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權力賴以產生的可控資源隨著信息革命和全球化變得越來越復雜,相互聯系轉入相互依賴是基于權力的組成要素、使用情況以及所能達到的現實目的的根本性轉變。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只是合作與和平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有相互依賴的共同利益還不夠,必須有國際制度的管制效用減少不確定性,同時限制信息的不對稱性,促進信息透明共享,縮小數字鴻溝,才能促進國際合作機制建構和變遷的客觀可能,進而推動國家間權力的擴散與轉移。
關鍵詞:權力;相互依賴;國際機制;合作
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日益突出[1]。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已經阻礙全球一體化發(fā)展,民粹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大張旗鼓,和平與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了解相互依存的國際關系內在邏輯有助于推進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有助于打造經濟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1.相互依賴主體的復合性
古典現實主義大師亨利·基辛格指出,諸如國際均勢和國家安全等傳統(tǒng)國際關系議程已經無法全面界定國家安全,同時也不利于全方位制定外交政策,我們正在進入新時代,過去的解決辦法不再奏效,在經濟、文化、社會和人類共有的期望等層面上,世界已經變得相互依賴。[2]相互依賴的廣度與深度正隨著信息革命搭建的密如織網的世界網絡不斷提升。隨著世界政治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非國家行為體層出不窮,一方面是特定利益群體維護和獲取自身利益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是科技進步帶來紛繁復雜的國際問題的協(xié)商可能。傳統(tǒng)現實主義所關注的政治、軍事問題之外,經濟、文化、貿易、社會、生態(tài)等傳統(tǒng)低階問題亦具有不可忽視的高階潛力,復合相互依賴是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相互依賴的國際體系中各種議題、行為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肘,復合相互依賴的復雜性呈現指數級增長態(tài)勢。
2.相互依賴的渠道多樣性
1999年科菲·安南在聯合國大會上講過:“全球時代需要全球參與?!倍嘣恼稳后w與多樣化的發(fā)展問題被織成一張復雜多變的利益網絡,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道理符合國際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合作理論與現實。兩國不僅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而且能夠間接或直接在金融往來、移民流動、技術交換、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等領域開展更加廣泛和系統(tǒng)的深度合作,促進更多的國際組織和集團一同編織合作的大網。“在復合相互依賴條件下,世界政治不再是無縫之網,聯系戰(zhàn)略猶如縫合網上漏洞的努力,我們期望世界各國的協(xié)同努力決定這張網的狀態(tài)?!盵3]諸如大型跨國公司和金融團體等重要行為體的雄厚資金技術和國際影響力,在國家對外經濟決策和全球治理等領域話語權都在不斷提升,這些行為體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源于技術壟斷和資金雄厚的強大實力,也因為它們在國際合作中承擔著重要的傳送帶功能,使各國政府對彼此的政策更加敏感。未來,國內政策和外交決策的聯系會更加緊密,決策結構和聯系渠道更加復雜多樣。
3.相互依賴問題的非等級性
長期以來,國際關系的考量都是從以國家為中心的現實主義角度出發(fā),國家是國際關系中合作與沖突的施動主體。隨著科技力量的日益強大,信息散播與溝通媒介日新月異,信息已成為21世紀權力的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日益發(fā)達為權力從國家行為體到各種非國家行為體的轉移和擴散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zhàn),國家逐漸從信息主導者轉向信息的監(jiān)督者和管理者。國際關系的復雜性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行為體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依存的必然結果。能源、環(huán)境、資源、人口等諸多全球問題的涌現使得問題的疆域邊界愈發(fā)模糊、問題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問題的制約因素更加多樣。各個領域的有識之士可以通過游說等宣傳方式擴大利益共識、爭取利益群體、在民主與自由的普世價值觀中左右政府的決策程序、影響政府的決策結果。信息時代的國家決策最終將是凝結全體公民智慧的人民意志,這是民主走向共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途徑。
1.非對稱性相互依賴是權力博弈的政治進程
