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吃著涪陵榨菜,喝著二鍋頭,出門共享單車,購物拼多多……在有些人看來,時下這些掛在不少人嘴上的口頭禪所映射的問題是,因為口袋癟了,許多老百姓不得不購買和消費那些低價商品,用學術語言來說就是國內市場出現了消費降級。
在筆者開來,無論是二鍋頭還是涪陵榨菜抑或是拼多多與共享單車,它們中任何一種產品都不足以成為消費降級的注解。拿涪陵榨菜來講,許多人愛嚼這個嘎嘣嘎嘣的東西,也就是個性化消費的表現而已。何況“烏江牌”還是行業(yè)的佼佼者,更多的消費者自愿選擇更安全放心的大品牌而遠離雜牌與散品,也算得上消費升級的表現吧。其實,就像順鑫農業(yè)的白酒板塊過去一年中在全國18個省級區(qū)域斥資億元展開營銷布局與市場拓展那樣,同期涪陵榨菜的銷售費用與研發(fā)投入也分別同比增長了40.72%和241.79%,人家在“微笑曲線”的高端位置拼得那么厲害才有了不錯的市場回報,怎么就將這一結果看成消費降級而不是創(chuàng)新必然呢?
對于低價產品消費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消費降級,而應當是公眾消費理念提升與消費心理成熟的重要表現,即人們擺脫了便宜無好貨的傳統觀念,轉而相信價廉物美的存在;更多用戶關注的不僅是品牌溢價,而是商品性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略顯虛無的身份地位消費,轉而追求品質的體驗與獲得感。因此,便宜的商品看上去是降級,但實際是消費心態(tài)的升級。
而且,衡量消費是真升級還是假降級最終要看消費結構的變化。據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28.26億人次,同比增長了11.4%,旅游收入2.45萬億元,增長12.5%;同期,全國電影票房320.3億元,觀影人次達到9.01億,分別增長17.8%和15.3%。另外,一些消費升級類的商品增速正在加快,其中上半年化妝品類商品增長了14.2%,全國居民人均體育健身活動支出增長了39.3%,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銷售同比增長了9.7%。總體來看,目前包括旅游、文化、體育、養(yǎng)老、家政等在內的服務消費已經占到了國內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的40%以上,清楚地表明我國消費生態(tài)正從有形物質品轉向無形服務品、從注重量的滿足朝著追求質的提升這一主方向快速運動與切換。(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