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霞
[摘 要]改革開放是關系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以走。陳云作為黨和國家的老一輩領導人,以其一貫穩(wěn)健踏實的作風,在改革開放初期踐行了“實”“試”“穩(wěn)”三條重要的改革方法論,為改革能夠沿著正確的道路推進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將嘗試分析陳云改革方法論的具體內容,并闡釋其在改革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陳云;改革方法論;“實”;“試”;“穩(wěn)”
[中圖分類號] D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8)07-0001-05
改革開放是關系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整整40年前,1978年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改革開放拉開了帷幕,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開啟了新的歷史征程。陳云作為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改革的啟動和穩(wěn)步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今天,我們回顧和總結陳云的改革方法論,對于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既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文革”結束之后,黨內國內、上下各方都認為中國需要改革。一方面,粉碎“四人幫”標志著一個歷史階段的結束,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人們期待著新時期新氣象;另一方面,客觀形勢的壓力,也迫使我們必須進行改革。改革前的國內形勢,“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tài);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于緩慢發(fā)展和停滯狀態(tài)”[1]。而國際上,全球經濟卻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迅速向前發(fā)展。我們迫切需要通過改革,改變我們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縮短與世界的差距。鄧小平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實際上成為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他強調:“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盵2]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發(fā)言,表示完全同意中央的意見。[3]
但是,對于怎樣改,大家都不清楚。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我們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以走。陳云以一貫穩(wěn)健踏實的作風,在改革起步的關鍵時刻踐行了他自己獨特的改革原則方法,即“實”“試”“穩(wěn)”三條改革方法論,對改革能夠沿著正確的道路推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實”:改革首先要弄清實事,做到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陳云一貫的原則,是他處理一切問題的首要原則。對于怎樣進行改革,他仍然堅持要首先弄清實事,根據(jù)實際情況找準問題,針對實際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皩崱保顷愒频牡谝粭l改革方法論,是最根本的一條。
粉碎“四人幫”以后,黨中央、國務院著力進行了企業(yè)整頓,國民經濟得到了一定恢復。但由于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沒有徹底清除,很快又出現(xiàn)了急于求成的冒進傾向,加劇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就經濟問題談了五點意見,明確提出,“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根據(jù)現(xiàn)狀,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弄清實事,這是關鍵問題”[4]。這說明,陳云的改革思路一開始就很清晰,他從沒給改革畫一個框框,他認為改革首先一條就是實事求是。
對三中全會原則通過的1979、1980兩年的計劃草案,陳云認為仍存在指標高、缺口大的問題。他在李先念批請中央政治局常委審閱國務院關于傳達《一九七九、一九八○兩年經濟計劃的安排(草案)》通知稿的信上批示:“我認為不要留缺口,寧可降低指標,寧可減建某些項目。”[5]鄧小平十分重視陳云的意見,批示“請計委再作考慮”。原先已準備下發(fā)的通知因此沒有發(fā)出。隨后,在鄧小平的積極支持下,1979年3月國務院財經委員會成立,由陳云任主任,統(tǒng)一領導全國財經工作。陳云重新主持中央財經工作以后,大力貫徹了他的實事求是的改革方法論。他多次強調:“我們搞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盵6]陳云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實際情況,即基本國情有著實事求是的判斷。他認為:“一方面我們還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二十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這是一個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現(xiàn)代化用人少,就業(yè)難。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這個現(xiàn)實的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fā)點?!盵7]
整個80年代,在陳云領導的改革中,實事求是的改革方法論得到了始終的貫徹。80年代初,根據(jù)陳云的意見,中央確定了調整國民經濟的新“八字”方針,決定在前兩年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集中三年時間搞好國民經濟的調整,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奠定更加穩(wěn)固的基礎。這一調整方針的確定,是當時經濟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當時沒有實事求是地確定調整方針,一旦大批新項目上馬,則損失會極大,后果可能極為嚴重。為了農村改革的全面推進,陳云十分重視“南水北調”工程。他同樣強調,要收集不同意見,認真研究,使這項工程避免各種片面性。他批示,“我曾是熱心于南水北調的,但必須按實際情況辦事,因為這件事有關大局”[8]。寶鋼建成,也是在陳云實事求是改革方法論的指導下實現(xiàn)的。由于寶鋼項目是倉促上馬,存在一些問題,調整開始以后,對寶鋼是繼續(xù)上馬,還是下馬,意見不一致。陳云在反復聽取各方意見、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并親自到上海實地調研考察的基礎上,最終下定決心寶鋼要“干到底”。
二、“試”: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總要下河試一試
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陳云主張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從試點開始,既要大膽實踐,又要穩(wěn)步推進?!霸嚒?,是陳云的第二條改革方法論,是最重要的一條。
1980年底,為了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央專門召開工作會議討論經濟形勢和經濟調整問題。陳云在會上提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tǒng)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9]。
