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陳衛(wèi)平,袁干軍,鄺丙娣
(1.江西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南昌330045;2.江西農業(yè)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南昌330045)
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又稱為維生素 K2,由甲基萘醌母環(huán)和3號位上異戊二烯側鏈組成,為一類2-甲基-1,4-萘醌同系物的總稱[1]。根據其側鏈異戊二烯結構數目不同,可分為14種,用MK-n表示(如圖1)。MK最早由丹麥化學家Henfik Dam在研究膽固醇代謝時發(fā)現[2],結構不穩(wěn)定,對光和堿敏感,易被氧化,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3]。MK作為人體所必須的脂溶性營養(yǎng)素之一,具有重要生理活性。MK為將谷氨酸殘基轉化為γ羥基谷氨酸的羥化酶合成的重要輔助因子,與Ca+鰲合以促進血液凝固[4]。同時有效預防骨質疏松功效[5-6]。MK能降低外界對大腦新型膠質細胞的損傷,可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7],癌癥[8],帕金森[9]等疾病。目前MK生產方式主要為化學合成,此方法具有成本高,產物產量低,反應條件嚴格等劣勢,相對而言,微生物生產以產量高,成本低,反應溫和,副產物少等優(yōu)點吸引眾多研究者的目光[10]。
自然界中許多芽孢桿菌呼吸過程能產生甲基萘醌[11],如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12],納豆芽孢桿菌(Bacillus natto)[13-14],黃桿菌(Flavobacterium sp.)[15],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16],遲緩芽孢桿菌(Bacillus lentus)[17],蘇云金臘樣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18]等,其中尤其是納豆芽孢桿菌MK產量較高,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注意和研究[19]。豆類食品中富含維生素K2,并且適宜各種芽孢桿菌生長。據此學者們從各種豆類食品中篩選出產MK菌株,如日本納豆[17-18],云南香草豆[20],韓國清曲豆醬[21]等。在我國,豆豉是一種以豆類為原料發(fā)酵生產的傳統(tǒng)食品,風味獨特,營養(yǎng)價值高[22]。本研究以江西特產發(fā)酵型豆豉為原材料,利用耐熱性分離芽孢桿菌。菌株發(fā)酵液經離心,冷凍干燥,萃取純化處理后,進行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檢測,篩選得到目標菌株并鑒定。為MK微生物生產提供一株優(yōu)良菌株。試驗結果表明,此篩選方案切實可行,為產MK菌株篩選提供了可行性方法。
圖1 MK-n化學結構式Fig.1 The structural formula of MK-n
樣品來源:江西產發(fā)酵型豆豉。
初篩培養(yǎng)基: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0.5g,瓊脂1.5 g,水100 mL,pH 7.4。種子培養(yǎng)基:葡萄糖1.5 g,蛋白胨 1.5 g,KH2PO40.1 g,K2HPO4·3H2O 0.25 g,MgSO4·7H2O 0.25 g,水 100 mL,pH7.0~7.2。發(fā)酵培養(yǎng)基:甘油0.5 g,豆粉 4 g,K2HPO4·3H2O 0.05 g,KH2PO40.1 g,NaCl 0.3 g,水 100 mL,pH7.0~7.2。
MK-7標準品(≥99.8%):美國ChromaDex公司;異丙醇、甲醇(色譜純):美國TEDIA公司;氯仿、四氫呋喃、戊二醛、乙醇(分析純):上海國藥試劑公司。
高壓蒸汽滅菌鍋(MLS-3751L):日本松下健康醫(yī)療器械株式會社;高效液相色譜儀(Waters e2695)、檢測器(2998ePDA)、C18色譜柱高效色譜柱(460 mm×250 mm,5 μm):美國 Waters公司;DNA 抽提試劑盒: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PCR儀:美國Bio-Rad公司;高速冷凍離心機(GL-21M):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超聲波細胞粉碎機(XINYI-IID):寧波新藝超聲設備有限公司;真空冷凍干燥機(FD-10-50):北京博醫(yī)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場發(fā)射掃描電鏡(JSM-6701F):日本電子株式會社;飛行時間高分辨質譜(AB Sciex 5600):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
1.5.1 芽孢桿菌篩選