復合相互依賴的的聯系多渠道性、問題等級弱化性等特征導致了不同的政治過程,這些政治過程將權力資源轉化為控制結果的權力,這個轉化過程總會增加或減少某些東西。[4]相互依賴的復合性是相互依賴能夠產生和維持的重要原因,問題的復雜性和系統(tǒng)性產生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權力博弈格局??萍歼M步催生了諸如石油輸出國組織等跨國行為體的大量興起,傳統(tǒng)軍事力量的絕對主導權逐漸式微,貿易、航運、石油、水資源、互聯網等權力資源的較量在外交決策的政治進程中異軍突起。經濟目標的多元性被賦予更廣泛的政治意義,并塑造更加豐富的聯系戰(zhàn)略體系。較少脆弱性的國家試圖把某些合作問題上的非對稱相互依賴作為權力之源。[5]相互依賴的非對稱性容易打破相互依存的和諧特性,因為依賴不對等,但是它增加了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產生正是基于權力增長的相對優(yōu)勢考量而持續(xù)下去,出發(fā)點依舊是傳統(tǒng)現實主義的權力觀。國際組織與合作議程設置也是在非零和博弈中追逐特定的國家利益,討價還價是利益博弈的政治過程,如何降低博弈籌碼的脆弱性是相互依賴持久運作的核心問題。
2.相互依賴孕育沖突與合作的權力結構變遷
相互依賴并不意味著行為體之間利益分配處于和諧狀態(tài)。托馬斯·謝林指出,相互依賴實際上是一種混合動機博弈,沖突和諧均有充分的體現,而權力是相互依賴的內在因素。[6]相互依賴的初衷是在減少沖突的利益分配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相對收益。合作是基于權力博弈的現實考量,是充滿戰(zhàn)略眼光的權力較量。在利益互動中,不同行為體權力資源的數量和種類不盡相同,且權力資源轉化成權力結果的能力亦不同。相互依賴如何最大限度地促進國家利益的獲取取決于國家外交決策模型的合理性。權力資源的擁有能否產生真正有利的行為取決于情境及行為體轉化行為結果的能力[7]。如果不對稱依賴關系被人有意利用,那么這種不對稱性將會被放大直至相互依賴體系的瓦解。日本在二戰(zhàn)中被美國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在應對相互依賴失衡的脆弱性格局中中無法有效實施聯系戰(zhàn)略,鋌而走險、孤注一擲制造了舉世震驚的偷襲珍珠港事件,這在幾乎沒有發(fā)展短板,綜合實力無與倫比的美國面前如以卵擊石,給自恃強大的日本帶來了近乎滅頂之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行為體只有在相互依賴的權力較量中綜合發(fā)展,巧妙放大優(yōu)勢資源,彌補劣勢短板,才能在全球化相互依賴的混合博弈中占據優(yōu)勢。
3.信息革命加速相互依賴中權力轉移和擴散
信息革命讓信息不再是稀有資源,信息作為權力的新興來源,其開放性、共享性和便捷性不斷推動政治互信,減少信息閉塞帶來的分歧與沖突,促使行為體選擇更加理性的行為,但同時信息發(fā)展的區(qū)域不對稱性決定了信息作為一種國家權力的現實困境。信息革命的效應是分散的而非均衡的[8],信息革命降低了成本、經濟規(guī)模及市場準入壁壘,它應該降低大國的權勢,促進小國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權勢。事實是,國際關系比這種觀點包含的技術決定論復雜得多。與信息相關的重要市場準入壁壘和規(guī)模經濟效應依舊影響著信息與輿論主導權。大眾信息本身的成本在不斷降低,但是諸如情報和國家機密等重要信息的加密和破解技術日新月異,在新信息的收集與破解方面,技術水平的差距開辟了權力轉移路徑。信息革命的成果之一,就是促使非政府組織的新時代到來,非政府組織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和低成本優(yōu)勢,投石問路、牽線搭橋、溝通信息、彌合分歧,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正悄悄改變著合作的純官方性質。信息透明化的不斷增強在國際關系民主化浪潮中對權力的等級化和集中化產生關鍵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催生各種利益團體的分散化競爭格局。
1.自由主義內核下的現實主義:結構與進程統(tǒng)一
合作是對沖突的反應,國家的理性本質就是國際機制和合作的基礎。[9]國際機制的產生是對沖突的反應,同時也是對沖突加以限制的努力。新自由主義也承認國家不完美,但國家有理性,理性的國家應該為國家長遠利益瞻前顧后。新現實主義主要是從國際社會結構層次入手分析國家行為動機,認為國際社會是無政府的,僅靠體系結構控制行為體,決定國家與國家社會的行為?;鶜W漢認為,想要了解國際系統(tǒng)的精微和復雜之處,就必須同時考慮結構與進程兩個維度。所謂進程是指行為體單元之間的互動模式,系統(tǒng)結構、系統(tǒng)內最重要的單元特征都會影響系統(tǒng)內發(fā)生的進程。一個國家只有同時了解其他國家所擁有的權力資源和國家傾向,才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家利益、謀劃戰(zhàn)略目標,國際機制帶來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這樣的契機?!皬秃舷嗷ヒ蕾嚴碚摗笔且嬕环N包含進程與結構的系統(tǒng)層次理論,在現實主義的隊伍中強調權利分配格局,而在自由主義的洪流中主張國際合作。筆者認為,此理論建構是利用“比較優(yōu)勢”,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走的是自由主義框架下的現實主義道路。
2.傳統(tǒng)軍事力量的困境與反思
