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服務社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功能之一,社會科學成果只有經過轉化,才能體現其社會價值?,F行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標準及科研管理體制等因素制約了研究成果的轉化。當前,應通過制定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法、創(chuàng)新科研管理機制、完善成果評價機制等措施,進一步促進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
關鍵詞:社會科學;成果轉化;評價機制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4.017
[中圖分類號]G64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9)04-0090-05
近年來,《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的出臺,既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據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承擔各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4萬多項,出版著作約11萬部,發(fā)表論文131萬篇,提交各類咨政報告4.3萬篇[1],這些成果展現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的增強與研究水平的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大多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率低,社會科學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的不協調現象已影響其自身的繁榮發(fā)展。因此,加快社會科學成果的及時轉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科學成果轉化類型
社會科學成果是指對社會科學領域某些未知的或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探索,通常是一些較為籠統(tǒng)抽象的思想、觀點和理論,一般通過論文、著作、研究報告、調查報告、譯著、譯文、工具書、學術普及讀物、軟件、教材、影像資料等形式表現出來,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或社會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成果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精神產品,經過轉化,對社會現實產生影響,以發(fā)揮其社會功能。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有以下幾種類型:(1)以建議方案、決策參考和咨詢服務等形式解決社會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問題,研究成果被直接應用和推廣;(2)研究成果在整個科學體系內轉化,如基礎理論成果向應用研究轉化等;(3)研究成果通過媒介向大眾傳播,提升國民社會科學素質及道德境界等;(4)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創(chuàng)新人才[2]。社會科學成果只有應用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其社會價值。
二、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現狀
據《全國普通高等學??萍冀y(tǒng)計年報表(人文、社科類)》(2009—2017年)數據顯示,高校社會科學成果中,人均研究與咨詢報告的提交數和采納數分別為2.43項/百人和 1.18項/百人[3],這表明高校社會科學成果雖然豐碩,但轉化效率低下、轉化成效不明顯。以遼寧省為例,社會科學成果轉化速度慢、轉化率低,大量的社會科學成果只是作為“論文成果”“著作成果”“鑒定成果”等被束之高閣[4],未體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研究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遠未充分發(fā)揮。
(二)影響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因素分析
1. 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社會科學界五路大軍——高校、社會科學院、黨校(行政學院)、科研院所、黨政研究機構,作為社會科學成果供給的主體,如何讓研究成果進入政府部門的決策領域與實際領域,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作為社會科學成果的應用主體,如何獲得真正需求的研究成果,他們之間缺乏溝通機制,這種社會科學成果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溝通渠道的缺失[5],阻礙了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
現階段,對于大量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缺乏一套搜集整理、研究處理、結果反饋的渠道和轉化機制[6];而對于應用對策研究成果,實現其順利轉化,一般需要經過呈報、決策、形成政策、政策貫徹等多個環(huán)節(jié)[5]。調查CNKI“2018年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數據顯示,大連金普新區(qū)設施農業(yè)發(fā)展對策研究、甘井子區(qū)跨境電商營商環(huán)境評估研究、中山區(qū)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需求分析及對策研究、市政府精準扶貧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等幾十篇成果,是當前市委市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并結合實際調研而成,是關注大連經濟、社會、文化與民生等方面的社會科學成果,由于現行轉化機制不健全,其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遠未發(fā)揮出來。
近年來刊發(fā)于內參的《關于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qū)建設的研究》《培育我市縣域經濟新動能的思路與對策》《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動能轉換的基本路徑》《加快我市政策性農業(yè)保險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建議》《推進我市低收入鄉(xiāng)村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以信息化推進我市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議》等成果得到領導批示后轉相關部門。但是,對于這些批示成果,相關工作部門是否認真討論與落實,是否借鑒、采納專家學者的意見,在政策制定后是否反饋有關部門等缺乏監(jiān)督,可能會使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無法實現其社會價值。如果建議被采納后反饋給專家學者,對于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是積極的促進與推動應用研究的動力。
2. 現行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問題。全面、合理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辦法,對于促進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社會科學成果的價值是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的統(tǒng)一,對于基礎理論成果的評價,重點考核其學術價值,以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性作為其評價的主要標準;應用性成果應以社會效益作為其評價的主要標準,即以對社會發(fā)展重點難點問題的針對性、對策的可操作性及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等為指標[7]。
作為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勞動,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價值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檢驗后才會逐漸被社會認可和接受?!蛾P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要求,在評價社會科學成果時,堅持同行評價和社會評價相協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銜接、當前評價和長遠評價相補充[8]。而現行的以量化評價為主導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體現的是成果的時效性,這與社會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不相符合,其評價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導致了大多數社會科學成果僅以期刊發(fā)表、職稱評定、成果獲獎、領導批示等形式體現。
