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峰
(四)
“偽對話”似乎是語文課(也許還有政治課)所特有的問題,其他如數(shù)學、外語等學科,較少出現(xiàn)這個問題——時間寶貴,教師多傳授一些知識還來不及,哪有時間繞圈子忽悠人呢?而“語文課最無聊” 也成了許多求知欲旺盛的學生的“共識”。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偽對話”的成因恰恰與語文學科獨有的幾個特點有關(guān)。
首先,教語文需要有扎實的功底。它涉及的面廣,舉凡文史哲美,都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shù)牡匚?。過去,連北大等學校都常有把學問淺薄的老師轟走的例子,胡適也險些被轟,就是一個實例。而今總體上說語文教師自己腹笥儉澀,缺乏深刻理解。語文學科沒有硬標準,成了很難教好卻又很好“混”的學科。一些教師自己也不會思考,不愛讀書,品味庸俗?!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存糧,為了掩蓋虛弱,天天拿些“瓜菜代”換花樣,開始還好對付,時間長了,必露馬腳。雖然有“教育專制主義”為之護身,但終究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其次,跟風作秀,應付“觀眾”。蘇東坡有一首“畫雁”詩說得好,“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野外的大雁本來自由自在,渾樸自然的樣子是最美的,然而為了要“畫雁”,畫家跑去盯著大雁看,但是“被看”本身就會讓雁失去自然姿態(tài)。各種五花八門的公開課、檢查、評比就好比是刻意畫雁,畫者未必有所獲,被畫者卻先被“污染”。觀察本身會改變觀察對象,這個量子力學里的定律用在教學上也是屢試不爽的。為了迎合“觀眾”心目中的完美,“雁”不但被反復訓練,甚至還有被釘死成標本供“欣賞”的。
我們且看這一段教學實錄,課題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師)快速閱讀全文,明確故都的秋有何特色?這些特色的描寫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 第一段?!氨眹那?,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寫特色的段落。
(師)找同學朗讀,附帶任務:1.圈出文中呈現(xiàn)色彩的詞語。2.標出文中傳遞聲音的、事物的名稱。請大家隨朗誦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語調(diào)要低沉舒緩,渲染出“清”“靜”“悲涼”的氣氛)
(師)作者繪聲繪色為我們描繪了幾幅秋光圖?請概括。
(生)五幅。有:靜對藍朵、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人話秋、秋果將熟。
稍有常識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樣“完美”的配合,這樣“天衣無縫”的答案,絕不可能是自然的碰撞,不知事先經(jīng)過多少次精心的排演,學生才能一字不差地說得和“標準答案”一模一樣?,F(xiàn)在有一種提法,叫做課,形象地說出了這種作秀的本質(zhì)。
鑒別表演性“偽對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跟風,毫無自己的主心骨,社會上流行什么,或者說“市場”上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過去強調(diào)紀律,就有裝出來的井然有序,現(xiàn)在為了迎合所謂“快樂學習”的潮流,就弄一些形式上的“氣氛活躍”、膚淺的狂歡,不管中心怎樣換,學生的心里就像蜻蜓點水了無痕跡。
在所有原因背后,有一個最深刻的原因,是社會的原因。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精神世界始終是浮躁的。
(五)
那么,我們怎么辦?
二十多年前我曾發(fā)表過兩篇文章:《還我瑯瑯書聲》《關(guān)于語文“背誦”與“記憶”問題的再認識》,專門論述傳統(tǒng)的“背誦”的重要性。其間寫了一首打油詩,描繪語文教學的癥結(jié)所在,詩云:“學生不讀書,教師在演戲。悠悠十二載,腹中空如洗。”幾十年過去,問題依然存在,而且變本加厲。這幾年,我擔任“上海教師資格證書”的評委,來報考的都是本科畢業(yè),有的還是碩士生畢業(yè),有的甚至是研究唐詩宋詞的,但沒有幾個能完整地背出幾首詩詞。常識的欠缺可用“驚人”二字來形容,真是可憐!然而,空洞的無用的理論卻是一大套。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小學沒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學又忙于應付課題。
“偽對話”的形式是花樣百出,然而“真對話”卻也是變化無窮,教無定法,無捷徑可走,無模式可循。那些真正的好課,可以隨物賦形,一課一格。然而,如果真要尋求根本規(guī)律,卻又是大道至簡:唯“歸真”“返璞”“務實”而已。
所謂“歸真”就是要回到文本:“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蔽谋颈旧淼镊攘?,像是磁石一樣,吸引著那些因為同一篇文章而感動的人們,走到一起,這才是“對話”的基礎(chǔ)。離開“文本”本身,任何“對話”都是虛空?,F(xiàn)在有些老師越來越不重視“讀”,一堂課分析、表演、討論充塞得滿滿的,讀課文的時間反倒少得可憐。只因讓學生花時間“讀書”的課堂不“好看”,秀不出“對話”的場面——其實,在語文課上,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才應該是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對話。對話首先要學會傾聽,首先要熟悉文本。難的是,你做教師的,有沒有本事讓學生反復誦讀而不覺其煩,反而其味無窮,興趣盎然!
