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要:文章認(rèn)為《假樂》、《公劉》、《浻酌》、《卷阿》、《民勞》、《板》六首詩歌是召公教導(dǎo)成王的作品。召公教化思想主要有確立成王天子地位、天下聽命于天子的政治思維,堅持周祜傳統(tǒng)、率由舊章的法先王思想,敬天秉德的愛民品德和建立盛世氣象的美好理想等。
關(guān)鍵詞:召公;教化成王;教化思想
召公名奭,是西周燕國的奠基人。關(guān)于召公的身世,史籍中記載的比較少,而且有分歧。司馬遷認(rèn)為,召公是周的同姓,沒有具體說明身世?!妒酚洝ぱ嗾俟兰摇吩疲骸罢俟珚]與周同姓,姓姬氏?!庹俟诒毖?。”(1)《谷粱傳》云:“燕,周之分子也?!狈秾幾ⅲ骸把啵艽蟊U倏倒?,成王所封。分子,謂周之別子孫也。”(2)班固、皇甫謐等人認(rèn)為召公是文王的兒子,如《白虎通》云:“召公,文王子也?!保?)《帝王世紀(jì)》云:“邵公為文王之庶子”?!兑葜軙吩疲骸爸芄?、召公內(nèi)弭父兄,外撫諸侯”(4),從“父兄”二字可以看出,召公和周公是兄弟關(guān)系?!兑葜軙吩疲骸巴踉唬弘藁首嫖耐酢⒘易嫖渫?,……維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我亦維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茲申予小子追學(xué)于文、武之蔑?!保?),把召公和文王、武王、周公一樣,當(dāng)作祖先來祭拜,說明穆王和召公是有比較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
召公是文王庶子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近代有很多學(xué)者持這種看法,如陳夢家說:“當(dāng)武王受命之初,周、召兄弟輔助其兄武王伐殷,左右成王平定四方之亂,是功勞相當(dāng)?shù)摹保?)。不管召公是否是文王的兒子,他在周代的卓越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武王伐紂時,召公與畢公同把小鉞,處于夾輔武王的地位。在慶祝勝殷大會上,“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會后奉武王之命,“釋箕子之囚,說明召公是武王決策圈中重要人物之一。武王駕崩,成王即位,周公為太師,召公為太保,《尚書·君奭》序云:“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7),召公成為成王的重要輔佐,協(xié)助周公,參與周朝的重要決策。他甚至還在周公攝政的時候,懷疑周公,《尚書·君奭》序中云:“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8)。召公能敢對周公懷疑,說明召公對成王的輔佐是盡心盡力的。成王甚至在死之前,還托孤給召公?!渡袝ゎ櫭沸蛟疲骸俺赏鯇⒈溃俟?、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9),可見,召公在成王時代的地位是很顯赫的,其地位可以和周公媲美。
《禮記·文王世子》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Ь炊鴾匚?,立大傅少傅以養(yǎng)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且越逃鞫鲁梢??!保?0)。從此看出,召公教導(dǎo)成王也符合當(dāng)時的教化制度。召公作為成王的老師,留下來關(guān)于教導(dǎo)成王的作品主要有《假樂》、《公劉》、《浻酌》、《卷阿》、《民勞》、《板》六首。
開篇《假樂》的主旨,古人已經(jīng)有論,毛《傳》認(rèn)為它是嘉成王的,后人多從之。本文認(rèn)同毛傳的看法,認(rèn)為是美成王的,具有頌的性質(zhì),承上面的兩篇而來。正如孔《疏》所云,“是承上篇為次,以其能守成功”。從詩中“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大致也能看出是贊美成王的。根據(jù)《尚書》記載,成王很注重舊章,遵循舊典,“懋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無作聰明,亂舊章”。(11)這是成王規(guī)勸蔡仲的話。舊章就是舊典,《孟子》:“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12),就是遵循先王禮法,享受太平的樂章。
還在文武王時代,就很重視典謨對王的教育?!兑葜軙氛f:“維四月既生魄,王在東宮,召公告周公曰:‘嗚呼!朕聞武考不知乃問,不得乃學(xué),俾資不肖,永無惑矣?!芄侔莼?,曰:‘臣聞之文考,……是故奏鼓以章樂,奏舞以觀禮,奏歌以觀和?!醢菰唬骸试?!幼愚敬守,以為本典。”(13)所謂典就是章,為了押韻把典說成章。
從宋范處義開始,許多研究者認(rèn)為《假樂》是周公作的,朱熹等人也大致贊同。但是,我們看,詩歌中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這口氣不是周公的,而是召公的。與下面的《卷阿》中表達一致。這是正大雅中唯一講到天子的兩首詩。成王在周公面前一般都自稱為“予小子”,對周公也非常尊敬,周公雖然尊成王,也只是說“媚此一人”。根據(jù)《逸周書》、《尚書》記載,周公也沒有稱成王為天子,因當(dāng)時周公執(zhí)政,行使天子的權(quán)利,所以沒有稱成王為天子,因此,我們認(rèn)為,這首詩的作者是召公,所以稱成王為天子,率由舊章是召公對成王的教導(dǎo)。
對于《公劉》的寫作時間,朱熹《詩集傳》說:“舊說召康公以成王將蒞政,當(dāng)戒以民事,故詠公劉之事以告之……”(14)召公在周公攝政時擔(dān)任成王的老師,詩歌大概就作于這一時期。關(guān)于《公劉》的作者,從《毛詩序》開始,就認(rèn)為是召公作的,后人一般都認(rèn)同,《正義》云:“此與《泂酌》、《卷阿》俱是召公所作”(15)。《公劉》是召公為了教導(dǎo)成王克篤前烈,事業(yè)巍峨而作,如果我們把《公劉》和《尚書》中的《旅獒》比較,就可以看出詩文之間的同一性。公劉是后稷的曾孫,是振興王業(yè)的關(guān)鍵人物,成王是王季的曾孫,周的領(lǐng)土的開拓是從王季開始的,“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因此,王季對周的發(fā)展、興盛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兩相對照,可以看出,召公堅持以宣傳公劉來教導(dǎo)成王的深切用心了。詩歌從公劉遷徙開始寫起,到公劉居豳安民結(jié)束,就是要讓成王克篤前烈,能善待人民,成為明君,也有暗示曾孫的命數(shù),始基之禮的意思。