“摸著石頭過河”是一貫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就多次提出過這一思想,并切實落實到了經濟建設的實踐中。這一思想反映的是陳云反對從抽象的教條出發(fā),而注重實踐并倡導從實踐中汲取經驗教訓的原則方法。歷史證明,這種方法論是適合中國現(xiàn)實情況的,在改革的成功推進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改革初期幾乎所有成功的改革舉措都是摸索實踐出來的。比如包產到戶,三中全會時并沒有放開,是農民自發(fā)搞起來的,中央逐漸在文件和政策中予以了肯定,從“包工到組,聯(lián)產計酬”,一步步發(fā)展到“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陳云“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同鄧小平“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的思想內涵是一致的。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第一句話就表示:“完全同意陳云同志的講話。這個講話在一系列問題上正確地總結了我國31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盵10]
此后,陳云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改革方法論對改革實踐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1981年10月底,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國務院體改辦《關于實行工業(yè)生產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并在通知中說:“實行經濟責任制,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加強領導,要摸著石頭過河,水深水淺還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兩只腳搞得平衡一點,走錯了收回來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這樣才能使經濟責任制健康地向前發(fā)展?!盵11]在中央確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方針后,陳云反復表示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也反復提醒要“摸著石頭過河”。1983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國內商業(yè)流通體制改革。周太和將會議紀要送給陳云,想聽聽陳云的意見。陳云復信說,“對這個問題的總的看法是:‘第一,體制必須改革。第二,改革必須經過試點?!盵12]1984年6月,陳云在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反映美國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愛德樂對我國財經工作提出兩條意見的內部材料上批示:“有經歷的外國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所有外國資本家都是如此。凡屬危險項目,他們不搞,寧吃利息。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道理?!盵13]1988年5月,陳云在同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薛駒等人談話時又強調:“做工作,不能只想快。慢一點,穩(wěn)一點,可以少走彎路。走彎路的損失比慢一點的損失多。有人批評‘摸著石頭過河不對,但沒有講出道路來?!畔藵?,總要摸著石頭過,總要下河去試一試?!^過河,這話沒有錯。”[14]
從后來的改革實踐看,我們走的正是一條“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實踐、試點推開、及時總結經驗的道路。農村改革方面,安徽等地率先進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改革試驗,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群眾的普遍支持,然后在全國推廣開來。城市企業(yè)改革方面,在四川等地率先進行擴大企業(yè)自主權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國務院頒布“擴權十條”,企業(yè)擴權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宏觀經濟管理方面,從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到價格、流通體制改革,采取的都是“試點—推進”模式。試辦經濟特區(qū)是經濟體制改革探索和試點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決策。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第50號文件,決定在廣東和福建兩省進行大膽的體制改革試驗,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qū)。試辦特區(qū)成功后,我們又搞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再到內陸開放城市,最終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陳云對試辦特區(qū)持謹慎態(tài)度,他主張:“特區(qū)要辦,必須不斷總結經驗,力求使特區(qū)辦好?!盵15]“摸著石頭過河”,采取試點、實驗再穩(wěn)步推開的辦法,避免了改革的盲目性,又實現(xiàn)了以點帶面、謀一域而促全局、積小勝而成大勝的目的,保證了改革以較小的成本獲得巨大的成功。
特別要強調的是,陳云對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目標也是持“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態(tài)度的。陳云并不排斥市場經濟,相反他是整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fā)展史上提出用市場經濟彌補計劃不足的第一人。陳云對市場經濟的態(tài)度是,不要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要摸索我們自己的經驗。在陳云那里,市場調節(jié)是他結合自己多年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立足中國的國情,經過深思熟慮提出的,實際上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態(tài)度。但因此看起來似乎陳云對市場經濟接受得慢一些,有人就此認為陳云反對市場化改革,這是對他的一種誤解。
今天我們強調“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仍然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因為任何改革本身都離不開摸索、實驗,頂層設計仍然要“試”。
三、“穩(wěn)”: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按比例發(fā)展才是最快的發(fā)展
找準了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保證改革的成效,或者說怎樣使改革成效最大化?陳云的觀點是,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按比例發(fā)展才是最快的發(fā)展?!胺€(wěn)”,是他的第三條改革方法論,是最體現(xiàn)陳云思想特點的一條。
1979年,陳云在給中央的關于財經工作的信中提出,“前進的步子要穩(wěn)。不要再折騰,必須避免反復和出現(xiàn)大的‘馬鞍形”;“從長期來看,國民經濟能做到按比例發(fā)展就是最快的速度”。[16]陳云認為,“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wěn)。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17],“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18]。
