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
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教孩子怎樣去學習,而不是“死教書”“教死書”。那么,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學”?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內心有著強大的使命感,總認為要給孩子教點知識,才是一個稱職或者說是合格的教師。而家長則會認為教師應該、必須要負責教會孩子知識,而且越多越好,這樣孩子就不會輸給別人,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會造成教師的“死教”和孩子的“死學”,這樣的“教”和“學”都是我們不想也不愿看見的結果。
古人是這樣解釋“教師”的含義的: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雖然時代在飛速發(fā)展,對于各類型的教師,包括我們幼兒園的教師,永遠都被賦予了神圣而光榮的任務。然而,時代的發(fā)展使教育的功能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它給教師的意義又賦予了新的內涵,對我們教師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第三部分第十條,就規(guī)定了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行知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要以“學”為出發(fā)點,讓孩子“學”自己想學的。我們從傳授知識,變成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雖然教師的身份沒有變化,但實質卻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骨子里認為的“知識”恐怕都不是孩子們想學習的內容了,他們所感興趣的,才是我們要“教”的。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你想讓孩子們學的,他們并不是特別感興趣,而對于一些突發(fā)的現(xiàn)象倒是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記得有一天,我?guī)е⒆觽儊淼讲賵錾线M行晨鍛活動,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注意力都不是很集中,一個個都在往我們已經走過的地方看著,還不時地指指點點、交頭接耳。我也好奇地往孩子們所指的地方看去,原來地上有一條像小蛇的東西在扭呀扭呀,走近一看,是一條很長的蚯蚓,比我們平時看到的要長許多,孩子們一聽我說“蚯蚓”,都興奮地叫起來“蚯蚓!蚯蚓!”原本排得很整齊的隊伍一下子就亂了,我想把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已經開始的韻律活動上看來是不行了,或許把小小的蚯蚓拿走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但是,按照以往的經驗,恐怕是越不讓他們看的東西他們越要看吧。
在韻律活動結束以后,我并沒有開展接下來的活動,而是把孩子們帶到了蚯蚓的面前?!把剑◎球驹趺磿谶@里呀?”孩子們聽到我發(fā)出的疑問,開始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蚯蚓它餓了,出來找吃的。”“不是,不是,它是找不到媽媽了?!庇钟幸粋€小朋友接著說。“呵呵呵。那么,誰能告訴大家,蚯蚓是生活在哪里的呢?”“爛泥里的,爛泥里的?!睕]等我問完,孩子們就異口同聲地告訴了我。“嗯,小朋友們真聰明!蚯蚓是生活在泥土中的,可能是前幾天下的雨太大了,把泥土沖開了,所以蚯蚓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操場上?!焙⒆觽兒苷J真地聽著我說的話?!拔覀儊砜纯催@條蚯蚓吧!它有腳嗎?”聽了我的話,孩子們認真地開始找“腳”了,“老師,老師!蚯蚓沒有腳?!彼麄円贿吇卮鹨贿呌X得很奇怪?!皼]有腳怎么走到操場上的呢?”XXX在輕輕地嘀咕著?!澳俏覀兛纯此窃趺磩拥??”小朋友繼續(xù)仔細地觀察著蚯蚓,那股認真勁是任何一次教學活動都比不上的?!袄蠋煟球臼怯米约旱纳眢w扭呀扭呀往前爬的?!笨吹胶⒆觽兊呐d趣不減,我又接著問了幾個問題:蚯蚓是“好”的還是“壞”的?蚯蚓在泥土里吃什么?蚯蚓可以用來干什么?孩子們又高興地討論開了,我們得到了許多不同的答案,雖然有的答案不是很正確,但都是他們動過小腦筋想出來的,而且是那么投入。當然,我作為教師并沒有忘記“正事”,看到他們對蚯蚓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我說“蚯蚓要回自己的家了,老師把它送回去,好嗎?”“好!”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我拿了一片樹葉讓蚯蚓爬上去,然后把它放到了花壇里,雖然他們有些舍不得,但還是看著蚯蚓回到了泥土的家。蚯蚓“回家”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晨鍛活動中來,他們又高興地在操場上玩耍,似乎已經忘記了剛才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將永遠留下對蚯蚓的“記憶”。
在“蚯蚓”事件中,一開始我完全可以將操場上的蚯蚓拿走,然后正常開展我們事先安排好的活動,但是我想:既然幼兒對蚯蚓表現(xiàn)出非常濃厚的興趣,而我們平時的活動中又正好沒有這樣的課程安排,何不利用這一個契機讓幼兒對軟體動物有一次親密接觸呢?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不應該放棄掉,而且就算我當時把蚯蚓拿走,孩子們對它的興趣還是不會減少的,恐怕正常的活動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利用一點點的時間讓孩子們獲得一點他們感興趣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事實也正如我所想的,孩子們在興趣得到滿足以后,對接下來的活動就能夠更好地參與了。如上所述,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就是我們“教”的內容,往往這些事件都會成為孩子“學”的一個大好機會。我想,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正常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時,應該更多地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這樣才能抓住這些機會,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多教學活動中得不到的知識,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去學自己想學的知識。