新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在軍事力量的作用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傳統(tǒng)分歧。軍事力量的博弈是否一定意味著安全困境?復合相互依賴格局中,國家間關系的議程包括許多沒有明確或固定等級之分的問題,軍事安全并非始終是國家間關系的首要問題。軍事力量作為硬實力的核心,在國家間權力博弈過程中對立遠大于合作似乎是不爭的事實?,F如今,各國對于軍事力量的開發(fā)進度仍舊不遜于全球化發(fā)展速度,由于歷史與現實因素,軍事力量的不對稱性無法絕對平衡,軍事合作與相互依賴一直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不懈努力的方向,但由于軍事力量的安全敏感性讓軍事合作的道路充滿荊棘。軍事安全的相互依賴需要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同舟共濟、同心協(xié)力,在打擊全球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的行動中,國際社會的合作至關重要。全球化帶來諸多安全問題恰是創(chuàng)造了軍事相互依賴的難得機遇,各國必須把握住信息時代帶來的透明合作契機,打造人類安全共同體,積極塑造安全大局意識,反對大國強權政治,讓和諧、互助的國際安全環(huán)境助力國際社會向和平、穩(wěn)定、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邁進。
3.國際機制發(fā)展的滯后性孕育潛在國際沖突
國際機制的“階級色彩”決定了國際機制注定滯后于技術變革與相互依賴?!艾F有的國際機制難以應對交往活動的大量增加,或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新型組織形式,原有的制度規(guī)則和秩序面臨無效或崩潰的威脅”[10]。各國政府在更大的經濟利益面前、在竭力維護自主性權益面前允許經濟相互依賴的爆發(fā)式增長,但他們并不情愿回應一體化政策要求,不愿意被納入到建立新型國際機制的合作議程當中,因為新的國際機制帶來更加合理的收益重新分配勢必會危機到原有利益群體的切身利益。國際機制的革新如果不能適應經濟與技術的快速變革,必然會阻礙新興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催化社會矛盾和國際矛盾、阻礙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向前推進。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必然衍生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機制,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則是引發(fā)國際沖突與矛盾的根源。西方倡導的“華盛頓共識”違背了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初衷,資本要素全球快速流動,但勞動力和技術兩大要素卻在西方主導的“雙重經濟標準”掩蓋下流動緩慢,三大要素的分配與流動失衡是阻礙發(fā)展中國家快速崛起的重要經濟因素,同時也加劇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閡與沖突。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民主化體制機制建設才能塑造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和平與發(fā)展環(huán)境。
全球化進程中,各種行為體相互依賴呈現出多層次、廣維度、立體化發(fā)展態(tài)勢。在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政治經濟中,國際機制可能對那些希望解決共同問題和追求互補的目標,但又不愿意將自己從屬于一個等級控制體系的各國政府來說,變得越來越有用。國際社會并沒有因為相互依賴的現實需求而忽略權力政治博弈,反而是借助相互依賴的有限理性模型加速權力與財富的動態(tài)互補。合作是高度政治的。[11]現行國際政治經濟機制是帶有強烈階級烙印的,是被處在世界經濟政治中心地帶的西方國家主宰下完成的,這樣的國際舊制度并不是和平與發(fā)展的推動因素,而是沖突與斗爭的焦點所在。改制是推動建制良性發(fā)展的手段與可能,現有國際合作機制的脫胎換骨才能逐漸實現國際機制的初衷——合作共贏。國際制度的的建設與安排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制度的規(guī)范意義常常被人忽視,制度的分配與正義問題未能得到各國充分的考慮。全球決策秩序民主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是權力擴散的關鍵動力,只有全球經濟規(guī)則的“分配正義”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國際關系體系的頂層設計,才能真正實現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良性互補和相互促進。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羅伯特·J·阿特.國際政治——常在概念與當代問題[M].時殷弘等,譯.亨利·A·基辛格.A New National Partnership[R].2007.
[3][4][5][8][10](美)羅伯特·基歐漢.權力與相互依賴[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6]Thomas Schelling.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7](美)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王吉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9]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