸氫鈉(福州海王福藥制藥有限公司)口服,3~6片/次,3次/d。15 d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2.1.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半夏瀉心湯加減口服及中藥灌腸治療。半夏瀉心湯藥物組成:姜半夏15 g,黃連6 g,黃芩10 g,干姜10 g,炙甘草 6 g,大棗 10 g,新開河參 10 g(另燉兌入)。加減:痞悶納呆且伴有惡心嘔吐者加橘皮10 g,茯苓15 g,竹茹10 g;顏面四肢浮腫者加豬苓10 g,車前子10 g,澤瀉10 g;乏力倦怠者加白術(shù)10 g,炙黃芪30 g,當歸10 g;形寒腰膝酸軟者減黃芩、黃連,加淫羊藿10 g,附子10 g;皮膚瘙癢者加地膚子10 g,白鮮皮10 g,蛇床子5 g;頭暈?zāi)垦C黠@者加天麻10 g,鉤藤 10 g,石決明 15 g。每日1劑,分 2次服用。15 d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中藥灌腸方:生大黃30 g,生牡蠣50 g。濃煎取汁150 mL,確保灌腸藥液溫度在37~40℃?;颊弑3謧?cè)臥位,高位保留灌腸,保留時間2 h,而后用300~500 mL清水清潔灌腸。每日1次。連續(xù)灌腸10 d為1個療程,休息5 d后,繼續(xù)下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4]。中藥灌腸治療前,患者需要盡量排便。
2.2 療效觀察
2.2.1 觀察方法 ① 臨床癥狀評分:主要觀察惡心嘔吐、顏面四肢浮腫、痞悶納呆、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皮膚瘙癢等,按癥狀輕重分為4級。0分:無癥狀;1分:偶有癥狀但不明顯,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2分:癥狀較為常見,輕度影響日常工作生活;3分:癥狀嚴重,頻繁出現(xiàn),且影響工作及生活[5]。②實驗室指標:檢測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Cr)、血尿素(UREA)、血磷(P)等。
2.2.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5]進行評定。①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CCr增加大于30%,Cr降低大于30%。② 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CCr增加大于15%而小于30%,Cr降低大于15%而小于30%。③ 穩(wěn)定:臨床癥狀有所改善,CCr無降低或有所增加,但小于15%,Cr無增加或稍有降低,但小于15%。④ 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CCr降低,Cr增加。
2.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
3.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組別對照組n 42觀察組倦怠乏力2.17±0.47 1.18±0.411)2.48±0.45 0.77±0.321)2)4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惡心嘔吐2.46±0.49 1.32±0.381)2.48±0.49 0.78±0.311)2)顏面四肢浮腫2.22±0.68 1.36±0.391)2.20±0.68 0.95±0.461)2)痞悶納呆1.91±0.47 0.99±0.461)1.88±0.45 0.67±0.421)2)腰膝酸軟2.17±0.56 1.24±0.421)2.15±0.54 0.88±0.361)2)皮膚瘙癢1.70±0.68 1.11±0.321)1.68±0.64 0.72±0.251)2)
3.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表3 2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P /(mmol/L)1.67±0.27 1.31±0.091)1.66±0.26 1.06±0.091)2)組別對照組n 42觀察組42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cr/(mL/min)25.57±5.13 29.96±7.751)25.02±5.23 33.36±2.361)2)Cr/(μmol/L)550.23±110.20 401.23±85.021)551.08±110.20 335.02±89.321)2)UREA/(mmol/L)18.20±10.02 15.22±3.261)17.32±3.56 11.92±2.701)2)
腎臟慢性、進行性的損傷導(dǎo)致腎臟出現(xiàn)萎縮,腎功能不足為不可逆的,患者大多表現(xiàn)為電解質(zhì)失衡、貧血、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酸堿失衡、骨礦物質(zhì)代謝紊亂等,并會逐漸累及到全身的各個系統(tǒng)。CKD 4期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瘙癢和疲勞、水腫、貧血、血尿等癥狀,在祖國醫(yī)學(xué)中屬于“水腫”“關(guān)格”“溺毒”“腎勞”等范疇,具有本虛標實、氣機不暢、濕濁內(nèi)蘊、寒熱錯雜等特征,脾腎氣虛濕濁內(nèi)蘊是常見的正虛邪實證型[7],所以治療需要遵循化濕降濁、扶正祛邪等原則[6]。半夏瀉心湯是《傷寒論》中記載的廣泛應(yīng)用于治療中氣虛弱,濕濁內(nèi)蘊的經(jīng)方,具有調(diào)中養(yǎng)胃,降濁止嘔之功效[8]。方中半夏除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黃芩、黃連清熱消痞;干姜溫中散邪;新開河參大補元氣、補臟腑之氣;大棗甘溫益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中藥灌腸治療是通過腸道進行吸收,能夠避免藥物對消化系統(tǒng)的刺激,吸收效果更佳,因此患者耐受度大大提高。灌腸藥物生大黃,具有通腑泄?jié)?、活血化瘀等作用?];牡蠣具有收斂、安神的功效,與大黃相輔相成,促進毒素以及尿素氮能夠排泄。兩種療法合用能夠有效改善惡心嘔吐、顏面四肢浮腫、痞悶納呆、倦怠乏力、皮膚瘙癢等多項癥狀,有效降低機體 Cr、UREA、P 水平,增加 CCr,改善腎臟功能,從而改善腎衰竭癥狀,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癥狀評分、多項腎功能指標以及治療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半夏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脾腎氣虛濕濁內(nèi)蘊型CKD 4期患者在臨床中可行,可有效改善腎功能指標以及多項癥狀,充分發(fā)揮祖國醫(yī)學(xué)治療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