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的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fā)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xiàn)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魯迅《風箏》
閱讀心得
作者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由此引出對故鄉(xiāng)“風箏時節(jié)”的回憶。文章講述了發(fā)生在“我”和小弟之間的故事,時過境遷,“我”對當年粗暴對待小弟進行了深刻反思。
二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說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給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因為昨天我把它送給了我的好朋友萬芳。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xiàn)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我發(fā)現(xiàn)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眿寢尯孟窨闯鑫以谌鲋e。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她。
“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蔽矣X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fā)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眿寢尠咽执钤谖业募绨蛏?。
“送給萬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p>
“你現(xiàn)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說,“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著喊了起來。
——張之路《羚羊木雕》
閱讀心得
羚羊木雕是一件貴重的工藝品,“我”把它送給了朋友,父母卻要求將它要回來,鬧得“我”和父母都不愉快。人物的對話完全圍繞羚羊木雕展開,文章借羚羊木雕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該如何敬重父母,父母該如何尊重孩子。
三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懷著滿心難治的傷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條河里。到了水中,他聽見一聲叫喊(“救人??!”),看見一點燈光,模糊中他還聽見一陣喧鬧,以后便失去知覺。醒過來時他發(fā)覺自己躺在一個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盞油燈,眼前幾張誠懇、親切的臉。“這人間畢竟還有溫暖,”他感激地想著,從此他改變了生活態(tài)度?!敖^望”沒有了,“悲觀”消失了,他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
——巴金《燈》
閱讀心得
作者敘述了一個友人投河的故事。友人投河時聽到有人呼喊救人,看到了一點燈光,被人救下后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在這里,燈光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燈》全文講述的都是與燈有關的故事,作者借燈串聯(lián)起全文的內容,同時又賦予燈深刻的象征意義。
寫作借鑒
以物為依托,講述故事,這里的物,不一定是主要描寫對象,但文章所寫的事都與這個物件有關。作為依托的物件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
一是引出某個故事。這個物件(如照片、日記本、紀念品等),觸動了我們的思緒,使我們想起了某次經歷、某件事或某個人??梢哉f,這個物件只是一個觸發(fā)點或一個引子。所講述的故事,只與這個物件有關,而不需要圍繞這個物件講述。當然,這個物件通常要有一定的意義,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可以是我們自己的,也可以是別人的,甚至還可以是相似的物件。如片段一。
二是承載故事內容。作文講述的故事不但與這個物件有關,而且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始終圍繞這個物件展開。這個物件可以作為線索而存在,貫串文章始終;也可以是故事的載體,故事所有的情節(jié)都與這個物件有關,或者說都是因這個物件而發(fā)生。如片段二。
三是表達某種情感或表現(xiàn)某一主題。這個物件在故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我們可以借助它來表達某種情感。在內容上,我們可以講述這個物件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借這個物件把發(fā)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串聯(lián)起來,表達同一主題。如片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