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摘 要] 當前我國文化傳播的進程滯后于經(jīng)濟發(fā)展,已成為民族復興的短板。因此,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際效果。我國的宗教文化要納入國家意識形態(tài)管理和建設的范疇,并確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地位。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大體是從文化傳播主體、文化傳播理念和文化傳播手段等方面來推進的。
[關鍵詞] 中華文化;文化傳播;文化安全;宗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8)12-0040-05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決議。會議強調(diào):“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創(chuàng)新內(nèi)容形式和體制機制,拓展渠道平臺,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增強中華文化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睍h重申了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根本宗旨,這對于我們今后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路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毋庸諱言,當前我國文化傳播的進程滯后于經(jīng)濟發(fā)展,已成為民族復興的短板。因此,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要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際效果。
近年來,我國雖然通過一些舉措促進了中華文化向世界各國的傳播,但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傳播效果相比,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常常因遇到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而不盡如人意,這些問題總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3個方面:
(一)文化沖突問題
首先是我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渠道較為單一,導致一些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懷有戒心。如2014年6月,美國大學教授聯(lián)合會呼吁美國近百所大學取消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或進行重新談判,他們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分支機構(gòu)”,有違“學術自由”。其次是以歐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裔人士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長久以來的歧視性思維作祟使然。如華裔女演員汪可盈改掉中國姓氏才參演了美國大熱電視劇,美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用“chinaman”等詞匯辱華等。最后,由于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以及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價值觀、宗教習俗存在差異,加上語言翻譯方面的誤讀,使得中國文化在“走出去”過程中也在不斷遭遇阻力。譬如《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形象與中國自古以來豬的傳統(tǒng)形象,就不宜在中東地區(qū)進行推廣傳播等等,諸如此類。
(二)文化安全問題
在當代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毫無疑問應該有文化禁區(qū),如根本指導思想、社會主流價值觀等,都是不容受到外來思想侵蝕和挑釁的,因此要慎之又慎,以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在現(xiàn)今的文化對外傳播領域,西方化的文化、學術、宗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在截至2017年9月國內(nèi)總票房居前10位的電影中,國外大片就占據(jù)了7席之多。在學術研究中,也有很多地方將西方標準搬到中國,尤其在經(jīng)濟學領域,言必稱西方× ×理論與× ×思想等。并且,《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2014)》明確指出:“境外宗教滲透勢力已經(jīng)把觸角伸向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滲透態(tài)勢愈演愈烈。”而這一情況沒有引起我國一些地方宗教管理部門的足夠重視,有的地方甚至將新建的基督教教堂作為政績加以宣傳,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
(三)文化傳播的定位與載體問題
美國輸出美劇、好萊塢等代表美國英雄主義與國家自由主義的思想文化;日本輸出動漫、料理等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鮮明特色的文化產(chǎn)品,形成了文化傳播的合力;韓國輸出流行音樂、韓劇等代表當今韓國文化發(fā)展主流與韓國思想的文化產(chǎn)品,在世界上形成影響力頗大的“韓流”?!洞箝L今》因為有了韓劇作為載體,使韓國傳統(tǒng)料理、傳統(tǒng)服飾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也使得韓國料理餐廳在中國遍地開花。日本動漫形象因為有了電影和COSPLAY(英文Costume Play的簡寫,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作品、游戲中的角色)的推廣,才使得日本動漫在世界上形成區(qū)別于美國動畫的經(jīng)典形象和文化潮流,從而使日本傳統(tǒng)料理、日本傳統(tǒng)服飾、日本傳統(tǒng)音樂等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里約奧運會閉幕式上播放的8分鐘宣傳片,沒有出現(xiàn)日本的和服、藝伎及在世界米其林餐廳中占據(jù)眾多席位、已被外國人接受的日本料理,而是出現(xiàn)了馬里奧、動漫等代表城市新興形象與文化特色的場景。而反觀中國在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中仍處于單純展示文化特色、文化技藝的階段,如書法、京劇、民樂等,沒有將文化產(chǎn)品帶來的效應與世界流行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即尚未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和有效載體。拋開市場壓力等因素,輸出文化必然要輸出能夠與世界接軌、代表當今潮流與展現(xiàn)國家文化特色的文化產(chǎn)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概括而言,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大體是從文化傳播主體、文化傳播理念和文化傳播手段等方面來推進的。譬如,從文化傳播主體的角度而言,就是從國家推廣、民間交往和個體傳播3個層面展開的;從文化傳播理念的角度而言,又包含了文化精神的確立、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設、文化制度的保障、文化產(chǎn)品的輸出和文化服務的支撐幾個方面的協(xié)調(diào)推進;從文化傳播手段的角度而言,則大體囊括對外文化教育、對外文化貿(mào)易和跨國人口遷移等諸多方面的同步實施。
