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姬 金載勇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 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其中, 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是基于免疫組化標準定義的,是乳腺癌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不表達的分子亞型, 占15%左右[1,2]。為了探討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GP方案對比GT方案一線治療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院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90例, 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45例。觀察組已婚40例, 未婚 5例;年齡26~77 歲 , 平均年齡 (52.71±8.51)歲。對照組已婚 40 例 , 未婚5例;年齡26~76歲, 平均年齡(52.45±8.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經(jīng)病理學和組織學證實為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在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開展。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GT方案一線治療, 吉西他濱1000 mg/m2,加 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30 min, 第 1~8 天;紫杉醇 (PXT)劑量 175 mg/m2, 加 5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3 h, 第 1 天。使用紫杉醇之前6、12 h給予口服15 mg地塞米松, 3周為1個周期 , 治療 2~6 個周期。
1.2.2 觀察組 給予GP方案一線治療。吉西他濱1000 mg/m2,加 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30 min, 第 1~8 天 ;順鉑劑量25 mg/m2靜脈滴注 , 第 1~3 天。3 周為 1 個周期 , 治療 2~6 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控制情況,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劃分療效: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 保持>4周;部分緩解:病灶縮小>30%, 保持>4周;穩(wěn)定:病灶有縮小, 但未達到部分緩解, 或病灶增大<20%;進展:病灶增大≥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刂坡?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3]。生存時間;治療前后患者體力狀態(tài)(0~10分,得分越低越好)、卡氏健康評分(10~100分, 得分越高越好)、FACT-B評分(包括生理、情感、功能、社會/家庭、附加關注, 總分0~144分, 得分越低生活質量越高 );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控制情況比較 觀察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控制率66.67%高于對照組的44.4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血小板降低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 脫發(f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00、5.000、5.954, P<0.05)。見表 3。
2.4 兩組患者生存時間比較 觀察組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12, 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有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控制情況比較[n, 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FACT-B評分 卡氏健康評分 體力狀態(tài)評分觀察組 45 治療前 90.25±6.24 65.25±2.18 3.54±1.18治療后 45.13±3.56ab 80.12±4.02ab 1.12±0.25ab對照組 45 治療前 90.21±6.25 65.21±2.13 3.52±1.15治療后 65.71±4.13a 70.12±3.46a 2.11±0.45a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生存時間比較(±s, 個月)
表4 兩組患者生存時間比較(±s, 個月)
注 :與對照組比較 ,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生存時間對照組 45 30.14±2.25觀察組 45 35.11±2.41a t 10.112 P<0.05
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生物學特性復雜, 且有高度侵襲特點, 相對于其他類型乳腺癌, 其生存期較短, 容易出現(xiàn)早期肺轉移, 多在治療后5年內(nèi)死亡。目前治療乳腺癌的金標準是紫杉類和蒽環(huán)類聯(lián)合藥物, 但其治療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效果欠佳。而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卻對臨床中作為二線化療藥物的順鉑格外敏感, 采用GP方案治療相對于GT方案一線治療, 可更好提高治療效果, 可能和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變率高相關[4-6]。
從不良反應看, 這兩種化療方案主要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 但相對于GT方案, 順鉑更容易出現(xiàn)消化道不良反應, 且因紫杉醇使用前需大量用地塞米松預處理, 也可以減輕惡心嘔吐發(fā)生。但紫杉醇的脫發(fā)作用比較明顯[7-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控制率66.67%高于對照組的44.4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FACT-B評分、卡氏健康評分、體力狀態(tài)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112, P<0.05)。觀察組惡心嘔吐、血小板降低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 脫發(fā)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00、5.000、5.954, P<0.05)。
綜上所述, GP方案治療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應用效果確切, 可更好控制病情, 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命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