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鋒,冉從彥,張 旭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72)
崩嘎溝泥石流溝主溝長約8 km,匯水面積約20.3 km2,流域分布高程為2 920~5 460 m,相對高差約2 540 m,主溝坡度326 ‰,溝谷主要呈“V”字型。根據(jù)泥石流溝谷地貌特征將全流域分為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三個分區(qū)。
形成區(qū)位于溝谷上游,由兩條支溝構成,整體“Y”狀,常年雪線高程約為4 500 m,溝谷寬度一般為0.2~0.5 km,最大可達1.7 km。
流通區(qū)位于中游,為早期冰川堆積臺地側緣被后期冰水沖刷改造形成的沖溝,溝床寬約80~100 m,溝道寬約5~8 m,溝道表部為沖洪積堆積,主要為漂卵礫石層,成分一般為片麻巖、混合巖和石英巖等,多呈磨圓-次圓狀,植被不發(fā)育;兩側為冰川堆積臺地前緣岸坡,部分溝床段可見早前多期泥石流殘積物,局部有零星崩塌,植被較發(fā)育。
堆積區(qū)發(fā)育堆積扇,順溝長約為500 m,垂溝寬約為1.1 km,堆積厚度推測大于10 m,堆積物主要是漂卵礫石層,成分主要為片麻巖、混合巖和石英巖等,漂石粒徑一般20~40 cm,占30%,卵石粒徑一般6~20 cm,占25%,礫石粒徑一般2~6 cm,占30%,其余為細砂,約占15%。
流域內基巖主要為片麻巖及混合巖,強風化層厚度一般為5~10 m,其表部崩坡積堆積物分布范圍較廣,厚度約1~5 m,為碎石土,結構松散,這些都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源條件。該溝泥石流總的固體物源面積約16.3 km2,固體物質儲量約30×104m3。泥石流水源主要來源于積雪融水及大氣降水,這是激發(fā)泥石流的因素,當降雨集中及溫度強烈升高時,可能引發(fā)泥石流。
現(xiàn)場調查認為該溝為粘性泥石流。通過衛(wèi)片分析,1984年至今溝口堆積扇基本無較大變化,且無明顯泥石流爆發(fā)的影像證據(jù),綜合分析認為該溝為低頻泥石流沖溝。
該泥石流溝為溝谷型低頻黏性泥石流,根據(jù)《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DZ/T0220-2006)表G.3,泥石流易發(fā)程度量化評分為86分,屬輕度易發(fā)。豐富的固體物源和水源、有利的激發(fā)條件及地質環(huán)境因素決定了該泥石流溝未來將繼續(xù)爆發(fā)泥石流,泥石流總體處于發(fā)展期。
據(jù)云南小江預測模型,采用的單溝泥石流最大危險區(qū)預測公式:
s=0.666 7L×B-0.083 3B2sinR/(1-cosR) (1)
式中L——為泥石流最大堆積長度,km,L=0.806 1+0.001 5A+0.000 033W;
B——為泥石流最大堆積寬度,km,L=0.545 2+0.003 4D+0.000 031W;
R——為泥石流堆積幅角,(°),R=47.829 6-1.308 5D+8.887 6H;
A——為流域面積,km2;
W——為松散固體物質儲量,104m3;
D——主溝長度,km;
H——流域最大高差,km。
據(jù)現(xiàn)場地質調查及分析成果,崩嘎溝泥石流溝長約8 km,流域面積約20.3 km3,松散固體物源約30萬m3,流域高差2 540 m,代入可得,堆積長度L為0.837 54 km,堆積寬度B為0.573 33 km,堆積幅角為59.936 104°。
鑒于現(xiàn)場調查成果,泥石流堆積扇受溝口地形限制,歷史堆積山最大長約0.655 877 km,故建議用該值代替計算值。則最大危險范圍s=0.203 276 km2(見圖1)。
圖1 崩嘎溝泥石流最大危險區(qū)預測示意(云南小江預測模型)
據(jù)“5·12”汶川地震后北川預測模型,采用的單溝泥石流危險區(qū)預測公式:
(2)
式中L——為泥石流最大堆積長度,km,L=0.255 0+0.005 0A+0.000 019W;
B——為泥石流最大堆積寬度,km,B=0.190 0-0.009 0D+0.000 035W;
R——為泥石流堆積幅角,(°),R=74.046 0-1.356 0D+7.101 0H;
A——為流域面積,km2;
W——為松散固體物質儲量,104m3;
D——主溝長度,km;
H——流域最大高差,km。
將泥石流溝基本地質要素帶入可得,堆積長度L為0.357 07 km,堆積寬度B為0.119 05 km,堆積幅角約為81°。則最大危險范圍s=0.057 6 km2(見圖2)。
通過上述兩種公式分析,泥石流最大危險范圍有明顯差異。據(jù)現(xiàn)場地質災害調查及1984年以來該溝堆積扇衛(wèi)片分析,泥石流堆積扇無明顯差異性變化,堆積扇上沖溝基本位于原位置,未進行較大規(guī)模改道。故分析認為“汶川‘5·12’地震后北川預測模型”分析結果更符合現(xiàn)場泥石流災害發(fā)育情況。建議采用該模型分析結果進行泥石流防護治理設計。
該泥石流溝主要特點物源集中在流通區(qū)后段及堆積區(qū),堆積扇范圍內溝道彎曲,鑒于上述特點,建議該泥石流溝采用物源穩(wěn)固及排導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
圖2 崩嘎溝泥石流最大危險區(qū)預測示意(汶川“5·12”地震后北川預測模型)
物源加固措施主要用于流通區(qū)河床兩側冰積覆蓋層岸坡坡腳加固。鑒于該處河道兩側冰積堆積覆蓋層厚度較大,且岸坡陡峻,建議采用水泥砂漿砌石護坡,鉛絲籠、木籠及干砌石護坡等措施,護坡高度應大于設計最高泥位,基礎埋置深度應在沖刷線以下。
排導工程主要于堆積區(qū)堆積扇范圍布置排導槽。由于該段溝道彎曲,采用排導槽可有效順治河道,達到及時清淤及縮減泥石流危害范圍的目的。建議排導槽進出口采用喇叭形,斷面采用梯形斷面、矩形斷面、三角形或弧形底部的復式斷面,同時設計斷面需要滿足相應設防標準泥石流過流能力要求。
經現(xiàn)場調查及分析認為,崩嘎溝泥石流溝為低頻黏性泥石流沖溝,結合規(guī)范分析,該溝泥石流易發(fā)程度量化評分為86分,屬輕度易發(fā)。
采用“汶川‘5·12’地震后北川預測模型”,泥石流最大堆積長度L為0.357 07 km,堆積寬度B為0.119 05 km,堆積幅角約為81°,最大危險范圍s為0.057 6 km2。
鑒于該溝特點,建議該泥石流溝采用物源穩(wěn)固及排導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治理措施的實施可有效縮小泥石流危險區(qū)范圍,同時降低該溝泥石流對施工場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彭土標,袁建新,王惠明,等.水力發(fā)電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
[2] (DZ/T0220-2006) 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guī)范[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