然而,除上述路徑外,筆者認為,我國在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進程中,還有如下幾方面有待完善,需要今后認真加以研究并付諸具體改進。
(一)基于文化規(guī)律編制文化沖突預案
當今世界,激烈的文化沖突影響著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歷史上也曾大力進行對外文化傳播的唐宋時期,文化沖突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大有規(guī)律可循;有些問題看似流星即逝,實則反復出現(xiàn),如文化沖突、貿(mào)易通道暢通、文化安全等問題。既然這些問題一再出現(xiàn),那么,也就具有編制文化沖突預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該預案可以通過建立資源庫,為遇到文化沖突問題的團體或個人提供查詢服務。
首先,可以從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進行,國家層面的資源庫主要供政府和涉及文化安全的相關部門參考和進行內(nèi)部決策;社會層面的資源庫則面向廣大公眾開放。
其次,資源庫的運營方式可采取收費、個別板塊收費,甚至免費方式。如果國別文化研究成果豐富,還可以將其中一部分對境外開放,形成世界文化交流共享平臺,客觀上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譬如,該資源庫具體條目可以包括國別文化寶典、常見文化沖突應對方法和補救大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匯編、文化安全風險評估、文化安全商業(yè)保險等內(nèi)容板塊。
最后,還需要由國家以“一帶一路”名義牽頭組織建設,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加強各國文化研究,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參與其中,積極助力獻策。這樣不僅可以防文化沖突于未然,甚至還可以有效化解、補救文化沖突,增強廣大民眾的文化安全意識。
(二)發(fā)揮宗教院校的文化交流作用
不可否認,唐宋時期的一些高僧們飽讀群經(jīng),琴棋書畫、吟詩作賦樣樣精通,從而成為文化的傳播者,而留學僧取經(jīng)則成為當時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今天,我們應在一定范圍內(nèi)和一定程度上發(fā)揮宗教院校的文化交流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考慮:
首先,現(xiàn)今世界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們大多信仰宗教,宗教領域成為文化傳播無法回避的重要領域。
其次,世界三大宗教歷經(jīng)千年,早已是根深葉茂。因此,無論是佛教,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其文化資源均十分豐富,完全可以借他山之石為我所用。
再次,國外敵對勢力一直都試圖通過宗教對我國進行“文化轉(zhuǎn)基因”。因此,宗教文化要納入國家意識形態(tài)管理和建設的范疇,并確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地位。
最后,佛學院等宗教院校已是育人疆場的一匹黑馬,近年來捷報頻傳,繼2006年國家宗教事務局通過《宗教院校設立辦法》后,2012年又通過了《宗教院校學位授予辦法(試行)》和《宗教院校教師資格認定和職稱評審聘任辦法》。特別是2017年8月,李克強總理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宗教事務條例》,其中第3章專門對宗教院校的設立和管理進行了全面的闡述。這標志著我國宗教院校的管理更加規(guī)范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敖刂?016年7月,經(jīng)國家宗教局批準恢復設立的宗教院校共86所”,培養(yǎng)人才達數(shù)萬人。然而,相比其他國家,僅巴基斯坦2007年宗教院校的數(shù)量已達13500所。這些宗教院校招收本碩博三級學生,還聘請國外教師,并與各國的宗教組織、研究組織相互交流,同樣扮演著文化傳播使者的角色。因此,筆者呼吁,我國不能忽視宗教院校的文化傳播價值和作用。
愛國不分民族,更不分宗教,這是每個中國人應盡的職責和所擔當?shù)氖姑?。在國外(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建設宗教院校的具體實施步驟是:可在東南亞國家開設華夏佛教學院,在中亞地區(qū)重點開設華夏伊斯蘭教學院,在西方國家開設華夏基督教學院。建設不求快,但求穩(wěn),即依托絲路建設穩(wěn)扎穩(wěn)打,按照以點到線再到面的方式輻射開來——首先分別在東南亞、中亞、歐美3個框架下布點,每個框架內(nèi)再依友好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中立國家、敵意型國家的次序布點。在此過程中不能同時布局,特別是對中國誤解級別高、程度深甚至懷有敵意的國家要適度延遲。亦即等到前幾種類型國家基本認可后再進行布點,這樣就可以初步形成“宗教院校一帶一路”的大格局。
(三)加強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親民化開發(fā)
應找準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目標定位,努力發(fā)掘中華文化符號中具有鮮明特色和商業(yè)價值的文化符號,使之趨于精品化、特色化、商品化,特別是親民化,從而使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商業(yè)名片,進而促進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際效果。譬如故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開發(fā)與推廣,就是將故宮特色與市場效應相結(jié)合的成功范例。因此,我國應嘗試以商業(yè)發(fā)展模式來促進對中華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以文化產(chǎn)品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來促進對外文化市場的建設與完善,以文化自信帶來的經(jīng)濟繁榮來促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總而言之,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我們要適時主動出擊,打通文化交流通道,拓展教育交往渠道,同時編制文化沖突預案,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并在此基礎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鄒立鳴,楊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