目前,從總體上看,社會科學評價體系、評價辦法嚴重滯后。我國高校人文學科學術評價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成果級別和成果數量的評價模式,這種科研量化指標體系不科學[9],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職稱評定方面,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沒有納入職稱評審指標體系中,應用型研究成果在職稱評定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蒲锌己酥饕哉撐臄盗?、刊物級別,著作數量、出版社級別,課題數量、課題級別等為評價指標[2],關注的是研究成果被轉摘和引用的頻度與獲獎情況等;而成果的應用價值及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所占權重不大,缺乏可操作性的質量指標以及數量與質量相統(tǒng)一的評價體系。二是在社會科學成果評獎方面, 評獎標準比較注重論文和著作,而應用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少。
3.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自身問題。長期以來實行的科研管理與考核制度中,缺乏針對應用類社會科學成果的考核指標,導致社會科學工作者對成果應用轉化意識淡薄。目前,社會科學研究普遍存在重立項輕質量的現象,科研成果數量可觀,但精品少、原創(chuàng)性成果少、值得推廣轉化的社會科學成果少[4]。許多社會科學工作者囿于專業(yè)角度和興趣,更多地關注基礎理論研究,對社會熱點問題與社會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問題關注度不夠,其研究成果缺乏針對性與可行性,往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
三、促進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建議
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哲學社會科學參與黨委政府決策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得到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大[10]。把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運用于各項決策中,運用于解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向決策咨詢、教育教學等方面轉化,是繁榮和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當務之急。
(一)出臺國家層面的保障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及多項政策措施[11],激勵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自然科學領域相比,社會科學領域應加緊立法步伐。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已明確強調,要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立法工作。學者劉白駒在1989年第2期《當代法學》上發(fā)表了“社會科學立法問題初探”一文,呼吁制定“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法”和“社會科學獎勵法”等。有學者建議,盡快制定“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5],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明確政府和社會各界在社會科學轉化應用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把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截至目前,盡管已有多個省份發(fā)布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如《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2019年)規(guī)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應當為公眾提供哲學社會科學普及作品和服務,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12],但我國尚沒有一部關于社會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等的法律規(guī)定。
(二)創(chuàng)新科研管理工作機制
哲學社會科學界要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庫”“智囊團”,哲學社會科學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革。黨委和政府要經常向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問題。目前,地方社會科學院、各級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技廳(局)、科協、?。ㄊ校┪惺摇⒔y(tǒng)戰(zhàn)部等每年定期發(fā)布課題,在這項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在選題立項指南上,課題發(fā)布單位要加強政策引導,重點扶持有利于產生經濟社會效益的應用學科研究,把是否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作為其核心要素;二是要實行政策傾斜,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爭取橫向課題和項目,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6],與地方黨委、政府、職能部門等加強聯系,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科研管理部門應積極探索社會科學成果的后續(xù)管理模式,嘗試用市場化的手段[13],以促進研究成果運用于黨和政府決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擴大成果的社會效應。
(三)暢通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
1. 建立智庫成果報告制度,拓寬成果應用轉化渠道,提高轉化效率[14]。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與有關職能部門建立固定聯系制度,建立、完善定期向領導和領導機關呈報成果制度[7],實行重大決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等,拓寬政府與研究機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
2. 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的社會影響力。一是建立健全重大社會科學成果發(fā)布制度,通過舉辦新聞發(fā)布會、座談會、論壇等,使社會公眾及時了解社會科學成果。二是加大對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的推廣普及,充分發(fā)揮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的作用,推動優(yōu)秀成果更多更及時地應用于實際,使研究成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更加緊密結合。《大連日報》自2013年起開設了大連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社會科學院)推薦欄目,定期發(fā)布大連市各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科學專家成果,這也是對公眾普及社會科學知識的有益形式。
3. 加強社會科學成果數據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建立信息共享網絡平臺[2],開展應用性社會科學成果的信息統(tǒng)計,建立社會科學成果庫,實現成果共享,為成果及時轉化搭建網絡平臺?!渡轿魇≌軐W社會科學普及條例》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普及信息化建設,構建方便快捷、資源共享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信息化平臺[12]。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建立的“一網兩平臺”搭建了全國社會科學系統(tǒng)和廣大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社會科學信息、展示科研成果的渠道[15]。
4. 鼓勵和支持社會科學研究機構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開展咨詢活動,與黨政有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以及社會公眾加強信息溝通,及時了解社會各階層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現實需求和信息反饋。《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2014年)規(guī)定,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應當結合學科優(yōu)勢,組織、指導、支持本機構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社會科學普及和研究成果應用,面向公眾舉辦講座、提供咨詢,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高??萍紕?chuàng)新成果轉化中心的建設為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借鑒,建立健全社會科學成果走向市場的中介服務機制,發(fā)展信息咨詢與中介服務機構[5],推進社會科學成果的有償轉讓。
(四)完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機制