無菌條件下稱取5 g豆豉,于50 mL無菌生理鹽水,80℃水浴30 min。震蕩混勻,取1 mL菌液于9 mL生理鹽水,稀釋至適宜濃度。采用涂布平板法,分離出單菌落。對單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和光學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征,選擇革蘭氏染色陽性桿狀菌株,即芽孢桿菌,保存以備下一步試驗。
1.5.2 搖瓶發(fā)酵復篩
取初篩菌株,接兩環(huán)于250 mL三角瓶中,裝瓶量為100 mL種子培養(yǎng)基進行菌種活化,條件為:37℃,110 r/min,培養(yǎng)24 h。按照3%(體積分數)接種量接種于裝有100 mL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250 mL三角瓶中,在37℃,11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3 d。
1.5.3 發(fā)酵產物分析
發(fā)酵液處理:發(fā)酵液在4℃,6 000 r/min高速離心15 min,重復3遍,收集下層沉淀菌體。置于-80℃冰箱8 h,真空冷凍干燥1.5 d,得到干燥菌體。按照有機溶液∶菌體體積比為35∶1加入,有機溶劑為甲醇與異丙醇等量混合,細胞破碎處理(超聲2 s,間隙3 s)12 min,減壓抽濾,收集萃取液。在25℃條件旋轉蒸發(fā),得到濃縮樣品。
產物分析:將濃縮樣品溶解于上機液(異丙醇∶四氫呋喃體積比為9∶1)中,準確定容至2 mL,過0.22 μm微孔濾膜。HPLC檢測分析。對發(fā)酵液進行初步分析,與標準品保留時間比較,確定是否含有MK-7。利用峰面積定量分析,篩選得到產量較高菌株。
HPLC色譜條件:流動相甲醇∶異丁醇體積比為4∶1,流速1 mL/min,柱溫40℃。檢測器PDA(光電二極管矩陣檢測器,檢測波長245 nm),進樣量為20 μL。
1.5.4 產物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LC-MS)驗證
發(fā)酵液提取樣品經HPLC分離,質譜掃描檢測,驗證菌株次級代謝產物中MK產物結構。
產物制備: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柱分離,根據產物出峰時間在高效液相色譜儀檢測器后的出口收集樣品約500 mL。旋轉蒸發(fā)濃縮,再溶解于異丙醇中,定容至2 mL,以備LC-MS檢測。
LC-MS質譜條件:加速電壓15 kV,加速速率30 kHz,ESI電噴霧離子源,負離子模式掃描,離子源溫度550℃,檢測器為TDC40 GHz。
1.5.5 菌株鑒定
形態(tài)學觀察:將所篩選菌株活化后稀釋涂布至平板上觀察菌落形態(tài),接種環(huán)挑取菌株純培養(yǎng)物革蘭氏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
電鏡掃描(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觀察:取適量種子液涂至無菌載玻片上,用生理鹽水沖洗2遍,2.5%戊二醛浸泡固定8 h。梯度乙醇洗脫(濃度依次為10%,30%,50%,70%,90%),最后用100%乙醇沖洗2遍[23],空氣中晾干,噴金,電鏡觀察。
生理生化鑒定:參照《伯杰氏手冊》[24]對目標菌株進行生理生化試驗。
分子生物學鑒定:利用DNA抽提試劑盒提取基因組,使用細菌通用引物進行PCR擴增。PCR循環(huán)條件為94℃預變性4 min,94℃變性45 s,55℃退火45 s,72℃延伸1min,進行30個循環(huán),72℃修復延伸10 min,4℃終止反應。取PCR產物上樣1%瓊脂糖凝膠,150V、100 mA、20 min電泳觀察。再將擴增產物送至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
同源性分析:將序列上傳NCBI數據庫,進行blast同源序列檢測,獲得同源性較高菌株16S rDNA序列。應用BioEdit軟件分析各16S rDNA序列之間的同源性,并通過Clustalx 1.83及MEGA 6.0軟件,根據相似相鄰法則(Neighbor-Joining)構建同源性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將序列提交至NCBI網站,獲得登錄ID號。
1.5.6 菌株發(fā)酵進程監(jiān)測
菌株活化后接種至發(fā)酵培養(yǎng)基,在37℃,110 r/min條件下,發(fā)酵6 d。每隔24小時測定菌體干重和MK-7產量,繪制發(fā)酵進程監(jiān)測曲線。
豆豉菌液經過80℃水浴30 min后,利用芽孢桿菌的耐熱性進行篩選。對平板涂布法挑選出的單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和形態(tài)學觀察,挑選染色結果為革蘭氏陽性,顯微結構為桿狀菌株保存,分離得到29株所需菌株。將初篩芽孢桿菌按照上述條件進行搖瓶發(fā)酵,發(fā)酵液經HPLC檢測,在245 nm波長下,出峰時間為22.5 min左右,色譜圖如圖2所示。
圖2 菌株產物HPLC色譜圖Fig.2 HPLC chromatogram of the strain production