所謂“反璞”就是要回到基本的“教”與“學”:教師要做的事是“教書育人”,而學生要做的事是“讀書做人”。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精神成人?!皩υ挕敝皇墙逃囊粋€過程、一種方法、一種手段,教師要在此過程中教育學生尊重文本,虛心傾聽,真誠質(zhì)疑,平等交流,從而發(fā)現(xiàn)文本、提升自己,這誠然是必要的,但那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除了對話以外,對中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接受,是積累,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學校教師的任務是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這個傳授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能力,塑造他們的人格。所以“傳授”還是主要的過程、方法和手段。不必排斥“滿堂灌”,很多學生回憶三四十年代教師,如朱自清、周作人,大多一講到底,而且不善言辭,效果照樣很顯著。
當年提出語文教學對話理論的王尚文先生,似乎預見到會出現(xiàn)“偽對話”的情景,所以一再說明:“‘對話型教學不是要把語文教學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百分之百地變成對話,而是要使語文教學具有對話性”,“以對話理論來顛覆語文教學是不可取的”?!啊畬υ捫徒虒W并不排斥教師的‘教。在‘對話型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教,善于教,否則就是嚴重的失職?!保ㄍ跎形摹督虒W生學會對話》)
所謂“務實”就是不能脫離學習階段的實際。既不能低估學生的接受能力,把他們當“傻瓜”使,出那些低能的問題;也不要侈談創(chuàng)造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更不能用空洞的大道理強迫他們接受。滿堂問,滿堂討論,熱熱鬧鬧,淺層次重復,結(jié)果一無所得。
20世紀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說:“在中學階段,學生應該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應該站起來,四面瞭望?!?/p>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平等,但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教師有權(quán)也應該把握主動。況且,縱觀中外教育史,雖然接受性學習、發(fā)現(xiàn)性學習都需要,但至今為止全世界學校教育無論大中小學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方法、理論都應該為我所用,而不是反過來,變成什么理論的奴隸。我認為,要立竿見影地減少“偽對話”的滋生,有一個最方便的辦法:不要再過多強調(diào)“對話”,不要排斥接受性的學習(也就是現(xiàn)在被人不屑而棄置的“滿堂灌” )。 “對話”理論提出之初,是針對師生之間缺乏平等意識、沒有交流溝通的現(xiàn)象,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任何一種觀點,無論初衷有多好,一旦“模式化”,成為“流行”的時風,都難免被異化的命運。提出對話理論之后,不管教什么都講究“對話”,而各種評優(yōu)、比賽的標準也有以此為指標的。于是為了對話而對話,沒有內(nèi)容的“對話”層出不窮。需知,教師的基本功能畢竟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譬如電腦,學生有東西“輸入”之后才談得上“輸出”。省去搞“花架子”的時間,讓學生用更多的時間閱讀,得到更多的“真知識”,才能避免“不疑之問”和“無知之答”。
愛因斯坦在談教育目的時,曾引用懷特海的名言:“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蔽覀冇懻撜?zhèn)螌υ挼臅r候,所向往的是每一個人的精神的成長,心靈的充實,氣質(zhì)的變化,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需要師生之間有濃度和深度的對話。
末了,我以為糾正“偽對話”的根本途徑是改良評估體系。首先是改良考試本身,改良考試的內(nèi)容和形式,剔除考題中的偽問題,杜絕本文開頭所引的事例;其次是在評估教師的課堂優(yōu)劣時,讓那些表面熱鬧而無實際內(nèi)涵的課堂得不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