完善教師“教”的理念,為孩子創(chuàng)設“學”的環(huán)境
行知先生提到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強調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和學都是以做為前提的。
秋天到了,我想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秋天、認識秋天,為此提前準備了很多展現(xiàn)秋天的圖片,還有秋天的水果(蘋果、梨、橘子等),我想讓孩子們感受秋天是“金色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季節(jié)”。然而,一系列活動結束后,我的感受是:我講得口干舌燥,孩子們并沒有十分理解為什么秋天是“金色的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反倒是我被問倒了,他們都問我:“為什么春、夏、秋、冬都有蘋果?而老師卻說那是秋天的水果呢?”我的這堂課成了一大敗筆,感到從未有過的沮喪。
我讓孩子們課后去研究一下為什么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蘋果。孩子們收集了各種資料,利用課間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并且都把自己找到的資料和同伴分享,他們理解了蘋果是在秋天成熟的,但為了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吃到蘋果,人們通過各種方法來保存蘋果,有地溝貯藏法、果實入貯法、窯窖貯藏法、室內貯藏法等等,而不是我們所想的放在冷庫里。
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原來蘋果有很多品種,除了常見的紅富士,還有紅玉、雞冠、黃元帥、紅星、紅冠等等,而且不同的蘋果有不同的儲藏方法,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這些學生讓我刮目相看。家長也紛紛表示孩子回家后愿意主動地學習了,對教師教的知識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教”對方法,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
作為教師來說,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雖只有短短的六個字,可其中的含義卻是那么深奧。但是,怎樣才能達到“不教”的程度呢?恐怕需要我們教師用畢生精力去探索、研究。
但我認為“教”的方法是相當重要的,只有“教”對了方法,孩子們才能“學”得更多,也才會“學”到更好的學習方法,從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走得更遠。
同樣是有關秋天的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死板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能力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秋天,讓幼兒通過自己雙眼的觀察能更深刻地記住秋天,這比我在課堂上說一百遍都要有用。
常說一葉可以知秋,于是,我想到了讓孩子們去拾落葉,撿到了落葉不僅僅是看一看,也可以讓幼兒們去進行思考:為什么樹葉會落下來?在什么時候會落下來?落下來的樹葉是什么顏色的?在秋天,你看到的樹葉有哪些顏色?這些都可以通過一片小小的樹葉讓幼兒發(fā)現(xiàn)秋天、了解秋天。
當我把任務布置給孩子們以后,他們的興致非常高,第二天就有好多的孩子把各種各樣的落葉帶了回來,爭先恐后地告訴我找落葉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XX說:“老師,我看到的落在地上的葉子是黃色的,在樹上的葉子是綠色的,秋天到了,綠色的樹葉變黃了,就落下來了。”XXX小朋友在旁邊連忙說:“不對不對,我爸爸帶我去天平山的時候,看見的樹葉是紅色的,叫紅楓。”XXX小朋友馬上就說:“我們小區(qū)里的樹葉沒有落下來,樹葉還是綠色的?!毙∨笥延胁煌慕Y論,爭辯得很激烈,看到這樣的情況,我請全班小朋友在集體活動中進行探討,共同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樹葉,幼兒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每一個孩子都發(fā)表著不同的言論,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看到的,其熱烈程度是平時活動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過自己的觀察,幼兒對于秋天的認識更深了。
在活動結束的時候,我把幼兒看到的、想到的進行了小結,讓幼兒知道秋天的樹葉不是全部都落下來的,確實是像小朋友看到的一樣,到了秋天有的是變黃了以后全部落下來,如:銀杏樹;有的是秋天不落葉,依舊是綠色的,如:冬青樹;還有的樹葉會先變紅再變黃,如:楓葉。通過小小的樹葉他們看到并感受到了秋天,教學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且幼兒經過這一次的觀察活動,對秋天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不僅去觀察樹葉,還去觀察秋天的人們穿什么衣服?秋天的天氣怎么樣?秋天除了有豐富的水果,還有哪些蔬菜?只要他們感興趣的,他們都會主動地去進行觀察、探索,不僅觀察幼兒園里的,更多的是觀察和自己生活有關的,在觀察以后,還會和家長一起進行記錄。家長反饋的信息是:孩子喜歡看、喜歡問了,更加主動地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