改革初期,在工業(yè)引進項目問題上,陳云認為要循序而進,不能窩工。他分析,我們的起點是三千萬噸鋼,但是,不能光看鋼鐵這個指標。我們同日、德、英、法不同,工業(yè)基礎不如他們,技術力量不如他們;我們也不能同韓國、臺灣比,它們是美國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業(yè),我們是要建設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體系。因此,“我們要循序而進,不要一擁而上。一擁而上,看起來好像快,實際上欲速則不達”[19]。1985年9月,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陳云再次指出:“社會主義經濟,還是要有計劃按比例?!盵20]他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總方向是正確的,具體的步驟措施,正在探索中。要走一步看一步,隨時總結經驗,堅持把改革搞好?!罢f到底,還是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穩(wěn)步前進,這樣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則,造成種種緊張和失控,難免出現(xiàn)反復,結果反而會慢,‘欲速則不達?!盵21]
陳云的這一改革方法論實際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漸進式改革的思想。中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正確地選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道路。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內已經形成了改革共識。但是,由于宏觀政策環(huán)境在短期內難以根本觸動,價格體系的扭曲無法迅速解決,這就使傳統(tǒng)產業(yè)結構具有了一種很強的慣性。因此在改革之初,我們只能通過管理體制的最先改革實現(xiàn)漸進式的增量改革,從而達到調整產業(yè)結構、提高經濟效率的最終目的,這是最優(yōu)的改革路徑選擇。如果我們不顧改革的初始條件,貿然選擇激進式的改革道路,如完全放開價格等,那必將事與愿違,非但不能達到改革目的,甚至會引起社會動蕩,進而葬送社會主義事業(yè)。俄羅斯“休克療法”改革的失敗就是典例。
陳云認為,體制的轉軌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改革之初,市場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國家宏觀調控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消極作用又得不到有效控制,整個經濟體系存在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因此他強調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要避免風險和不必要的損失,以求得最大的改革成效。應當說,陳云是中國漸進式改革道路的推動者和護航者。
然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v觀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漸進派是在同激進派的不斷爭論和角力中、在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中,開辟適合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道路的。比較突出的是價格改革問題。對于物價改革,陳云根據(jù)自己多年抓經濟工作的經驗,認為這個問題很復雜,因此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不能過急。陳云主張在一定時期內還是要保持“低工資、高就業(yè),加補貼”。改革之初他就指出:“不補貼,大漲價,大加工資,經濟上會亂套。”[22]1988年,中央決定“物價闖關”,想要在短期內迅速理順紊亂的價格體系。這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議和有巨大風險的經濟決策。陳云同多位中央領導同志談話,明確提岀反對擬議中的價格、工資改革辦法。他強調:“每年物價上漲百分之十,辦不到。我是算賬派,腦子里有數(shù)目字。”[23]但是陳云的提醒沒有被采納。價格改革方案公布以后,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多年少見的全國性搶購商品和大量提取儲蓄存款的風潮,非但物價沒有闖關成功,還使整個改革進程受到了重創(chuàng),并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針對這種經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嚴重狀況,陳云嚴肅地對當時的中央負責同志講:“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里,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的辦法,看來困難不少。你們正在摸索,摸索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是難免的,還可以繼續(xù)摸索,并隨時總結經驗。”[24]我們回過頭去看,1988年的物價闖關確實操之過急。這次闖關改革的時機不對,當時國內通貨膨脹的速度已經達到了建國后的最高程度,在高通脹的壓力之下,很多商品已經供不應求。而時間推到90年代,在通脹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再放開物價,人們很容易適應和接受,因而物價改革得以順利完成。說到底,要保證改革順利推進、保證改革的成效,還是要堅持陳云的改革方法論——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漸進式改革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用陳云自己的話說:“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是我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偉大進軍,必須既積極又穩(wěn)重?!盵25]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的改革歷程成就巨大。但是,改革開放作為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y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陳云的“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的步子要穩(wěn)”的改革方法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改革經驗,不僅在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和今后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依然有著現(xiàn)實的價值。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繼承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留給我們的思想法寶,我們就能夠完成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思想年編: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44.
[2]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8.
[3][4][6][7][9][16][17][18][19][20][21][22][25]陳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235.250.250.279.248.279.279.236-237.350.351.287.235.
[5][8][11][12][23][24]陳云傳(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1500.1564.1636.1655.1792.1794.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4.
[13][14]陳云年譜(修訂本):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406.466.
[15]陳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516.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