與標準品MK-7保留時間相同菌株共有16株,菌株篩選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DC-1菌株MK產量較高,在同等條件下發(fā)酵培養(yǎng)3 d,MK-7產量可達0.317 mg/L。因此選擇菌株DC-1為目標菌株,以該菌株為后續(xù)研究的出發(fā)菌株。
菌株發(fā)酵產物LC-MS圖譜總離子流圖與質譜圖見圖3。
表1 產MK-7菌株篩選結果Table 1 Screening results of the MK-7 producers
圖3 菌株發(fā)酵產物LC-MS圖譜Fig.3 Results of fermentation product by LC-MS
由總離子流圖3(a),質量色譜圖3(b)可知,相對豐度最高的物質質荷比(m/z)為648.506 1,其產物與MK-7分子量648.496 0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斷出DC-1菌株在液相色譜22.5 min處洗脫峰對應的產物為本研究目的產物MK。
2.3.1 菌株DC-1形態(tài)觀察結果
宏觀形態(tài)觀察:菌株純培養(yǎng)物觀察如圖4。
由圖4可知,菌落淡黃色,表面無光澤,有褶皺,中間草帽狀突起,邊緣不規(guī)則,質地松軟黏稠,有臭雞蛋氣味。
微觀形態(tài)觀察:菌株DC-1微觀形態(tài)圖如圖5。
圖4 菌株DC-1宏觀菌落形態(tài)圖Fig.4 Macroscopic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DC-1
圖5 菌株DC-1微觀形態(tài)圖Fig.5 Microscopic colon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DC-1
由圖5結果可知,顯微鏡觀察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陽性,桿狀呈鏈狀排布。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利用電子束掃描樣品得到高分辨率的三維結構圖,由圖可以看出DC-1菌株為長條桿狀,長度約為1 μm~2.5 μm。
2.3.2 菌株生理生化試驗結果
菌株DC-1生理生化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DC-1生理生化試驗結果Table 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in DC-1
2.3.3 菌株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
PCR產物測得基因序列數目為1 421 bp?;蛐蛄性诨驍祿欤℅enaBank)中blast比對分析,發(fā)現與菌株Bacillus subtilis HMJ-2和Bacillus subtilis IARI-NIAW1-13同源性高達99%以上。結合該菌的形態(tài)學和生理生化特征,鑒定為枯草芽孢桿菌,命名為Bacillus subtilis DC-1。將該菌的16s rDNA序列提交至GenaBank數據庫,得到序列ID為MG266437。在NCBI數據庫中下載相似度高菌株序列,利用MEGE6.0軟件,構建同源性系統(tǒng)發(fā)育樹,如圖6所示。
圖6 DC-1菌株同源性分析樹Fig.6 Homology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strain DC-1
2.3.4 菌株發(fā)酵進程監(jiān)測曲線
在37℃,搖床轉速為110 r/min條件,Bacillus subtilis DC-1發(fā)酵培養(yǎng)6 d,每隔1天測定發(fā)酵液中MK-7含量和菌體干重,繪制發(fā)酵進程監(jiān)測曲線如圖7。
圖7 Bacillus subtilis DC-1發(fā)酵進程監(jiān)測曲線Fig.7 Fermentation curve of Bacillus subtilis DC-1
由圖7可知發(fā)酵前4天,隨時間增長,菌體生物量增加,發(fā)酵液中MK-7含量呈較快速度增長。而發(fā)酵第4天后,菌體生物量增加緩慢,發(fā)酵液中MK-7含量下降,試驗結果與李拖平等的研究結果一致[25],可能由于MK結構不穩(wěn)定,在發(fā)酵液中分解,導致發(fā)酵液中MK-7產量降低。由試驗結果可知,菌體發(fā)酵過程第4天,MK-7產量最高,為0.416 mg/L。
本研究通過平板初篩和搖瓶篩選相結合的方法從發(fā)酵豆豉中篩選出1株產MK菌株DC-1。經過形態(tài)學觀察,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試驗與分析,鑒定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利用HPLC和LC-MS對菌株發(fā)酵液分析,確定菌株產物為MK-7。Bacillus subtilis DC-1在37℃,110 r/min條件下發(fā)酵4 d,MK-7產量為0.416 mg/L。該菌株具有較強研究意義和廣闊應用前景,可為后續(xù)菌種誘變選育,發(fā)酵培養(yǎng)條件優(yōu)化提供原材料,并為從微生物發(fā)酵方向獲得MK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