為推進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標準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應健全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加快建立社會科學成果分類評價模式?!耙詫W術質量、社會影響、實際效果為衡量標準,完善以質量創(chuàng)新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辦法,構建用戶評價、同行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指標體系。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和激勵機制”[14]。對應用對策研究成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方面,國內多所高校已做了有益嘗試,先后制定出臺了決策咨詢成果的評價辦法。2014年中山大學制定了《中山大學關于加強決策研究的實施辦法(試行)》,從制度上針對成果分類評價進行了探索,將決策研究成果納入科研評價體系中,建立了與論文類研究成果評價體系相對應的決策研究成果評價體系[16]。
有學者提出,以法規(guī)方式確立哲學社會科學的評價標準,應涵蓋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包括戰(zhàn)略研究)成果的評價和研究工作的評價[17]。一是要健全完善同行評議制度,建立開放的成果同行評議大數據平臺和開展評價數據資源建設;二是大力推進優(yōu)秀成果和代表作評價,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三是探索建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介評價機構的資格認證和監(jiān)督管理制度[18]。2017年,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先后發(fā)布規(guī)定,將師生在網絡媒體中發(fā)表的優(yōu)秀成果納入學術成果考核體系之中[19],強調學術成果的社會評價,這是對推進研究成果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有益嘗試。
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和崗位聘任過程中,應以成果轉化和應用后的效益水平、社會影響為標準,進一步強化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工作的關聯度,有學者提出學術評價和應用評價相結合、普通評價和特殊評價相結合的建議[9]。《江西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2017年)、《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促進條例》(2016年)、《遼寧省科學技術普及辦法》(2011年)等都對有關部門、單位在組織社會科學專業(yè)技術職務資格評定時,應當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成果作為綜合評價與考核的依據之一作了規(guī)定。《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規(guī)定,對推動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產生重大作用或者取得顯著社會效益的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的主要作者,同等條件下,可以優(yōu)先推薦申報相關專業(yè)技術職務資格。
此外,還要建立激勵機制。對于應用對策研究成果被決策部門和實際工作部門采納,并用于實踐而產生積極效果,及時給予獎勵。在社會科學成果評獎方面,對于這一類應用對策研究成果應優(yōu)先考慮,設立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獎”等。
(五)社會科學工作者抓準研究視角
以應用對策研究促進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對策研究[14]。社會科學工作者應在研究中樹立對策意識和問題意識,把理論研究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同推動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面向社會,面向大眾,面向國際,應用研究要凸顯自身價值和功能,把黨和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相關部門進行配合,為黨和政府出謀劃策,服務地方,促進成果的轉化應用。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立足現實,把新發(fā)展理念貫徹到社會科學研究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從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六)提升全民社會科學素養(yǎng)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12]。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履行其所承擔的強大的社會職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需要全民社會科學意識的提高,需要黨委政府、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及其他部門工作者的相互配合、通力協作。社會科學普及是實現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轉化的重要手段,社會科學普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胡浩.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高校要走在前列——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解讀《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7-06-22(01).
[2]鄭文濤.關于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對策的思考[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8(2).
[3]徐巍.“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困境的成因及對策探析[J].天津科技,2019(6).
[4]劉春霞.當前遼寧省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問題研究[D].東北大學,2009.
[5]鄭文濤.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機制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6]朱妙寬,朱海平. 應該重視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應用[J].東方論壇,2015(4).
[7]謝瑾嵐.加快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3(4).
[8]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的意見[EB/OL].(2011-11-07)[2019-06-13].http://old.moe.gov.cn//puld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3-zcej/201111/xxgk_126301.html.
[9]解 雯.構建和完善以代表作為核心的人文學科學術評價體系[J].高教論壇,2015(5).
[10]劉云山在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會議上講話. [EB/OL].(2006-04-24)[2019-06-13].http://www.gov.cn/jrzg/2006-04/24/content_263068.htm.
[11]汝緒偉,李海波,陳 娜.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
[12]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條例[EB/OL].(2019-03-26)[2019-07-11].http://sx.people.com.cn/n2/2019/03/26/c189130-32775541.html.
[13]任宗哲,卜曉軍.對地方高校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社會服務功能的思考[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6).
[14]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EB/OL].(2017-06-16)[2019-06-13].http:/www.gov.cn/xinwen/2017-05/16/content_5194467.htm.
[15]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發(fā)揮社會科學聯作用 促進成果轉化[C]//全國社會科聯工作會議主題發(fā)言文集,2010:158.
[16]姜帆,黃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思考及建議[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16(4).
[17]牟 岱.鞏固繁榮成果重在加快哲學社會科學立法[J].黨政干部學刊,2011(8).
[18]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評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 (2016-08-25)[2019-0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609/t20160920_281586.html.
[19]沈 丹,張福穎. 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社會評價——學術期刊評價指標與服務創(chuàng)新[J].中國編輯,2010(12).
責任編輯:劉 ? 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