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一直都是讓父母深感欣慰和驕傲的。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全職媽媽,她們?nèi)膛惆楹蛥⑴c孩子的成長;有的父母甚至煞費苦心,努力想把孩子調(diào)教成“乖乖女”或者“紳士男”。
這樣的父母凡事都喜歡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愿,還美其名曰“都是為了你好”,殊不知這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
我的一個朋友的女兒乖巧柔順,唯母命是從。在學(xué)校是老師和同學(xué)眼里公認的好學(xué)生,成績雖不拔尖但態(tài)度端正,她文靜端莊的超越年齡,被母親調(diào)教的“從不敢越雷池半步”。
每次聊起這孩子,大家都夸她懂事聽話,像個小淑女。她沒一點出格的地方,更不會瘋跑尖叫去滋擾別人,但小伙伴就是不喜歡和她玩耍,問及原因,人家嫌她無趣、太悶、沒意思。周末問她去哪里玩?她靦腆地笑笑:“我也不知道,聽媽媽安排?!泵看魏退f話,她總是看媽媽臉色,生怕自己說錯了話一樣。
這個小淑女在她媽媽的眼里可謂是個懂事的孩子,只可惜她的媽媽太過注重“懂事”一詞了。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對“懂事”的詮釋:“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quán)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愿,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quán)利。”努力把孩子教育地像個大人,讓他們言不由衷不敢表達自己的意愿,甚至失去童真童趣,感覺就像艷麗綻放的花兒,雖美卻失了沁人的芬芳。
記得另一個朋友說過一段往事:讀高中的那年初夏,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想邀去郊外游玩,她興沖沖地回家征求父親同意,卻被一口回絕。在大人眼里,一個高中生除了學(xué)習(xí)其他都是不務(wù)正業(yè),更何況一個女孩子,跟著同學(xué)在外面瞎逛,成何體統(tǒng)。她說,那天,她眼里噙滿淚水,無奈地坐在書桌旁,“人在曹營心在漢”,翻開書一個字也看不進去。
多年后這一幕重演,我讀高中的兒子要和同學(xué)一起春游,已是臨近高考的時候,他惴惴不安地征求我和他爸爸的同意,他父親兩眼一瞪堅決反對。我替孩子據(jù)理力爭,在他父親點頭的一瞬,我看到了孩子眼里明媚的光芒,他竟摟著我親了一口,動情地說:“媽媽你真好!還以為你不會答應(yīng)我呢。”
莫言在回憶母親時提到,在那個缺吃少穿的饑饉歲月,母親一邊辛苦勞作,一邊怡然自得的哼唱小曲!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度壓在肩頭,母親不是用淚水化解憂愁,而是在艱難中一路輕歌。母親讓莫言領(lǐng)悟到,人要學(xué)會忍受苦難,不屈不撓地活下去。即使生活再艱難,也不能讓心靈蒙塵受污。
鄰居家的孩子進入高中的那個寒假,報名去學(xué)吉他。在高中的三年,每當看到他形神俱疲地回到家,在柔和的燈光下,琴弦撥弄間滿臉的陶醉與怡然,可以感受到他那緊繃的神經(jīng)也隨琴聲開始舒緩。
其實不管身處何等境地,我們都要讓孩子像花草樹木般健康茁壯地成長,讓他們的心空晴朗明媚,放飛自由和夢想。與其強求孩子“懂事”壓抑天性讓他們束手束腳,不如讓他們輕松成長自由體會。
不要用“懂事”去綁架一個孩子的天性,人天生就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就像花兒總是迎著陽光綻放。
太過“懂事”的孩子,內(nèi)心往往藏匿著自卑與壓抑,低自尊讓他們不敢奢望去傾聽心底那個聲音。被貼上了“懂事”的標簽,他們總是在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為討人歡喜,他們習(xí)慣去察言觀色,不知不覺把迎合討好植入了性格中。
其實讓孩子自尊自愛的活著,成為他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文化》2018年01期 李仙云/文)