《泂酌》是正大雅中比較短的一首詩,一般認(rèn)為是召公所作,從詩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看,確實如此?!睹娦颉氛f:“《泂酌》,召康公戒成王也。言皇天親有徳、饗有道也?!保?6)前詩《公劉》言當(dāng)以公劉為榜樣,本詩則敘述為君之道,為民生作主?!盾髯印ざY論篇》第十九云:“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為民父母之說焉。父能生之,不能養(yǎng)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三年畢矣哉!……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17)《泂酌》一詩為召公對成王的教導(dǎo)之詞,核心是治理天下要以民為本,人生就像一杯酒,需要好好品味,強調(diào)民生的重要。
《卷阿》是正大雅中召公教導(dǎo)成王的最后一首詩,關(guān)于它的作者,歷來都認(rèn)為是召公,我們將詩歌與文王之什比較可以看出,相當(dāng)對應(yīng),召公要求成王敬神有德,效法文王,為民作主,賡續(xù)雅正,如圭如璋,朝廷政治和諧,天下安寧。那么太平盛世將會永遠。詩歌中用鳳凰于飛、鳳凰鳴叫來說明政治清明,社會安寧,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愿望。
關(guān)于作詩的地點,《詩集傳》:“疑公從成王游歌于卷阿之上,因王之歌而作,此以為戒?!保?8)
從歌詩的表達內(nèi)容看,《卷阿》推崇成王,希望成王將鴻業(yè)續(xù)振,有孝有德,而王多吉士,有賢臣,并且“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期盼著鳳鳴聲久,周祿萬年,和歷史上的鳳鳴岐山相互呼應(yīng)。
上述我們看出,召公教導(dǎo)成王是一組詩,從不同程度、角度表達了教化理想。如果我們把這些角度和召公的其他方式,如散文所表達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根據(jù)史料記載,召公很得成王的信任,成王甚至在死之前,還托孤給召公,《顧命》序云:“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可見,召公在成王時代的地位是很顯赫的,其地位可以和周公、太公媲美?!渡袝分杏兄軙堵瞄帷氛f:“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厎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xùn)于王?!睆钠渲笇?dǎo)思想看,與周公的《無逸》等表達了一致的訴求精神。
首先,確立成王的天子地位。這是告教天下之作。召公稱成王為天子?!都贅贰氛f:“受福無疆,四方之綱。之綱之紀(jì),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币煜侣犆谔熳?。
其次,要求成王堅持周祜傳統(tǒng)?!都贅贰氛f:“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彼^舊章,就是舊典,成王小時候曾被要求背誦。
第三,敬天秉德的愛民品德。主要體現(xiàn)在《公劉》和《泂酌》詩中。應(yīng)該說召公作《公劉》用意非同一般。因為公劉不僅作為創(chuàng)業(yè)之神,同時也是帝嚳的第四代孫,比較成王來說,十分相似,成王是大王的第四代孫,公劉是周興盛的關(guān)鍵人物,那么就暗示著成王也承擔(dān)著振興周室的重任。這是天意。同時,作為公劉本身,得時裕景,敬天創(chuàng)業(yè),讓周室發(fā)揚光大,是成王學(xué)習(xí)的榜樣。而《泂酌》主要闡釋的是保民而王的思想:“豈弟君子,民之父母?!M弟君子,民之攸歸?!M弟君子,民之攸塈?!币责i饎慰勞天下百姓,爭取民之攸歸。
第四,遂歌天下的興旺之思。這主要體現(xiàn)在《卷阿》一詩中,詩歌一反過去誠懇務(wù)實的風(fēng)格,描繪的是一幅浪漫而美麗的幸福圖景:平易溫和的周王在蜿蜒曲折的岡陵旁歌舞游玩,從容悠閑,一旁群臣獻詩獻歌,宴飲作樂。周王溫和肅靜,氣概軒昂,純潔高貴,得到天的庇護,得到群臣的愛戴,天下安寧。靈鳥鳳凰,展翼高翔。周王賢臣眾多,濟濟一堂。靈鳥鳳凰,鳴聲悠揚,仁瑞之兆,在那高岡。柔木梧桐,向陽生長。鳳凰和鳴,一片盛世氣象。
注釋: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1549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23頁。
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7年,第323頁。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6頁。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27頁。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二,《考古學(xué)報》第十冊。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23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23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37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1406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227頁。
焦循撰,沈文倬點?!睹献诱x》,中華書局,1998年,第484頁。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51頁。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6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541頁。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544頁。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96年,第374頁。
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